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在古代天文学中,是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也是黄道的起点

诗云:半湿春风雨,三月下江南。
仲春的江南,正是乍暖还寒时阴时雨的季节,走在山间田野上,迎面飘来的都是如烟般的雨丝风片,初时不觉其湿,而不经意的一拂头发,才知道满头都已布满了细细的水珠。
2021年3月20日的17时37分19秒,即农历辛丑年二月初八的酉时一刻,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了。
二十四节气,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中国的古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得出的科学规律,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许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远远比不上立春、清明等节气的重要,但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眼里,春分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因为春分点正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起点,就是太阳黄经的零度,也是太阳周年运动的开始。
那么,什么叫做黄道呢?太阳黄经又是什么东东呢?太阳周年运动又是什么运动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都是早上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看上去似乎每天都是一样的。
其实,每天的太阳还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白天所看不到的星星,也能如实地标在天空中的话,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太阳和星星的相对位置,每天都是不一样的。
如何才能在白天,也能把星星的位置,标明在天空中呢?
中国的古人早就观察到,天上的群星非但在每天夜里绕着北极星旋转,而且还一年旋转一周,比如今天晚上八点刚好在东方地平线的星星,在明天晚上八点,会出现在地平线的上面,到了后天晚上的八点,会离地平线更远了,等到这颗星星再次在晚上八点出现在东方地平线的时候,时间也刚好过了一年。
天上的星星既要在一天一夜中由东向西旋转一周,又要在一年中也是由东向西旋转一周,所以说每天夜里的星星,都是不一样的。
也许,有人要问:“地球不是一天一夜24小时自转一周吗?就好比我看着你,再旋转一周,还不是又看着你吗?怎么会出现每天晚上同一时间的星星,是由东向西转动的呢?
这是因为,地球既要自转,又要同时绕太阳公转,假如我现在站在地球上,太阳光刚好直照着我,而我又正对着遥远的某一颗恒星,当地球刚好自转了一周之后,虽然我还是正对着遥远的恒星,但是太阳光却还没有直照到我。
就好比,我面对南方站在一棵树的北面,然后绕着这棵树,一边转身一边绕圈子,当我自己转了一周之后,我的脸依然面对着南方,但这棵树却不在我的正对面了,需要我再转一下身,才能面对这棵树。
同样的道理,当地球自转了一周之后,地球上的我虽然还面对着遥远的恒星,但太阳却不在我的正对面了,需要再等地球转上大约四分钟,太阳光才又直照到我。
我们现在对时间的设定,是把太阳两次直照到我的时间设置为24小时,并不是以地球刚好自转一周来设定为24小时的,否则的话,今天中午的十二点刚好是太阳当头照,然而三个月之后的中午十二点,就变成早晨了。
正因为,我们是把两次太阳直照的时间设定为24小时,所以地球真正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只有23小时56分钟,这就造成了地球要在自转一周之后,再多转四分钟,才能等到第二次太阳直照,由于地球多转了这四分钟,才造成了昨天晚上八点还在地平线的星星,到了今天晚上八点,就已经在地平线的上面了。
这种情形,在战国隐士鹖冠子所写的《鹖冠子·环流》中就有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也就是说:每天晚上看北斗七星,当斗柄指向东方时正是春天,斗柄指向南方时正是夏天,斗柄指向西方时正是秋天,斗柄指向北方时正是冬天,说明了每天晚上同一时刻的星星是不一样的,群星都在绕北极星一年旋转一次。
中国古人虽然不知道地球的自转公转,但通过长期的观察,早已掌握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只需要经过一年的观察,就可以依次画出了天上全部星星的位置图,然后就可以在白天,利用时间推算,也能知道每颗星星的位置了。
如果在白天,同时把太阳和星星的位置都标明的话,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太阳每天在星星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看上去仿佛在星星中穿行一样。
中国的古人们,就把太阳在星星中运行的轨迹,称之为黄道。
因为太阳是一年在星星中运行一周,所以这条黄道刚好是一个圆,于是古人就把这个黄道圆分成360度,有了度数的黄道即被称之为黄经,太阳在黄经上运行一周,也就被称之为太阳周年运动。
那么,中国的古人们,又是把黄道上的哪一个点,作为黄经的零度呢?
中国的古人,非但能测定黄道,还能够测定赤道,对于地球上的赤道,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天文学上的赤道,虽然跟地球上的赤道有直接关系,可并不等同于地球赤道,而是把地球赤道向天空放大延伸之后,在天空的群星中所形成的那一条圆周线,就是天文学上的赤道。
那么,中国的古人,又是如何来确定赤道的呢?
一,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制作了日晷,只要将日晷的晷针对准北极星,再把与晷针垂直的晷面,放大延伸到天空的星星上,就可以得到天空上的赤道了。
二,利用《淮南子·天文训》:正朝夕,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前表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树一表于东方,因西方之表,以参望日方入北廉,则定东方。两表之中与西方之表,则东西之正也。
就是先准备三根杆子,在早上时,相距十步插两根杆子A和B并对准太阳,让A、B跟太阳成一条直线,再在傍晚时,距离A十步再插一根杆子B1,让A、B1跟太阳成一条直线,然后找到B、B1之间的中心点,只要把杆子A和B与B1之间的中心点连起来,这就是正东西的方向。
有了正东西的方向,就可以找到一颗位于正东方的星星,这颗星星在天空中经过的轨道,也就是赤道。
地球赤道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就是将地球从正中间一分为二,天空赤道的意义,也是将天空从正中间一分为二。
由于地球倾角的原因,造成了太阳以赤道为中线在南北方向来回运行,当太阳来到赤道以南的最南端时,在中国就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当太阳来到赤道以北的最北端时,在中国就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就这样,太阳每年都要经过赤道两次,也就是说,太阳黄道与天空中的赤道有两个相交点。
当太阳在黄道上由南向北运行到赤道的时候,正是中国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的仲春季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时节,又由于此时的太阳正好在赤道上,刚好造成了昼夜平分。
所以,中国的古人们,就把太阳由南往北运行到黄道赤道相交点的时候,称之为春分,这也就是《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又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所以又把这个春分点,设置为黄经零度。
然后,中国古人就可以很科学地把360度的黄经,划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等分15度,即是一个节气,这样的划分非常符合太阳在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实际情况,也非常符合太阳两次经过赤道的情况。
中国的古人利用以上方法,非常准确地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于是就把太阳两次经过赤道的时间确定为春分、秋分,把太阳在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时间确定为冬至、夏至。
就这样,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二十四节气,而春分点的确定,就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基础。
另外,由于岁差的原因,太阳的黄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逐年由东向西移动的,也就是向着二十八宿排列顺序的反方向移动的,我们现在的春分点,已经移到了二十八宿中壁宿略偏右下方的位置。
(0)

