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的作用功效和穴位疗法
来自: zhcli543 > 《经络穴位准确位置图及功效大全》
【导读】太冲穴为肝经原穴五行属土,该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从中医角度来说,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火旺有关,按摩太冲穴可有效降压;易怒、生气的人多按摩太冲穴排肝毒消火气有助于缓解情绪。此外,在感冒初期按摩太冲穴可以减轻感冒引起的双目流泪或干涩等不适。针刺太冲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太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以下是太冲穴准确位置、功效主治及穴位疗法详解。
1、太冲归属肝经,读音Tài chōng,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别名:大冲穴。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2、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3、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4、太冲穴属土。属土,指太冲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5、太冲穴 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
【标准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
1、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即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
2、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
【穴位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作用功效】:燥湿生风。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太冲穴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头面五官病证。
中风,癫痫,小儿惊风。
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
遗尿,癃闭。
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现代研究】
七疝:太冲、大敦。
肝阳上亢之眩晕:泻太冲、补太溪、复溜。
四肢抽搐:太冲配合谷为开四关。
乳痈:复溜、太冲。
经漏:太冲、然谷。
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
行步难移:太冲、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涌泉。
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
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
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
赤眼:迎香、临泣、合谷、太冲。
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法】: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日常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该穴5-8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按摩结束后喝适量的水有助于加速体内的代谢。
1、适用人群:爱发火,生闷气、有委屈往肚子里咽的人和经常郁闷、焦虑、忧愁难解者。太冲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2、使用体会:揉太冲穴,从太冲穴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月经不调:很多女性月经总是提前或者延长,老没规律,月经的颜色深红,而且莫名发热,经前几天特别烦躁不安,想发脾气。这是因为肝脏的问题,肝有热所致。治疗方法点揉太冲穴,每次3-5分钟,时间是在经期来临之前5天。
4、肝热睡眠就差 按摩太冲穴祛肝火:每晚睡前泡脚时,按摩太冲穴。
5、腰疼、抽筋时按摩太冲穴也可适当缓解。
1、实证耳聋耳鸣
2、晕厥
注意事项: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专业医师。
温馨提示:以上是【我优生活】的小编为您悉心整理的太冲穴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