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与「开放心态」

好久不见。再一次的,我没有跑路ಥ_ಥ
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对「职业发展」和「开放心态」有了一些新思考。
总说我自己的事,今天先讲个别人的故事。
1、一个故事
我有个堂哥叫皓炜,大我一个多月,我俩从小一起长大。如果大家过年看了《飞驰人生》,在片尾谢幕名单里,“宣发组”的组长就是他。
两年前就跟韩寒拍了张合照,这事让我羡慕了挺久(我俩上学时候都读韩寒的书)。
他本科在一所很好的理工院校,学的专业是啥呢?化工。
到大三的时候,他发现大家实习都是在工厂里,于是就焦虑了:毕业以后可咋整呢?
当时我们都在大连上学,大连有一个很棒的求职培训机构,叫“国际人”。在身边很多人还在纠结”要找工作还是考研“、”要考什么证才能找到工作“的时候,我俩想要了解更多学校之外的信息,于是带着好奇决定去“国际人”看看——结果,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在这里,一位老师在做一个互联网产品的项目。
那个时候,互联网行业已经是在快速发展阶段。但说实话,对于身在大连的我们来说,压根没想过以后的工作会跟“互联网”搭上什么边。
但是,皓炜决定参与一件当时看起来跟自己“专业”完全不搭边的事:加入这个互联网项目,实习当助理。
现在回头看,这成了他职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但当时看起来,却很偶然。
过程就不赘述了。
我们是2014年毕业,印象中那一年很多人都在喊就业难。但是,他这个来自大连的化工专业本科生,在北京这么个高校扎堆、竞争激烈的地方,拿了5个互联网大厂Offer,远比很多同龄人高的起薪,最后选择了快速发展的美团。
后来又从美团到猫眼,做电影业务——从当年的化工专业,到后来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变成了现在的电影宣发组Leader,我经常笑称他“娱乐界人士”。
讲这个故事,我想说什么呢?最后再说。
2、邀请
我微信朋友圈的小伙伴可能有看到,过去半年里,我所在的团队组织了很多场事业说明会。
“事业说明会”是什么?主要是面向对寿险行业和MetLife感兴趣的人,为他们提供更多行业和职业发展信息。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我的公众号里从来不放广告链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轻易用自己的信用来为某个东西背书,除非我亲身体验过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
所以很多做网上课程的朋友来找我做推广,我都拒绝了——因为这些课我自己没上过。
但是,我会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一条说明会的信息,邀请北京的朋友们来听。实际上,这是在用我自己的信用进行背书了。
为什么?因为我足够了解,对质量有把握。
我们团队的说明会,主讲人是团队Leader敬一,前美团高级产品经理。说明会虽然主要面向职位候选人,但实际上,敬一是个很喜欢研究历史、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人,所以整场说明会里有很多关于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的思考。
我自己听过,有很多启发,所以我很愿意分享给朋友们。
当然,我希望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我们。但实际上,我也邀请很多暂时跟“求职”完全没关系的人——比如一个要飞加拿大,路过北京的小伙伴。
昨天我回顾了一下,我有49个小伙伴来听过敬一的说明会。而几乎所有人听完之后都来和我说:确实很有收获,有很多关于职业发展的启发。
3、截然不同的反应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当我发出邀约后,人们会有非常非常不同的反应。
我一般很少用“非常非常”这种啰嗦的表达方式。
1)一种反应
有很多人,从事的行业跟MetLife八竿子打不着,但他们收到信息后很快告诉我:好啊好啊,我参加一下!
其中有好几个小伙伴,因为和敬一背景类似(都是互联网背景),平时工作没有正装,特意去买一套或者租一套正装来参加。
他们听完还主动和我交流行业方面的问题,整个过程大家都很有收获。
2)另一种反应
但也有少部分的人(在我的朋友里确实是少数),他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无法参加——其中一些人甚至正在寻找工作机会。
说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
这个朋友是离职状态,正在找工作。她找到我,和我说希望交流一些职业上的问题,并且想了解一下MetLife这家公司。
于是,有一期说明会之前,我对她说:这个行业不见得适合你,但说明会里有很多关于职业发展的思考。你正在考虑职业转换,来听一听会有很多收获。
让我很意外,她开始了一连串的推脱。后来说要来参加,但在当天早上才又和我说:昨天正装放在办公室了,所以去不了。
对比那些自己买一套正装赶来的小伙伴,是不是差异很明显?
后来我发信息给她:如果你正在寻找工作机会、且还对这家公司感兴趣,但一场说明会都这样犹犹豫豫不能来参加,那你可能不适合我的团队,也不适合我们公司。
我很少这么直接拒绝别人。
4、为什么?
我只是拿说明会这件事来举个例子,而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在不断发生:同样一份机会,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在过去一年里,我见了很多人,和各行各业的人进行职业方面的交流。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我的答案是:开放心态。
到底什么算是开放心态?我还没想到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不是真正具备开放心态,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察觉出来。
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里,是不是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对新事物和信息总是抱有一种开放态度,至少总是愿意去了解;他们不预设障碍;他们有一种向外探求的习惯,对于未知不会习惯性地拒绝;尤其当一件看起来像机会的事情出现时,他们倾向于至少去看一看;对于职业发展,他们懂得去建立更多的连接,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让自己不局限在一个赛道。
同时,是不是也有另外一些人:
他们通常只关注自己目光所及的领域;他们往往预设障碍;对于未知事物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和防备;对于新的信息习惯性地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当一件看起来像机会的事情出现时,他们倾向于在心里说“这可不适合我”——但实际上,他们都还不知道那是什么;对于职业发展,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建立连接、积累人脉、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价值,或者说,至少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在这里,我探讨的不是内向或者外向,专注或者不专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开放心态」。
上面说到的是两种典型的状态,我只是用文字描述了其中的一部分特点。很多人习惯说:我只是讲一个事情,大家别对号入座。
但在这里我想说:各位,请对号入座。不妨评估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状态?
5、启发
我自己和身边很多人的经历,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对于信息和机会,一定要保持开放心态,这对于职业发展来说尤其重要。
回到最开始皓炜的故事。他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反应:我一个化工专业的学生,互联网跟我没啥关系吧?我应该做不了吧。
实际上,这就是很多人在面对新机会时的做法。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工作一些年之后,一些好的职业机会,往往是很偶然出现的:可能是一次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发了个朋友圈,或者参加了一个活动,等等等等。
实际上,我自己就是这样。2017年初我回国途径北京,和敬一吃了顿饭。他当时问我,有没有关注过保险这个行业?
我当时完全可以是这样一种反应:我在现在的公司待得好好的,一年50万拿着,你们行业跟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是这样,我现在就不知道会在哪里了——不会有2018年的职业突破,不会加入现在这一支年轻而又优秀的团队,不会有后来很多的成长。
所以,如果生活中出现新的机会,可能是职业上的,或者职业外的;可能让现在的你感到有挑战;可能是你了解的,或者不了解的……我的建议是,请学会保持开放心态。
因为你的成本也许是2个小时和6块钱地铁票,但你拒绝的可能是一片新的天地。
上一篇:哪些往事塑造了今天的你?
相关推荐:
我在MetLife的团队正在招募。如果你有创业精神、有目标感,能够自我驱动而又具备勇气,如果也在北京,欢迎私信或者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