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期|| 张妥随笔:嫩玉米/轩诚清读

妥妥有话:

相信嫩玉米棒是人人都喜欢吃的一种时鲜的食物,不管是烤着吃,还是煮着吃。那种馨香让人很难抵御它的诱惑,包括信誓旦旦正在减肥的作者。吃着煮的嫩玉米棒,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每个画面都真真切切。希望读者看后,也会回想起自己那些有趣的的经历。

文:张    妥

编辑:轩    诚

我总是在吃得脑满肠肥的时候,拍着自己大腹便便的肚子说,该减肥了。然而到了肚子稍稍有点儿饥饿感的时候,安慰自己说,明天再减肥吧,来日方长。正是这样一遍遍地绥靖主义,在岁月静好的日子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肥仔。

这几天忽然严格了起来,中午只吃七八分饱,晚上实在饿了的时候,吃两牙西瓜或是一个桃子,也就过去了,逐渐地连西瓜和桃子也不吃了,我憧憬着减肥成功老妻对我满脸笑容时刻的到来。

昨天也是这样,中午吃了七分饱,晚上下班就有了饥饿感,我对自己说,这正是考验你的时候,千万不能吃东西,甭说是山珍海味,就是龙肉凤翅,也坚决不吃。

回家,忽然闻到了一阵馨香,打开高压锅,里面卧着两个煮熟的嫩玉米棒。我立即捞了出来,剥去了外皮。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誓言。我头一摇,想,嫩玉米又没有多少淀粉,并不能增肥,再说,里面有很多玉米皮,还能促进肠胃功能的改善呢。人最难的是让自己心安理得。这一套说辞,让我心安理得地吃了一个嫩玉米棒。

想起来我小时候的西安郊区,不要说比边远山区好得多,就是比被称为“白菜心”的“泾三高”(泾阳、三原和高陵)也好得很多。我们有充分的井水灌溉,时不时地再浇一遍城里的污水,你看那庄稼,不是一般的绿色,而是绿中带青,好像有无限的生命力。这时候我总想起“青筋暴起”这种现象,那是一种强大生命力的表现。那时候城里的污水还没有工业污染,是庄稼上好的肥料,浇过一遍污水,半夜能听见玉米杆拔节的声音。

即使有这样好的自然条件,但农村还是很穷,因为缴过公粮,所余的粮食并不是很多,尤其到了春荒时节,包括我们家在内的一些人,还需要去借粮度日。手里的余钱更是少得可怜,油盐酱醋往往都是从“鸡屁股”中抠出来的。

所以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城市居民充满了向往。我们之所以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习,为的就是跳出农门奔向城市,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可以说一年十二个月,十一个月都在梦寐以求做一个城里人,只有一个月,觉着农村也是不错的,这就是秋庄稼成熟的左右一个月。

我们的秋庄稼都是玉米,夏收后播种,出苗后浇一遍水,然后间苗、锄地。间苗是一窝中只留下一个最健壮的苗子,把另外两个(或一个)苗子拔掉;锄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除掉田里的杂草,免得它们和玉米挣肥。二是松土,使得玉米根部得到呼吸。

浇一遍水,锄一次地,两个月时间,玉米杆就长得高过了人头。我们小孩子,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往往在放学后或者是星期天,推着自己动手做成的小推车,去玉米地里割草,推回来晒干卖给奶牛场做饲料。

玉米杆上的叶子,长着很细小的“锯齿”,虽然我们都穿着长袖衣衫,做着防护,但还是被“锯齿”在脸上、脖子上、手臂上,甚至是肚皮上划出一道道伤痕,汗水流过,火辣辣地疼痛。但我们都不在意,农村的孩子,这点苦都受不了,还有什么出息!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得离吃嫩玉米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那时候,大田都是生产队的,但是每家每户还有一小块“自留地”。“自留地”大概是一人一分地,我们家有四分。原本的意义是由自己决定种植的作物,但是因为粮食欠缺,家家户户都和生产队的大田里种着相同的庄稼——小麦和玉米。

玉米即将成熟的时候,母亲知道我们实在馋得不行,就对我说:你去自留地里掰几个嫩玉米,回来烤着吃——记着,一定要把玉米杆掰断拿回来。我问:为啥要把玉米杆掰断拿回来呢?母亲说:这样就知道有没有人偷我们的嫩玉米了——贼娃子是不会把玉米杆掰断的。

我掰回来嫩玉米棒,去掉外面的包皮,放到灶膛里边烤。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作物杆做燃料——麦菅、玉米杆、棉花杆或豆杆,火力不强,一边烧火做饭,顺便也烤熟了嫩玉米棒。

一会儿,嫩玉米就冒出了馨香,我们把它用炭铲勾出来,摔在地上,上面的柴灰就弹净了。母亲一掰两半,分别给了我和妹妹。我们赶紧就往嘴里边塞。吃完,我笑妹妹,说她嘴唇长了一圈的黑胡子。母亲就说:还说人家,你照照镜子,不也一样吗?

