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评论 | 罗锡文:林锡彬的诗词创作活动实践

林锡彬的诗词创作活动实践

――亦谈诗人的社会责任

罗锡文

林锡彬先生曾自嘲写诗填词是“闲人俗事”,如果未得个中三昧,恐怕无法如此轻描淡写、含而化之。写诗者的甘苦自不必赘言,但假如写诗填词象吃饭睡觉一样不能从日常生活中剥离,那就不得不等闲视之、尚而成俗了。林先生之语,也不难让人感觉到他对诗词生存状态的一丝淡淡的叹息,诗词艺术正逐渐被边缘化,圣人、名人、忙人、红人都不写诗,写诗填词者多为赋闲、偷闲或“弃庄就闲”的闲人。闲字还有一解,就是不仅诗人被搁置,诗作亦往往束之高阁,除了在会刊之类内部交流的出版物上排序列阵之外,极少荣登主流报刊等的“大雅之堂”。

诗词的式微,诗人们是要负一定责任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题材和立意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文责自负”使不少诗人自设禁区樊篱,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使诗词应时而作,作者往往都采用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采用现在进行时的都很少,更不用说采用将来时了;出于迎合主流意识,明哲保身,作品内容誉多谤少,大唱赞歌;为追求立意深远,则往往于宏观处着眼,抽象化、理想化表述,对真正的民间疾苦、闲人俗事不屑一顾;有的作者则崇古媚古,以古为雅,在载人飞船探月征天几十年之后,我们还有诗友“仗剑天涯”、“窗前剪烛”。诗人们的出世和避世是诗词艺术难以弘扬光大的深层次原因。

林锡彬先生主张诗人不仅要对作品负责,还要向社会负责。在2000年中华诗词恳谈会上,他极力主张诗人要深入生活,作品要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现实,关注新生事物,使用新词汇和现代语言,扩大容量、丰富题材;他尤其强调诗人的社会责任,要关心普通群众的愿望,赋予作品现实感和时代感;诗词还要与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结合,通过平面媒体、舞台及各种现代化传媒,来为旅游、商业、娱乐、教育、公益等事业提供服务,走产业化道。林锡彬先生的诗词作品和艺术活动都在做这些方面的实践——

林锡彬先生因结队扶贫到贵州省荔波县考察,于是便有《苗家访贫》的切身体会,“因访苗家未敢忘”破题之后,接连五个句子,都是用白描手法,反映苗家贫穷、落后、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惨淡状况,虽然作者精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文化符号,传神地再现眼前的景象,但始终不如随行记者的录音、录像来得真切。但诗词这种艺术形式,就是用凝炼的文字,提纲挈领,并用严整并带有韵律美的句式,起到视觉和听觉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尾联“城乡公仆知情否?此景已输兵马荒!”就是点题的警句,是诗的灵魂,也是诗人责任心的体现。诗人毕竟不是救世主,此情此景,如果发出类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和“我劝天公……”的祈祷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只有一针见血地评判“此景已输兵马荒”,才能警示世人,尽到为民请命的责任。

在《满江红●黄河壶口》一词中,林锡彬先生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讴歌母亲河的雄壮,反而从“瀑布水飞黄”中看到“河心石出,水源衰竭”的生态隐忧,并在上阙以“都是有钱人到此,全为无事人开设”埋下草蛇灰线,结句以“笑游人、庆幸早来欢,歌难歇”来鞭挞游人对于环境保护的淡漠,敲响警钟,表达作者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作诉求,以比较轻松、含蓄的方式针砭时弊,为社会建言。

