让城市留下记忆(广州1971—2019的变迁)【叶健强跑街】

被遗忘的时光

 上世纪70年代的广州镇海楼,广州人称之:五层楼。(摄于1972年)

 五羊塑像,广州羊城的标志。(1973年摄于广州越秀公园)

 中山纪念堂。(1982年摄)

 广州旧体育馆,是一座具有特殊时代记忆的苏式风格建筑。(1974年摄于广州流花路)

 别了!广州旧体育馆,咔嚓,镜头留下最后的瞬间,照片已成永恒!(2001年摄于中国大酒店楼顶拍摄爆破现场)

 这是当时广州旧体育馆爆破后烟雾弥漫的场面,像一幅凄美壮丽的“国画”画卷。(2001年摄于广州中国大酒店楼顶)

 “破旧立新”。如今,广州旧体育馆位置巳被在起建的高楼代替。(2019年5月摄于中国大酒店楼顶)

 '挖山'建酒店。中国大酒店是在越秀山下的象岗山坡上建起的。(1981年摄于广州流花路)

 建设中的中国大酒店现场夜景。(1981年摄于广州流花路)

 建设中的中国大洒店。(1982年摄于广州流花路)

 中国大酒店—荣获五星级酒店称号。

 逢年过节,大年初一,入住酒店的住客都在酒店门前舞龙舞狮娱乐一番。(2003年摄于中国大酒店门前)

 上世纪80年代,广州流花路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82年摄于广州流花路)

 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囗商品交易会分别在4月15日、10月15日开幕,来自世界各地区的商人纷纷到广州洽谈生意。(1983年摄于广州流花路)

 1974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从广州海珠广场移迁到流花路,当时,环境幽雅的流花路如今已高楼林立,面目全非了。(2019年摄于广州中国大酒店楼顶)

 '越秀远眺'。(1971年摄于越秀山纪念塔)

 “越秀远眺”,经历40年的跨越,在同一个摄影角度拍摄的“越秀远眺”已是一片繁华的景象。(2011年摄于越秀山纪念塔)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广州环市路上的白云宾馆可称得上是'鹤立鸡群'了。(1976年摄于广州环市路)

 变!十年一瞬间。(摄于1978年环市路,在越秀山电视塔上的同一角度拍摄)

 变!十年一瞬间。(摄于1988年环市路,在越秀山电视塔上的同一角度拍摄)

 变!十年一瞬间。(摄于1998年环市路,在越秀山电视塔上的同一角度拍摄)

 变!十年一瞬间。(摄于2008年环市路,在越秀山电视塔上的同一角度拍摄)

 变!十年一瞬间。(摄于2018年环市路,用无人飞机拍摄的广州环市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广州环市西路,路面宽敞,火车站广场还有个花坛呢。

 上世纪90年代,广州环市路的广州火车站广场上的花坛拆了,建起了高架桥,'路通、财通、路路通',广州火车站'热闹'起来了。

 “三急”潮,这是一幅广州火车站广场西侧“女厕爆棚”的经典作品,反映了当时改革开放年代初的广东“民工潮”的真实写照,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之一。(1991年摄于广州火车站广场)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上世纪90年代初,外地人纷纷涌入广东打工揾钱掘金。那时的广州火车站广场人头攒动。(1993年摄于环市路广州火车站广场)

 越秀山下的防空洞变成了练舞场。(1982年摄于大北路)

 建设中的广州白天鹅宾馆。(1982年摄)

 白鹅潭晨晓。(1983年摄)

 风起云涌矗立在珠江岸边的白天鹅宾馆。(2006年摄)

 鹅潭夜色。(2019年5月摄于广州人民桥上)

 沙面,解放前曾是租界“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地方。如今,沙面是广州人享受中西方文化和休闲的好地方。(2019年5月摄

 五层楼下,还有一片小小的绿。(2019摄)

 白云山下,蓝天水秀,我爱广州,更爱绿色的家园。

雨,洗涤城市的尘埃

骄阳,亮丽城市的容颜

微风,带着清新与陈旧的城味

吹向我的脸庞

远方有诗有酒有故事

我心依然

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眷恋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

念着一张张阑珊的城市碎片

湿润了我眼眶

岁月过迁

城市无论蝶变或绣花

你在、我在、时光在

我的坚持与执着

用镜头换来了城市远去的影子

即使照片的故事遥远

却见证城市蜕变

延续着城市的记忆

怀旧来自质感的唯美

广州

一城繁华

一城故事

《让城市留下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