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坛场”所表达的秦人畤祭文化
甘谷方言里有一个常用词:“坛场”,是形容设置的人数较多的活动场所。这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秦文化元素的方言词,其来源是秦人开始的畤祭文化。
畤是秦汉时期国家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认为祭祀是除军事之外的一件大事。祭畤这一国祭形式从秦襄公设立西畤开始,一直延续到西汉末期汉成帝时才结束,前后延续长达700多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秦汉史上绝无仅有。
下面我们来看畤祭中的“坛”和“场”是指的什么。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畤祭的祭坛立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围坛三垓,封土为坛,除地为墠,神道八通。秦襄公为诸侯,居住在西部边垂,自以为是少昊神的代表,作西畤祭祀白帝,牺牲用马驹、黄牛、羝羊各一头。西畤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至今仍然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笔者从磐安镇岸峪梁发现的张口石、莲花石就具有秦襄公设立西畤的全部特征,论证资料见于《朱圉山的秘密》一书。畤祭因在郊区举行,所以又称为郊畤,是国家最高最隆重的祭天大典。考证推测,祭天典礼分为择吉日,题请,涤牲,省牲,演礼,斋戒,上香,视笾豆,视牲,行礼,庆成。而皇帝所要做的祭礼有莫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等步骤,程序及其繁琐。
下面我们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发现的国家大型祭天之固定场所——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雍畤”遗存,看“坛场”在秦人的祭祀中具体指什么。
在《看看新闻》网站2016年12月13日记者王峥报道
《揭开两千年前国家祭祀的秘密——雍山秦汉血池“雍畤”遗址》一文中,有这么一种图片,可以直观地看到“坛场”:
“坛”为圜丘状,通高5.2米,基座直径23.5米,“场”则在台之下,在坛的四周,则有“壝”,即矮墙,《周礼·地官》:“封人掌设王之社壝”。《潘岳·藉田赋》“封人壝宫”。《注》“委土起堳埒以为宫也”。

从这张挖掘的雍畤示意图可以看出,所谓“坛”,就是秦人畤祭中用土或者石建成的台。所谓“场”,就是畤祭中面向坛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