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荣||岢岚境内的长城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按《续修岢岚州志》记载:“长城在城北一里许,俗呼长城梁。旧志蒙恬筑,一云赵武灵王筑。嘉靖间,有地名牛圈洼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考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自阴山、高阙抵雁门、云中筑长城。阴山高阙,皆岢岚地,后宋太宗五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历天涧堡而东。岢岚,赵地,楼烦故墟,是长城,筑于赵,而隋、而宋修之无疑。其谓蒙恬所筑者,误矣。旧址至今尚存。”这段话有几处不太准确,如“阴山高阙,皆岢岚地”,其实那在内蒙河北交界处,岢岚境内没有赵长城,“宋太宗五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的记载也在《宋史》中找不到。但说“而隋、而宋修之无疑。”是绝对正确的。岢岚境内现在可见的长城由西向东依次可见北齐、隋和宋长城。

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是由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的。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三段,共修筑了六次。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岢岚北齐长城为"重城"一部分,,"重城"这段长城先后分工段施工。西段即从黄栌岭北到社平戍的长城。黄栌岭位於今山西汾阳县西北六十馀里处,社平戍在今山西朔县西南,这段长城约四百馀里,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兴修。“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北史·齐本记》卷七)。岢岚位于黄栌岭北到社平戍之间,苏孤戍就是那时筑城的。现在温泉、阳坪、宋家沟乡均可看到北齐长城的遗迹。

此为拍于苏孤戍遗址的北齐长城

隋长城

“嘉靖间,有地名牛圈洼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巧的是2007年春,本县大庙沟村民在长城脚下耕地时翻出石碑一通,保存较完好,字迹清楚。碑文曰:“开皇十九年七月一日,栾州元氏县□□□黎□□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两块碑刻证实隋在岢岚不只一次修筑长城。牛圈洼在天涧堡西北不到百米的山脚,而大庙沟在天涧堡西北十五里,这就是说,这一线的长城,都是隋朝修筑的。

大庙沟出土隋长城碑

北道坡山梁土筑隋长城

北道坡山梁石砌隋长城

宋长城

宋《武经总要》载:“草城川,川口阔一里馀,川中有古城。景德(1004-1998)中,筑长城,控扼贼路”。草城川即今岢岚北川,北川高家会乡至今尚有草城村。《武经总要》这段记载明确宋长城是景德年开始修筑的,欧阳修《乞免差人往岢岚军筑城》折子说:“臣近准朝旨,令于河北差兵士二千人往岢岚军修城......”更为宋朝时在岢岚大规模修城(筑长城)提供了佐证。

1998年10月、1999年5月,中国长城协会副会长成大林先生曾两次来岢岚,与省、县文物工作者一起考察岢岚境内古长城,确认现存的从县城东山至王家岔乡有30公里为宋长城。长期以来国内资料没有宋长城的记载,学术界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过长城,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上的空白,岢岚宋长城成为国内仅存的极具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物。

明长城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岢岚没有连缀的明长城,但有符合明长城特点的明代军事建筑。

燕家村碉楼筑于山巅峭壁之上,如明代铲山墙。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此碉楼全部石砌,圆形中空,可以住人,符合明长城特点。

程家村敌台全部石头砌筑,长方形高低两层,符合部分明长城“因山势险峭依山为障而未筑墙,仅在山隘谷口、河流折曲崖岸处建砖砌空心敌楼,驻兵把守,兼有守御和传递信号之用。”的特点。

这些建筑在山顶的军事设施规模都不大,不可能驻扎大批军队,只是供少数士兵驻扎观察敌情,发放信号的,叫“烟墩”。岢岚境内的 “烟墩”大部分符合明长城“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了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的特点,是明朝初期建筑的。但是,明长城在山西境内段是在偏关朔州一线,没有经过岢岚,为什么会在岢岚出现符合明长城特点的建筑呢?原来,明朝建国初期,残元势力四大王退到山西北部,占据芦芽山,岢岚人民深受其害,于是作为剿匪重点,明朝在岢岚建筑了大量诸如烟墩,戍堡,军营等军事设施。

烟墩在山头,驻军的营房大多在附近的平坦处。岢岚人都知道三井镇境内有个寨子村,附近有个六七十米见方的小城堡,土筑的寨墙有三米厚,两米多高,老百姓也把它叫做寨子,这种寨子面积大,是用来驻扎军队的。还有神堂坪乡的大营盘,团城,这些地方当初都是为驻军而设的。

团城在县城东北六十里处神堂坪乡,建于明初。据《山西通史》 记载:明初,山西境内的元朝残余势力四大王仍盘踞在岢岚境内的芦芽山上,洪武四年(1371)延安候唐胜宗击败东大王于岢岚西山,乘胜进山扫荡,四大王游转于深山密林不能扑灭,唐胜宗改用围困之计,增筑宁化城(宁武县内)与团城(岢岚县内)加强了宁化和团城守御所的防卫。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太原都卫捕获故元刘平章及其所署伪知州薛彦举等24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山西边将捕获故元平章完者不花,随即押送京师;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大王”无路可逃,遂前往晋王府主动投降,被朱元璋安排随同平西侯沐英戍守云南。至此,山西境内的蒙元势力已基本肃清,团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岢岚县大涧乡寺沟会村北一千米处的寨子崖挺拔陡峭,高耸的崖顶有一座占地两亩多的古建筑遗址,当地的老百姓说,那是一座古代的兵寨。

攀着崎岖的山路上去,首先看到的是遗址的西北角,崖畔上用片石如砌砖一样砌起一座石壁,上部虽已坍塌,剩下的还足足有三米,走近看到,遗址北墙,也是片石筑起的石壁,高约四米,北壁东部有石阶梯,看样子当初是从北坡经此石级进寨子的。进入寨子,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宽阔的院落,东西长,约有60米,南北窄,约有25米。院墙均已坍塌,仅可以断断续续看到一些石砌的残基。院中有一个坍塌的石基础,像是一座房屋的样子,可能是当年住士兵的营房。院子里及遗址外有少量黑陶瓷碎片,厚者如瓮片,薄者似盆钵片。证实着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生活过。从寨子东头向下望去,看得极远,一道南川尽收眼底,村落道路历历在目,这里实在是一个绝好的军事暸望哨。

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63边防),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烟墩也称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了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明初,残元势力四大王流窜岢岚一带,根据这一特点,寺沟会古兵寨可能是明初为追剿元朝四大王所建的烟墩或戍堡。

寺沟会寨子崖

长城是一本厚重的书,让我们一辈子读不完;长城是一部深邃的历史,他将激励我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作者简介:赵德荣,岢岚县人,1946年2月3日出生,历任教师,乡镇干部,岢岚县广电局长等职。爱好文学,获奖作品有散文《点灯盏》《佘太君、折家将、岢岚》等。喜欢寻根究底研究岢岚历史,著有《岚漪探秘》《云卿闲话》《宋代岢岚折氏研究》等书。曾参与县二轮修志,并标注《续修岢岚州志》。近年创办岚漪魂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岚漪河》文学季刊,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展舞台。

留言之窗

*赵德荣||革除里收告示碑记
*赵德荣||岢岚帝师院的传说
*赵德荣||从宋夏战局的转折看折可适的历史贡献
*赵德荣||王中立慧眼识英才
*赵德荣||王中立与赵秉文
*赵德荣||急流勇退的 明代乡贤岳士望
*赵德荣||“画痴”任宪斌
*【诗苑】征倭参将邱陞/赵德荣
*【岚漪魂】岢岚曾经有一块宋徽宗御笔牌匾/赵德荣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