相关推荐

  • 天文考古学基础篇:用黄经和二十八宿等坐标标记二十四节气(一)

    偶然看到某国家天文台专家的小视频讲座,谈的是"考古天文学",其中居然说到古人用圭表和日晷来测定回归年长365.25日--我笑着把小视频关掉了,这样的"天文考古" ...

  • 都说十二星座,怎么黄道上多了一个蛇夫座

    黄道上有多少个星座,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回答12个,许多人还会对自己属于哪个星座津津乐道.不过如果我们留心的话,经常能看到一些文章中提到黄道13星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黄道十二宫的由来 所谓黄道,指 ...

  • 黄道/视运动轨迹及其它

    (天球示意图,引自 网络.) 黄道/视运动轨迹及其它 (2019.01.07) 考察运动离不开参照物 运动是绝对的,但具相对性. 绝对是说,宇内无静止,万物都在动. 相对是说,运动状态取决于所用参照物 ...

  • 什么是岁差?什么是恒星年?为什么一年不等于一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要改一字,叫"岁岁年年时不同". 讲完黄道,讲完圭表测日影,昨天的文章又提到真太阳时,在讲历法前,是时候讲讲时间了. 中国的有两个时间概念比较相近 ...

  • 延伸阅读

    天球.天轴.天极.天顶.天底.天赤道.黄道.黄赤交角.春分点.秋分点的概念 天球:天球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无限长为半径,内表面分布着各种各样天体的球面.这是一个假想的圆球.因为天体离地球都很远,人的 ...

  • 古代历法中关于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

    古代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shuò〉望月). 以朔望月为单 ...

  • 从古代天文学看《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古代天文学看《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之间的逻辑关系

  •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1~3)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三发布古代文学.发布时间分别为7:00.9:00.  ~●~●~●~●~●~●~ --▲以上内容非正文▲-- ❉ 以下内容为复旦大学教案. (点图可放大) (注意空白后还有 ...

  • 古代经典中五字对偶名言(31) ...

    古代经典中五字对偶名言(31) ●风和新居暖:日丽甲第安. ●风移兰气入:春逐鸟声来. ●风鼓帆展翼:雨洗山更颜. ●风助飞雪舞:诗伴落梅吟. ●风声读竹韵:月影写梅痕. ●风暖日华丽:气澄天宇高. ...

  • 古代经典中五字对偶名言(32) ...

    古代经典中五字对偶名言(32) ●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知己又知彼:将心来比心. ●宁忍自己气:莫伤父母心. ●立齐家大志:存忠良孝心. ●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

  • 古代墓室中惊悚的“妇人启门图”

    妇人启门是中国墓葬艺术中的一个常见形象,因启门之人多为女子,故名.其从汉代开始就已频繁出现在墓室.墓祠和石阙中(部分古塔上也有此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消失,到宋辽金时期再度盛行,是宋辽金墓葬中常 ...

  • 古画中的二十四节气,真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 ...

  • 古代诗词中如何称谓“美女”?

    古代诗词中如何称谓"美女"? 主要看知不知道这个美女的姓氏. 如果不知道,基本上就称之为"佳人",这是从浪漫情歌王子屈原就开始的词汇,比如"惟佳人之独 ...

  • 令人迷醉的秋韵秋色,在这9幅古代名画中体现得妙趣横生

    蓝瑛<秋色梧桐图> 1.蓝瑛<秋色梧桐图> 画中用笔,粗细并用,色墨淡彩,使画面具有平淡之雅的诗趣,能在这种笔墨中呈现着生机流动的苍劲老练的味道. 构图取物一角,而另一角着垂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