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渭到会宁(上)

为了见证和提升,我们来到黄土腹地的通渭和会宁。
之前,有人曾疑惑: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直走在别人前面吗?有必要到这些“落后地区”去考察学习?
早晨七点准时出发,大巴在深秋的黄土地上颠簸了快两个小时,到达“书画之乡”。关于“书画之乡”,早先也听说过一些段子:此县每年举办“书画艺术节”,用自家的钱搭台,请来外地书画名家,花自家的钱买人家的作品——书画产业实在不能致富,云云。好像还有人揶揄:爱好字画,只是散财而已;墙上挂中堂,只是虚荣而已。
真是这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一所名曰文庙街小学的学校。天公不作美,正下着毛毛细雨,女校长冒雨亲自解说,麦克风时好时坏。女校长来到一座名曰“长征诗碑”的纪念碑下,解说道:1935年9月29日,红军长征来到通渭城,就在这所小学里,毛泽东亲自朗诵了他的诗作七律《长征》。设计这样一个诗碑,很有现场感。

而且,革命传统教育从那首荡气回肠的七律入手,真是美的诗教,感染力自不待言。

但接下来的参观,更让我们震撼。因为这所有2000多名学生的学校,竟然有50多个功能室。下午的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文庙街小学学生的手工作品

功能室

只“墨香”教室就有好多个,其他如腰鼓训练室、二胡训练室、陶艺室、手工制作室、刺绣室、鼓号队训练室……多得不可胜数。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简直是在享受。在书画展厅,好多师生作品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艺术的熏陶,让这里的孩子早就“文质彬彬”了。书画艺术,先从小孩子开始。“书画艺术之乡”,岂能用金钱来衡量?

图为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师生的书画作品

除了书画,还有二胡、古琴、腰鼓、鼓号队、科学实验……难道在这所学校,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得有设备呀,人家几乎啥都不缺。这就是贫困县的一所小学!全市的名校,也不过如此吧。

那么,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如何办呢?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就是一个好范本。

一进校门,校长也是亲自拿着话筒解说。十几个展板,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很温暖:校园即家园,成长即教育。校长重点强调了“四好”:吃好、住好、学好、玩好。这“四好”,特暖心。需知这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吃住为先。学校就在这两方面先下了很多功夫。学校食堂不外包,自己经营。于是,奇迹出现了。学校的饭菜,质量上乘,荤素搭配合理,学生没有不爱吃的。原来他们自己办灶,一分钱都不赚。

上面的这份午餐六元钱,其中两种菜中有肉。

据校长介绍,学校早餐有西红柿鸡蛋汤、鸡汤凉粉……几乎能做到一周内早、中、晚餐不重复。校长说,因为学校的饭好,学生就怕不听话老师不让他在学校吃饭!因为外面饭馆的饭太贵,又远远没有学校的饭好吃!每天,这所学校有一千多人吃饭,那个场景,真是红火!

解决了吃的问题,又来解决住的问题。因为这所学校的生源大多为农民工子女,吃住最要紧。

宿舍“全家福”

学生的宿舍,真是一个温暖的家。既干净,又温馨。

再看操场,再看各类活动“专题片”。我们又被深深震撼了。那么大的操场,那么整齐的集体操!办学如此,真不容易。然而,他们做到了。

图为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操场

图为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各类活动掠影

吃好、住好、学好、玩好,他们实实在在践行着“四好”。不是写在牌子上,而是写在心里。平凡耶?伟大耶?

同行的领导说,办好一所学校真不容易。要动心思,要下苦功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