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 肖彦:成为对自己更满意的儿科医生

与不熟悉的人同处一室,肖彦的相处方式是歪着头,仔细听,不作声,默默想。

她是个很适合做儿科医生的人,初面感觉温润友善,不高调。聊生活类型的话题,她偶尔慢个半拍,熟络些喜欢眯眼笑。普通话很标准,配合湖南人特有的一点点懒音,让人觉得很亲切;但一提到儿科、育儿话题,肖彦的语气会突然认真起来,前后说话方式一对比,像是从状况外回到了状况内。

平日里她不是一个习惯主动表达的人,同事刘欣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性格内敛、话不多”,可患儿家长喜欢肖彦医生的原因恰恰因为“肖医生每次看病看得仔细,注意事项说得多。

刘欣对肖彦的另一个评价是“有主见,很果敢”。比如政策一开放,马上要二胎,比如她是知贝首个全职医生。一直以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工作,她头脑一直很清楚。对于所谓铁饭碗,她放弃得轻盈,头也不回。

今年4月,肖彦从广州市妇幼儿童医疗中心辞职,对近16年的体制内执业生涯说了声再见,选择拥抱新的挑战,当然也是新的机遇

“记得2011年刚到儿科门诊时,上下班都是这样走过,五年过去了,还是那条路线,心境已然不同,就如同今天的天气阳光明媚。”这是她辞职两个月后发的一条朋友圈。

一门心思要做儿科医生

小时候,肖彦跟现在一样,不太瘦。她决定做医生的理由竟跟身材有关。“我觉得我又不高,还有点胖,样子也不出众,挺普通的,就是动手能力还可以,挑个对外形要求不高的职业吧……”虽然从小打定主意要做医生,肖彦家里却没有一个人从事医疗行业,她是家族第一个医生。

父母都是老师,她一放假,他们也放假,由两个老师陪着完成作业。“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也没办法去哪儿玩儿,他们俩轮流盯着我学,这……实在是不想继承他们的衣钵了,倒没想过做老师有假期其实是蛮好的,当时真不知道当医生以后,请假有那么难啊!”肖彦笑。

这大概就是她与儿科医学玄妙的缘分。

高考填志愿,她填报前翻看指南,只找有儿科的医学高校。最后从湖南常德考到了天津医科大学,一头扎进儿科专业的怀抱,直到2000年毕业。

“选择儿科是因为感觉儿科比较纯粹吧。”肖彦坦言,“我挺喜欢孩子的。”在儿科门诊工作了整整5年间,即使是辞职了,肖彦还是很容易回忆那种儿科特有的喧嚣。不过,对此她并没有觉得不耐烦:“都是孩子嘛,不舒服了闹一点很正常的,更何况早就习惯了。”

时间过得很快,毕业至今,肖彦从实习医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从懵懂少女变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无论是工作年限和经历,还是家庭母亲的角色积累下的经验,都让肖彦越来越懂孩子了。

有白大褂恐惧症,一见医生咧嘴就哭的孩子其实真不少,但肖彦是个即使穿着白大褂,还是相对有孩子缘的医生。大抵跟她说话柔和清晰,眉眼长期笑笑的有些关联。“我看门诊比较啰嗦,会跟家长说得久一些。比如怎么吃药啊、注意事项啊、怎么护理啊等等。”

肖彦的耐心是有原因的:“家长有很多类型,有一看就是学习型的家长,也有真的得把话说得非常非常清楚的亲属;为了以防万一,通常每个孩子家长我都多说几句。”

从线下到线上,她延续了这样的风格。今年起,她开始做知贝育儿班的在线授课及答疑,家长们对肖医生的评语普遍集中在“亲切、耐心”两个形容词上。

让家长特别放心的儿科医生

除了“儿科医生”的标签之外,肖彦身上的“妈妈”属性很强。

在知贝创业期间,同事熊媛曾与她做过同居密友:“看到我东西乱,肖医生就忍不住要去整理,她特别爱干净,希望房子能保持整洁,像妈妈。”