这样的幸福生活并不能持续下去。母亲说:嫩玉米也就是尝尝鲜罢了,因为我们还希望玉米成熟。成熟以后才能打更多的粮食,避免我们饿肚子。你们要吃嫩玉米也好办,等到秋收以后,总会有一些玉米没有成熟,我给你们煮着吃。

秋收以后,玉米棒子被运回到了院子里,一家人就坐在一块儿剥玉米棒子外皮,母亲再把它们拧成串儿,摞起来等着风干。这时候就有一些还没成熟的玉米棒子,我们称之为嫩玉米棒,被放到旁边的笼里,第二天煮着吃。

第二天,我们把嫩玉米棒的外皮剥掉,放到大锅里面用水煮。水开以后,再用文火慢煮,一会儿空气中就氤氲着嫩玉米的芳香。把煮熟的嫩玉米棒捞出来,放到碗里,母亲再端到我们面前,告诫我们:细嚼慢咽,小心可别撑着。

母亲问我们:想不想吃最新鲜的玉米糁?我们说:想,想吃得都要疯了。于是我们用手把那些不能拧成串儿的“光葫芦”玉米棒子的粒儿剥下来,放到太阳光下晒干,然后磨成玉米糁子。

玉米糁子煮好后,香飘半个巷子。舀一碗,加上一筷头咸菜,咦,浑身都酥脆了。

(0)

相关推荐

  • 蓝远军丨再见玉米(散文)

    玉米对于我就好像父母对于小孩,很熟. 生产队那时候,每户人家或大或小都留下来一块地,叫自留地.我家那块自留地不很大,面积约半亩,还挂上一个雅名,叫"那缎". 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耕种 ...

  • 亚凌随笔:拾遗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 ...

  • 【自留地】/郭旭

    自留地/郭旭 凡是农村出身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对"自留地"记忆深刻,心怀感激.享受着现在优裕的生活的我经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那每人五分六厘的自留地,我的童年该是咋样的一种 ...

  • 又是玉米收获时

    秋风一吹,玉米就熟了. 仿佛抽穗吐缨还是昨天的事,一转眼就到了收获的时节.看吧,一株株,一排排,一片片,它们整齐倔强地挺立在北方的田野上,怀里揣着一穗穗饱满的玉米棒子.玉米棒子的外皮已经由绿变白,继而 ...

  • 817期A|| 张妥:春日观画 /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赏析 丽梅小语: 因为痴爱,所以执着一生:历经磨难也要坚持不懈苦练本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雒志俭为代表之一的陕西户县农民画为你展示.记录 ...

  • 妥叔嗜酒(一)|| 酒宴欢歌/妥叔作品/轩诚清读(第454期)

    小菲浅语: 酒之甘饴,如痴如迷.与欢乐者结为良友,悲伤者视为知已,让失意者超脱,让得意者放达,文人骚客饮之增长灵感,添些诗情画意,壮士饮之豪情万丈.扼腕言志.酒是一种文化,喝酒也是一种文化.酒见人心, ...

  • 妥叔嗜酒(二)|| 酒梦之间(微小说)/妥叔作品/轩诚清读(第455期)

    小菲浅语: 中国人在生活中遇到得意的事就要用喝酒来体现,比如:获奖.高升.结婚生子等等都是得意之事,喜庆之事,这时酒便充当了生活中的润滑剂了,好像也只有酒才能体现出当时高兴得意的心情.妥叔遇到高兴的事 ...

  • 俩文酒徒 || 我听张敏讲小说/妥叔作品/轩诚清读(第466期)

    轩诚浅语: 张敏者,素有陕西作家班班长之称,纵横文坛数十年,因其文字灵动.故事诡异得名"文狐";张妥者,西航文坛扛鼎之人,文字风趣幽默,俩人年龄相距20余岁,确有三点共同之处:文学 ...

  • 678期 || 米韶华:对酒当歌/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张妥浅语: 酒,是世间的精灵,让多少人平添英雄气概,金戈铁马,完成一番成就.酒,是人间的魔鬼,使多少人悔恨酒后误事,丧失机遇,失去大好 ...

  • 874期 || 小小说《安居乐业》/轩诚清读

    丽梅赏析:  人世间有多少人应该就有多少安居乐业的故事版本.喜怒哀乐都书写在人们追求安居乐业的岁月里.是甜是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刻录了我们每个人奋斗的足迹.在小小说中,对"安居与乐业&qu ...

  • 第1130期 || 陈平:回家过年/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回家过年,这是每个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在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里,每个回家过年的人都在释放心中浓 ...

  • 710期A || 张妥随笔:电影《芳华》观后感/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冯小刚的新作<芳华>最近不但引爆了银幕,更是引得网络间热评如潮,前两日与三两好友相聚,不经意间话题又转到了它, ...

  • 942期 || 张妥随笔:火车晚点了/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字能给生活带来许多快乐,且看作者在列车晚点的情况下仍然能创造出愉快的心情,用跳跃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