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看人: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看国难之际一个浪荡富家子的表现

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不知哪个有才人,把第一句改了一下,成为骂人不带脏字的名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少了两个字“碧连”,谓之“不要逼脸”。

实际上这一句绝妙好辞最应该送给它的主人,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祖父乃津门巨富,主营业务是最赚钱的盐业和金融业。父亲曾是吏部主事,虽是六品官,但权极重。李叔同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幼锦衣玉食。从1880年出生到1898年成年,李叔同一直风流不羁,还和名妓杨翠喜来了一场恋爱。

吃喝玩乐之际,还不忘了装逼,学一学最流行的康梁变法,但除了刻下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外,实在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朝廷抓捕诛杀戊戌六君子,一下子吓破了李大少爷的胆。从此,再也不敢谈国事。

说来也奇怪,李大少爷8岁读四书五经,13岁攻历朝书法,15岁那年惊才绝艳,名噪一时。可是直到朝廷废了科举,他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从此流连上海日本,天天灯红酒绿,沉迷于柳巷花间,交友宴饮,赌书泼墨,粉墨登场,真的是挥金如土。

这期间,庚子国变,日俄战争,清末新政,革命军起,辛亥革命,关系华夏国运的大事一个接着一个,四亿老百姓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统统和李叔同无关,他的心里只有琴棋书画。

1905年,最后的科举,甲辰恩科结束了,科举做官的梦彻底破灭,加上母亲去世,李叔同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继承了巨额遗产、腰缠万贯的他,走了和当时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的路,东渡日本留学。可是,人家都是学的军事、科学,就连鲁迅也是学的医学,都是些对中国有用的东西。

这些留日人员里,还有一大批革命党,甚至孙中山的同盟会就是这期间在日本成立的。为了救中国,多少热血男儿投身革命,陈天华甚至蹈海以死抗争。可李叔同仍然沉迷于诗词戏曲中,仿佛中国的苦难和他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这期间,他还不顾老家结发妻子和两个儿子,又和郭沫若、周作人等潮人一样,娶了个日本妻子。

1911年,李叔同回国,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多少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李叔同作为留学日本六年的留学生,除了翻译一些西方的戏剧,写一些戏剧理论性的文章外,没有给革命作出半点贡献。就这样,一直到了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李叔同作为高校教师、知名人士,本应成为五四运动的弄潮儿,却一头扎进了虎跑定慧寺,抛下两房妻子,十几岁的两个儿子,正式出家。

面对无数人的争议,他只是低头诵佛,一座山门,却隔出了两个世界。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仅有的是弘一法师。据弘一法师讲,他这是看破红尘,要以佛法无边来拯救世人。然而,他连自己的弱小的妻子和儿子都不管,还会普救众生吗?他明显是逃避责任,躲避现实,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大师,看到的只是一个冷血的利己主义者。

从1919年到1942年,国共合作,北伐,大革命失败,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多少大事,都和弘一法师无关。乱世不出来救人,反而躲进山里,难道这就是他的佛法无边?

1942年10月13日晚,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弘一法师走完了他快活无比、我行我素的一生。

有人说李叔同前半生风花雪月,交友宴饮,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文化和艺术,是举世瞩目的天才;弘一法师后半生尝尽人间悲欢,笃志苦修,成德高望重的高僧。实际上,李叔同就是个富家败家子,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更没有国家和民族,秉性一辈子也没变。

张爱玲曾说过: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哈哈,那是因为你俩是一样的人!一路货!

国难当头,中国从来就不需要这样的人,需要的是志士,是脊梁,是踏踏实实为国做事的人,是轰轰烈烈为国尽忠的人。

(0)

相关推荐

  • 李延奎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完你的文章,顿觉芝兰生香,欣赏你的才情,更陶醉于你给予文字的迷人芬芳.恍惚忆起,前世我们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彼此倾慕,却为名利遁入歧路,宦海沉浮,迟暮终悟,相约来生不问功名,但求泛舟江湖清心共读. ...

  • 李叔同(弘一法师)故居

    李叔同(弘一法师)故居在海河岸边,位于天津河北区粮店街62号,由四套四合院组成.这座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花园内建弘一大师纪念亭和雕像等设施,环境幽雅. 李叔同是我国 ...

  •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品拜赏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品拜赏

  • 弘一大师:爱,就是慈悲

    , 1918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剃度几个星期后,他的日本妻子,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 ...

  • 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 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 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 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 ...

  •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是谁 李叔同日本妻子下落揭晓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是谁 李叔同日本妻子下落揭晓 来源:男人世界 时间:2016-12-14 09:20:08 历史名人 弘一法师四个妻子分别是谁?李叔同日本妻子下落今在何处?"长亭外,古道边,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5,6)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5,6) 刘晓林 五 李叔同:1905年,我母亲辞世.不久,我便东渡日本.1909年9月29日,进入了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 我曾写下了这一首词<梦>来悼念亡母,文曰: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3,4)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3,4) 刘晓林 三 李叔同:惊为天人与社会上人们的演绎不无联系.坦率地讲,一个人所取得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天赋密不可分. 自己从小就兴趣广泛,博猎群言.母亲的管教极严,七岁即随从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2)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2) 刘晓林 一 李叔同,出家前的弘一法师,风流倜傥.弘一法师,出家后的李叔同,无上清凉. 李叔同与弘一法师,同又不同.同在共享躯壳,才华卓然.不同在境界层上已然判若两人,轩辕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4)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4) 刘晓林 李叔同:哦!您的书法给世人的印象一贯平和,不激不励. 弘一法师:你若仔细看,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早岁书作结体稍扁,锐气外露:中年以后的书作转为方正,严谨收敛:暮时书作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1)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1) 刘晓林 李叔同:法师所言即是!您专博兼善,既是净土宗的硕德,也是中兴律宗的一代宗师.您埋首律藏,以弘律为志. 倓虚法师曾邀您到青岛的湛山寺讲学,您以<律己>开示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0)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0) 刘晓林 李叔同:您始终信奉净土法门,念佛.礼佛是您的日课.我看过许多您的演讲和书信稿论,均以宣扬赞叹净土宗为主. 您之所以这样做,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特殊原因在里面? 弘一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9)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9) 刘晓林 弘一法师:我的皈依佛门与马一浮先生.夏丐尊先生的影响密切相关. 当时他们也在杭州. 37岁时,我在浙江省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所学校内教音乐和图画课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7)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7) 刘晓林 弘一法师:你在日本的学习,使你发生了不少改变. 李叔同:是的.我到了日本后,剪掉辫子.脱去长袍马卦--我早已做好了彻底革除旧我.重塑新我的准备. 期间,我除了在油画专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3)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3) 刘晓林 弘一法师:书法我坚持习练了一生.书法貌似简单至极,实则千变万化.书法中承载了一个人的生命律动.经历与修养.取向与感悟. 李叔同:人们从您的作品中获得了莫大的精神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