欧茜则时常回味肖彦的厨艺——在异地创业虽忙,但每天早晨大家一起床就能吃上她准备妥当的阳光早点,不太忙的时候还能尝到肖氏美味晚餐。

有肖彦在的地方就暖。关于她的“魔力”,还有个梗不得不提——深圳同住时,肖彦曾因事离深几日,再回深圳,同事吴昊只觉得肖医生一回家,哪怕她还没动手打扫呢,屋里似乎看起来已经干净一些了……这便是所谓“肖彦暖力”,这是一种特属肖彦、莫名强大的暖磁场。难怪有患儿家属评价她是“让家长特别放心的儿科医生”。

一位追随肖彦医生的患儿家长,已经与她认识五年多。从孩子刚出生的先心病术后护理开始,到现在孩子长大了,她还是只愿找肖医生看病,觉得找她“放心、省事儿、不折腾。”

带孩子见肖彦有时候确实挺省事儿。因为在对病情有大致把握的前提下,她做决策是很利索的:因病情需开的检查和药物她一点也不含糊,不是病情需要的则一点也不乱来——她自嘲是个“固执、守规矩的人”。

可有时候找肖彦看病也有点“折腾”。

在有临床证据的前提下,她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当有的家长对做应当做的检查有顾虑,担心不安全、担心辐射等;或是有的家长要求孩子 “马上打针退烧”、“医生给用药狠一点”各方诉求、压力之下,肖彦会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但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省事而答应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她不吝为此耗费时间精力,宁愿用多费口舌去向家长解释;即使被甩脸子、翻白眼,甚至摔门、被投诉,肖彦亦不游移。她的原则是——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依照当前医学所给的最佳证据,给孩子相应合理的建议,这是肖彦认可的医疗理念,也是她加入知贝的前提——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为了“明天会更好”而辞职

没辞职前,肖彦一周需上两个“令人焦虑的”门诊夜班。它包括两个时间段,早上8点到中午11点半,下午6点半到晚上10点。

晚上给孩子看病,对医生的考验特别大。一般孩子有不适,由于家长白天需上班,通常在下班或是夜间带孩子看病。所以夜诊期间,是一天里医院里患儿最集中的时候。

“挂号处按照1个小时看10个病人这样的速度给医生安排孩子。9点半之前挂上号的病人,我们得全看完;如果人数比较多,我们4-5个值班医生平均分,看得快的也许能按时下班,像我这样看得慢点儿的,加班是常有的事。

肖彦其实并不是单纯看病看得慢,在她看来那只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用心对待。病情复杂的、家长担心的、孩子不配合的……短短几分钟真不够她和家长沟通呢。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她宁愿多花一些时间来解释病情,哪怕推迟下班,也得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到底:“我理智上知道病人迟早能看完,但感觉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一样——可我也只能这样。”毕竟在她的概念里,第一个孩子和最后一个孩子,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可惜这样的坚持,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一些委屈。

工作之外,她用以陪伴孩子的时间一直不多。“近半年多来,没有在家和闺女过周末,今天陪她欣赏了一部舞台剧,听着她爽朗的笑声,真是觉得陪伴太重要了。”这是肖彦曾发布过的朋友圈,长达半年多的陪伴缺失,让她多多少少对孩子对家庭带了些愧疚。

同时,肖彦慢慢的觉得,“在诊室一坐下来感觉就没有指望了似的”——当她最喜欢的儿科工作不再让她有“乐在其中”的感觉,她很困惑,觉得“怎么和以前上班的感觉不一样了”。

这是不是体力的问题?她觉得答案是否定的。肖彦向来不怕吃苦。作为全职二宝妈,肖彦早已习惯下班后马不停蹄的照顾俩孩子的饮食、安排生活、作业以及哄睡,忙到凌晨之后一两点才得以入睡,次晨6点雷打不动地起床做早餐——其实她并不觉得累,但近几年的工作确是心累。

问题的关键在,她哪怕极尽全力,能给孩子们的时间仍是太少、太紧凑。肖彦一直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为孩子们做得更多、更好的,她开始思考将来的职业定位,是否应该继续抱着一些遗憾,走下去,还是该考虑另辟平台,触达自己当时学儿科的初衷。

于很多同行而言,辞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肖彦已是高年资主治,在广州最知名的儿科专科医院工作近16年,再过几年聘上副高,生活体面又闲适——有什么理由在这时候放弃?

