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特斯拉,消费者到底在恐慌什么?

谁也没想到,“拥抱变化”的上海车展上,最大的流量竟然来自特斯拉的维权事件。谁也没想到,一个悬而未决的制动系统技术问题,会在接下来一个月里迅速发酵成为全民热议的社会性话题。

而特斯拉4月销量的“应声下跌”,也为舆论提供了口实。4月Model 3与Model Y的销量之和不足12,000辆,相比3月缩水了超过6成。尽管这其中可能还有包括工厂改造、产能向出口分配以及特斯拉一贯在季初“藏销量”的传统等原因,但显然潜在观望态度的消费者并不会考虑这些。

时至今日,民众对于这场舆论风波的关注点,早已不再是“特斯拉为什么没刹住”,而是“特斯拉到底能不能买”,甚至是“电动车到底能不能买”。

中国车市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汽车大规模质量问题,也不是没有过车展维权的先例,大众、丰田、本田甚至也都曾因核心零部件问题进行过超百万辆车的召回,可从未流传过类似“大众车不能买”的言论。但为何销量体量与用户覆盖远未及几大合资品牌的特斯拉,却能引发更加激烈的反应?

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问题——对于特斯拉,消费者恐慌的到底是什么?

无法掌控,是最大的恐慌

变速箱动力传输中断,车辆最终会停下;发动机机油乳化,车辆最终会停下;悬架断轴,车辆最终也会停下。可是如果告诉某个消费者,一辆车可能会刹不住,这无疑是触及整个车辆安全体系底线的存在。

不过,这仍然不是重点,当年丰田也因脚垫卡住踏板、没有搭载刹车优先系统等问题遭受全球市场的质疑,也并不是说丰田章男的一个深鞠躬就把所有问题都化解了。但是,丰田品牌的口碑并没有因此而崩塌,相反稳定可靠的标签直到今天仍然是丰田热销的核心原因之一。

反过来说,关于特斯拉的质量争议,从它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停过。尽管接缝不齐、漏风漏雨、零部件组装错误、中控黑屏死机等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仍然没有影响潜在消费者对特斯拉在能源、智能等领域突破性创新的认可。

直到这种“突破性创新”失去了它的光环。

首先,对于Model 3降价至25万元之后的潜在消费者,他们真的在乎这辆车有多么智能、多么未来吗?别闹了,连特斯拉的销售都劝你别选FSD,为了销量冲刺,原本的品牌愿景在执行层面早已变了味。此时,质量、做工的问题,会在这群非极客、不愿尝鲜的消费者中加速放大。

其次,以前的质量问题大多来自于硬件,用户明确知道是发动机还是变速箱除了问题,也明确知道该怎么修、怎么换。可是特斯拉按照机器人思维造的车,问题大多出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上。打个比方,以前的车出问题最多是骨折,而特斯拉出问题可能直接就是脑梗。

最后,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去中心化,会加速矛盾从技术问题的理性讨论向不同立场双方的敌我关系转移。

这种不可知、不可掌控、强破坏性,才是主流消费者对特斯拉产生恐慌的来源。

而且,特斯拉并没有在公关层面消除这种消费恐慌,而是采取了一些“谜之操作”,错过了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导致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负面声音愈演愈烈,各地政府、事业单位等也屡有禁止特斯拉驶入的新通知。至于是不是矫枉过正,早已无人在乎。

在尚无权威部门以明确证据证明特斯拉存在设计缺陷时,这顶帽子却早就被扣在了消费者的心中,成为了“公认”的问题。

不管特斯拉现在采取怎样的行动,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早已有了“你不在乎我的生命安全”、“你不尊重我”、“你侵犯我隐私”等固化标签的前提下,很多举措都是事倍功半。更可怕的是,特斯拉北美总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以及如何才能正确地与中国消费者沟通。

特斯拉会被取代吗?

在特斯拉原本的规划中,会有一台比Model 3更小的紧凑型车,会交由上海团队进行本土化研发,然后再向北美市场出口。同时,中国市场的潜力及其对整个亚太市场的辐射能力,也在一步步推动特斯拉加速新技术在临港工厂的投放,并且不断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

但如今,倘若特斯拉在中国因为负面舆论遭遇大面积的退单,同时政策层面也不断加严对特斯拉的限制,特斯拉是否会重新考量它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呢?

一个最极端的情况是,不愿让步、缺少合理沟通技巧的特斯拉,可能成为下一个谷歌。

从智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将是一个让人深感遗憾的局面。

中国拥有全球范围内最雄厚的智能电动车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也拥有全球范围内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供应链体系。特斯拉国产化后的快速崛起,既是其敢于创新的鲶鱼效应体现,更离不开整个中国市场供需两端的强大支持。

如今中国本土车企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百花齐放,与特斯拉对主流私人消费市场的先导教育不无关系,特斯拉也几乎是每一个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后来者反复研究的对象。

但正如同百度并没有因为谷歌的退出而变得举世无双,特斯拉的退出也并不意味着其它竞争者就能分食它的市场。

在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眼中,电动车本就是个新产物。特斯拉今天遇到的问题,比如智能汽车的数据监管与第三方检测、智能汽车行程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其它品牌明天也可能会遇到。很多消费者的不安心,是因为电动车,而不是因为它是特斯拉还是XXX。除了那些迫切需要在限行城市拿到一张绿牌的消费者,可能会转而选择同价位更能带来心理安慰的电动车,其余“可买可不买”的摇摆型消费者很大程度上会被舆论导向劝退。

况且,不管是同价位的大众ID.4、小鹏P7、比亚迪汉,或是价位更高的蔚来ES6、宝马iX3,目前与特斯拉的销量规模都有数量级的差距,对于特斯拉潜在用户的分流也将是分散的,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去承接那些改主意的用户。

而当一个行业还在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时,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因为非正常原因遭遇突然死亡,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车企在创新方面的信心,竞争的缺失更不利于所有参与者在公平的环境下赢得市场。同时,一旦消费者形成对电动车忌惮的认知,也会大幅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增。

特斯拉快速增长的销量,本就不是抢夺了谁的市场,而是在“未消费人群”中创造出新消费需求。如今的舆论风波,只会让这些需求再度关闭。

写在最后

特斯拉在公关层面从来都没有走过“正常”的路。在北美,马斯克没少跟主流媒体们打嘴炮,在众人眼中他或许是个绝顶聪明的天才,但他也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但是这种个人影响力,在今天买Model 3、Model Y的多数中国主流消费者眼中,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车辆本身的未来感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只是,身边开特斯拉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都反映这辆车挺好开的、挺快的、挺有趣的。

当一辆极客车变成一辆街车,影响销量与消费认知的最主要因素,就从产品力本身变成了用户口碑。口碑的崩塌,尤其是触及生命安全底线的口碑崩塌,对于街车消费者而言,将是致命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