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铜镜文化艺术展

“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木兰辞》中所指之“镜”便是自齐家文化起,历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辽金元时期延绵发展到明清,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青铜镜。青铜镜逐渐被实用的玻璃所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于中国五千年的工艺美术史中延续着辉煌的铜镜艺术,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一的天地! 从文献资料看,按《轩辕皇帝传》: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铜镜铸造业已经江河日下,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兴衰,在古镜方圆之间凝聚了深厚的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与精神,有其独特的魅力。

铜镜的精湛艺术,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最高科技成果,并因其纹饰的复杂而精美,品种的广泛而多样,工艺的精巧而细腻,博得古今众多收藏家和学者的追捧和珍藏。中国青铜镜的收藏史,以皇室宗族开先河,文人墨客及海内外博物馆亦相继关注,而如今则早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的收藏。

春秋战国篇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春秋铜镜的数量、品种都很少,但它与战国铜镜有着十分相近的沿革关系。

春秋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铜镜发展至战国,仅从铸造地域上看已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由于西周晚期时制度已近乎礼崩乐坏,王威陵夷的同时,诸侯间却热衷于搞强权政治,《战国策·秦策》曰“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这种局面至春秋后期,随着南方吴、越等国的壮大,争霸中原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当霸主,首要条件是增强自身的实力,因而各国也相继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吕氏春秋·上农》记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韩非子”现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

改革的结果,使各诸侯国的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手工业和商业两个方面,而此后铜镜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两个方面。

两汉篇

汉代铜镜艺术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第二座高峰时期,开启了继战国之后的另一番具有规制的面貌。而东汉铜镜艺术又极大地拓展了自西汉以来所创造的规制而出现了高浮雕样式与特有的铸造工艺技术。

西汉铜镜艺术几乎完全在一种线的美饰与雕琢中体现了一种对称平衡且具有韵律的美。自东汉时期,铜镜的高浮雕样式则形成了此时的主流审美需要,这种高浮雕样式的工艺与艺术表现,极大的扩展了铜镜艺术在平面上的表述深度与广度。

画像镜的产生,是在东汉铜镜高浮雕样式不断发展中产生一类极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在铜镜中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具有场景的情节性画面。

清冶铜华以为鉴乎,炤察衣服观容貌乎,丝阻纽,秋风起,心甚悲,侍念君,立辈徊,常客局思不可为,游中国,侍来归。

龙虎七乳禽兽镜

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宜,长保二亲乐毋事,子孙烦息当大福,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

汉名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烈女王昭君,隐匿不见坐家贫,待召未见有天拜,长迫受召应宠先,信去中国事胡人。

隋唐篇

隋代仅仅存在了38年,隋代铜镜“自由鲜雅”,形制规矩,题材及布局,规范严谨,但内容表现生动活泼,艺术造诣很深,形多为圆形,方形罕见,还有其他罕见题材……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灯特种新工艺。

唐代是我国及汉代之后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帝国,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0)

相关推荐

  • 竹宣:隋四神兽十二生肖镜艺术赏析

    隋-四神兽十二生肖镜艺术赏析 竹宣 铜镜艺术至隋唐时期进入中国铜镜艺术辉煌的第三座高峰期.尤其隋朝铜镜艺术,更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隋朝祚短,但是此时的艺术却有着辉煌的成就.在铜镜工艺 ...

  • 青铜境的魅力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三个阶段缔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成就中国古代铸镜史上最 优美的篇章,虽然它们的历史还不到中国古代铸镜史的三分之一时段,却铸造了全部铜镜精品数量的百分之九十,唐代铜镜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

  • 铜境初步鉴定

    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表现了浪漫的色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十分 ...

  • 斌临天下《万物毕照——清华大学铜镜文化艺术展解析》

    万物毕照 --清华大学铜镜文化艺术展解析 斌临天下 崔振斌,男,汉族,中共党员.网名:斌临天下,鉴学居主人.毕业于湖北武汉地质大学工商管理系.从事青铜收藏研究近20年,曾经多次出国考察学习,对青铜器及 ...

  • 传统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展(美食部分)

    传统壮族“三月三”文化艺术展(美食部分)

  • 一盆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2021年绍兴市盆景文化艺术展

    2021年4月9日,2021年绍兴市盆景文化艺术展在浙江省嵊州文创园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由浙江省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指导,浙江省绍兴市风景名胜和园林学会主办,浙江省绍兴市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嵊州市 ...

  • 钱镠银简 计元儒琴 尤侃犀角杯: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计元儒|漆器|江南|吴越|犀角|董源

    钱镠银简 计元儒琴 尤侃犀角杯 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 掠影第五回 无极斋分享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 ...

  • 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一面铜镜,万千气象

    中山国学堂 大咖佳作云集.正本清源,国学今用:结合传统与现代,融汇东方与西方,传播东方智慧,弘扬中华文化. 5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面铜镜,让古人看清自己的容貌,将自己修饰得更加美观大方.一面铜镜, ...

  • 贾平凹观展4贾平凹文化艺术展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2014年 4月8日在临帖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 盛大开馆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本项目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西安市临潼芷阳二路以东,凤凰大道以南.建筑性质为博览建筑.总用地面积为6667㎡.总建 ...

  • 铜镜文化与铸造艺术探讨

    汤明霞 张爱娟 我国铜镜文化源远流长,自远古时代起人们为了满足"窥容"需要,最早采用"鉴于止水".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首面铜镜的出土正式揭开了我国铜镜文化的序幕 ...

  • 铜镜文化的魅力

    铜镜,是映照颜容的用具,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后历经春秋战国的发展.汉唐的辉煌鼎盛.延续到明清直至近代.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与成熟, ...

  • 国博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09

    金代"承安二年"吴牛喘月故事铜镜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