“(辞职)这件事,我想得很清楚了。”肖彦从不贪心,鱼与熊掌,她做出了听从内心的选择。她很清楚离开和留下的区别。公立、私立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补充和异同——她是奔着更期待的未来才决定离开的。

2016年4月,在理清思路、考虑充分后,肖彦结束了这将近16年的体制内执业生涯,选择在知贝适应新的职业定位。她需要面对的患者需求、工作内容,跟以前的要求非常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她对自己和知贝都很有信心:“我觉得明天会更好。”无论是她所热爱的儿科,还是自己和孩子们。

成为了对自己更满意的儿科医生

辞职跟欧茜医生一起创办诊所,肖彦坦言工作一点儿也不比以前清闲。在知贝,她需要学习过去16年间,没有意识到的需要努力更新的知识。

比如川崎病患儿在应用2g/kg的丙球治疗后,多久才能再次注射疫苗而不影响其效用?这是连教科书上都没写确切的内容,是一个无法从脑中“数据库”调出现成答案的“刁钻”问题。经过查书、看文献、翻资料后,肖彦才给出了有把握的答案——11个月。

“像这样的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你真的想不到家长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就逼着自己去学习。”在知贝,面对那些比以前更复杂的业务挑战,肖彦此刻反而更自信、更放松了,她不再觉得医生需随时随刻万能:“我会尽可能及时更新知识,到了真不懂的时候,可以老实告诉对方,你得等等,我去查一查,找到有依据的答案后,给你一个放心的交代。”

在知贝,医生与家长有充分的时间沟通。交流变得更容易,于是医生对每个孩子和家庭也更熟悉,这让肖彦曾有过的焦虑情绪逐渐消减。现在,她跟家长们都是朋友,双方彼此熟络,相互尊重,充分理解。“这是一种很舒服的医患关系。”肖彦入职后,特地感受了一段时间后才确定这种幸福感不是错觉:“我想任何一个儿科医生都会期待这样高质量的医患互动。”

此外,这些来自家长的直接反馈,正是她不断学习的动力。这个良性循环,让肖彦颇为惊喜,更是以前她没想过的一种健康的医患互助方式。

现在,她能帮助这些家长朋友解决疑惑,这其中产生的职业满足感很大。她觉得现在是作为一个医生最应该实现,也是最好的状态。“我对自己很满意!”她调皮地模仿了傅园慧的语气说。

除了业务上的提高,她还需要学习更多技能,比如为了更清楚的去传达科学育儿知识,让家长们能轻松理解,学习跟家长实现更通俗的沟通,掌握说话的艺术,能让他们在明白的基础上更安心,比如怎么在网络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她曾经以为自己一定很不擅长的事情,加入知贝几个月却都一一掌握下来:“我以为我做不到,现在发现其实都没这么难。”

现在,她感觉自己能做的更多了,同时,自己得到的也令人满意。“我的付出和待遇,比过去会更成比例。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当然会有更多的动力。”

“更好”,在这里指她一直期待着的,儿科诊疗理应包括的、最基本两件事——医疗同质化以及个体化医疗指导。

在同一种诊断的前提下,医疗服务手段和方法趋同,诊所内医生的建议趋同,从而将医疗诊疗的服务特性差距缩小,这就是同质化医疗;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特点及家长意愿,为孩子设定最优的治疗方案,则为个体化医疗指导

同质化医疗结合个体化指导,再加上医生的临床经验,这正是构成现代循证医学的“铁三角” 内涵——这是知贝医疗团队一致的核心价值观,让肖彦“感觉找到了组织”。

当被问及医疗是不是一种服务,肖彦停顿了十几秒去思考,再开口,她说,医疗是一种服务,但不是单纯金钱交易的服务。因为医疗两个字还包括了服务之外的更多东西,不是金钱能换取的。

“这就是我们希望知贝给孩子们带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