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涟水--《水经.涟水注》略考

○涟水

△涟水出连道县西

资水之别水,出邵陵县界,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鬐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涟水,湘水支流。源出今湖南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流经涟源、娄底、双峰、湘乡、湘潭等市县,在湘河口入湘江。《方舆纪要》卷80湘乡县: 涟水在“县东南四十里。水有二源: 一出龙山,一出珍琏山,合流九十里,有侧水流会焉。绕县南三十里破石冈下,转至县南,汇而为潭。又东过石潭百余里,入于湘江”。[1]

邵陵县,西晋武帝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昭陵县置,为邵陵郡治。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隋改为邵阳县。[2]

连道县故城,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涟源市东。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衡阳郡。南朝宋省入湘乡县。[3]

湘乡县,西汉建平四年(前3),封长沙王子刘昌为湘乡侯,为湘乡县名之始。东汉分湘南县地置湘乡县。范围包括今湘乡市、涟源市和双峰、宁乡县地。县治即今湘乡市区,属零陵郡。三国吴至南朝陈属衡阳郡。隋开皇三年 (583),省入衡山县。[4]

石鱼山,石鱼山在湘乡县西十华里,山在涟水北岸(涟水发源于湖南邵阳县龙山,东流经过湘乡县,流人湘潭县,西南流入湘水,也叫湘乡河)。下面有很多黑色而掺有红色的岩石,石头近看是黑色的,岩石一层一层的重叠着好象云母,揭开一层,就看见有鱼的形状,鱼鳞、鱼鳍、头和尾全好象用刀子刻的一样,长有数寸,鱼的形体很完备,用火烧,有一股鱼的腥气味,所以叫石鱼山。李仲钧认为上述石鱼山相关注文郦道元在参考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盛弘之的《荆州记》、沈怀远的《南越志》等书诸书之后记录了湘乡县的鱼化石,就文字论上述郦注的部分内容与《南越志》几乎完全相同。[5]

2015年12月11日,湘乡市泉塘镇,省道S312旁刘氏兄弟屋后收藏的各种鱼化石。

2015年12月11日,湘乡市泉塘镇,专家正在考察刘氏兄弟收藏的鱼化石。

有所疏漏的石鱼山,调查与研究意义最大。距离湘乡市五公里的石鱼山,属田奇隽调查的潭市组第三纪页岩层中,亦位于312省道附近,当是80年前沿潭宝公路调查路线的一部分,却未见记述,不知是否为疏漏。但从上世纪60年代有郑家坚在此开采化石以来,陆续出产的鱼化石曾轰动国内外。石鱼山是座高不过数十米的小山头,坐落在湖山乡境内,上有石鱼庙,主殿内不知供奉的是那路神明。真正让其声明远播的是山下页岩中出产的鱼类化石。据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收藏湘中地区化石,且以石鱼山鱼化石为主的湘潭一中退休高级地理教师余权规介绍,石鱼山产20多种鱼类化石,年代都较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洞庭鳜鱼,极难见到的金龙鱼、湖泊剑鮠化石也有少量出产......(上述图文摘自长沙至湘乡,穿梭4亿年的光阴,湘中地区地质演进脉络,清晰可见。钱烨 湖湘地理 2016-01-05)

涟水又迳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湘南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花石镇。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为湘南侯国,属长沙郡。三国吴仍为湘南县,为衡阳郡治。南朝宋属衡阳郡。南齐废。[6]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湘西县, 古县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湘南县置,以在湘水之西得名。治今湖南省株洲县南。属衡阳郡。南朝为衡阳郡治。隋改为衡山县。[7]

临湘县,临湘故城,《水经注》首载其位置,其后的文献大多以《水经注》为本。近几十年来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表明,《水经注》对临湘故城的记载是确切的。如现长沙市市区古井分布与古墓葬分布界线十分明显,汉井的分布范围与《水经.湘水注》记载的“临湘故城”的位置大体吻合。依据《水经注》的记载,结合国内其他地区古代城市发掘材料、长沙地形特点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何旭红先生推测“临湘故城”的四至为:南界未超过解放西路、桌后街一线,北界在青少年宫影剧院东西一线(含教育街)与中山西路之间,东界在南阳街以西,西界约在太平街、藩城堤一线以东;对“临湘故城”“宫署”位置推测为在“临湘故城”南部即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8]

附:涟水两岸风景秀丽,民风彪悍,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蜀相蒋琬、湘军曾国藩、名将黄公略、陈赓,文学家张天翼,均出自这一带。曾国藩求学于涟滨书院,毛泽东、蔡和森求学于东山学堂(“东山书院"第一任山长由举人谢钟楠[涟源杨家滩人]担任),而此二学堂也在涟水之畔。湘军发源地的孙水,是涟水的一条支流。它源于龙山(《山海经》中有记载),流经杨家滩,在此清代曾兴起一支地方武装,这就是早期的湘军。《清史稿》所载湘籍将领,大多起于这一带。(摘自[阅读记]《水经注》中故乡的河流 原创 邓永芳 郁孤台的文化记忆 2020-11-04)


[1]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4]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5]李仲钧:我国古籍中关于脊椎动物化石的记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4第3期,页174-181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8]何旭红,长沙汉“临湘故城”及其“宫署”位置考析,南方文物,1998期号:第1期,页码:96-100

(0)

相关推荐

  • 骑行320第三季,第二天

    2016年7月9日 Day2,湘潭汉庭酒店->湘乡市->双峰县-> 邵东7天连锁酒店,150km 出发十公里,遇到K1200 湘乡 涟水从湘江的西边流来,入口处叫河口,有一个河口镇, ...

  • 骑行320第三季,第一天

    2016年7月8日 Day1,上海虹桥火车站->长沙南站->株洲西站-> 湘潭汉庭酒店雨湖路店,36km 5月份的那次骑行被拙劣的天气预报毁了,进入6月中旬以来,南方很多地区下大雨发 ...

  • 《水经注》里的雷首山、王屋山、太行山等略考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雷首山,古山名.即今山西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 峰在山西芮城西北.此山在古籍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首阳山.历山.蒲山.襄 山.甘枣山.猪山.独头山.薄山.吴山 ...

  • 《水经注》里的中岳嵩山等略考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之一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 ...

  • 《水经注》里的溱水之三(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C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迳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 ...

  • 《水经注》里的溱水之二(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B 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群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 ...

  • 《水经注》里的溱水(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溱水 A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迳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肆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肆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初稿)--《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卷四十 ○渐江水 A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 ...

  • 《水经注》里的资江----《水经.资水注》略考

    卷三十八 ○资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十)----《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2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九)----《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2 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