林锡彬先生的律诗《遵义会议会址》和《摸鱼儿●武侯祠》都是咏史诗,此类题材的前人诗词可谓篇帙浩瀚,但绝少能跳出功过得失的拘囿,前篇作者从“遵义德”和“娄山词”间接的感性认识,到实地参观、瞻仰、考察之后的理性分析,既有对“赤水奇兵”堪为百世之师的景仰钦佩,又有对“逢生绝处”的庆幸。战争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唯物主义者的“天公意”,就是对这种偶然性的深刻认识。“读史如今毋作秀”,把长征路上的敌人描述为“愚蠢的”或“不可战胜的”都不客观,只有在充满变数的严峻条件下靠智慧和勇气战胜强敌、化险为夷才能彰显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辛,“负恩忘本即无知”,只有公正地评价历史,才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后篇笔者充分肯定武侯“尽瘁报知遇”的人格魅力,但对赵燔的“攻心对”提出质疑,用唯物史观指出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分分合合天常道,岂在审时之故?”,西蜀灭亡不能归罪于后来者的不审势,其实真正的不审势者就是诸葛亮本人,“明知受阻”、“勉不可而为”,足见“军师六出祁山旅”不全时宜。蜀汉败亡,根由早种!且不论诗词之雅俗,这番见解,就有拨云化翳之功!用全新的视角去探究历史和古人本原,也是当代诗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拓展诗词的传播渠道和扩大诗词的社会影响,也是诗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林锡彬先生在这方面的尝试已获得成功。近年来,林先生多次与书画家、广告代理商和工商企业合作,出版诗书画合一的企业形象宣传台历、月历,收到良好的效果,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且得到了各方的认同和推崇。虽然距离“诗词产业化”的目标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行外人已不再视为“闲人俗事”了。入选本期的律诗《手机》,本来就是一则商业广告,而且是通过手机短讯的形式向用户、读者和诗友发布的。现在已有不少手机用户,通过下载或转发“中华诗词网”、“网络诗社”、“大拇指诗社”在网上发布的诗词以供拜寿贺年和婚丧节庆之用,可见诗词完全能够成为“常人雅事,”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现代生活。

(0)

相关推荐

  • 怎样写好古诗词

    晋如诗塾是一家互联网国学主题学习社区,提供诗词创作.文化通识.蒙学入门.经典普及等课程学习,定期出品合乎学理的经典诠释+学习干货. 作者 | 焦子宇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编者按: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 ...

  • 在头条号里写诗有前途吗?从古到今靠写诗吃饭的诗人有几个?

    你说的前途,恐怕也就仅仅指的是"钱途",那我可以很直捷.很间单.很明白.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没有!在头条里发诗词,一是宣泄情感,二是自我显示,三是自娱自乐,四是自我陶醉,至于以诗卖钱 ...

  • 【深圳诗词】第500期 | 林锡彬:更看深圳无穷碧,再续琼华掷地篇

    作者简介 林锡彬,笔名方来,号惜墨斋.深圳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深圳书画家协会和香港诗词学会顾问.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卷席当年意若何,井冈星月照干戈. 长征万里连三役,大统金瓯漏一梭. 政略常怀 ...

  • 【深圳诗词】第531期 | 林锡通《儒墨抒怀》诗词选(一)

    作者简介      林锡通,惠来县公安局一级警督.惠来县政协委员,惠来诗社理事,惠来县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辛丑退休自勉   卸甲方知鬓染霜,丹心犹热梦难忘. ...

  • 诗词评论 | 陈章:林志高诗词赏析

    林志高 诗词赏析 陈章 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创刊伊始,每期只留给格律诗词一页篇幅,用以发表毛泽东战争年代"马背上哼成"的那些诗词.这"一亩三分田" ...

  • 【诗词评论】姜舟林专栏一

    <驻马听>诗评 评论:姜舟林 词作者:疏一影 编辑:秋水海棠 词作原文: 晚意消魂, 漫天雨.淋漓泣下愁云. 蔷薇坠露,梧桐凝碧, 时光不似三春. 问斯人,咏叹中,底事伤神? 帘幕轻垂,晚 ...

  • 【诗词评论】姜舟林专栏(二)

    <我是一粒被遗忘的种子>诗评 评论:姜舟林 诗作者:陈文 朗诵:沐兰 编辑:沐兰  我是一粒被遗忘的种子                     作者:陈文 没有光     黑暗来临 寂静 ...

  • 诗词评论 | 林锡彬:俯首甘为孺子牛

    俯首甘为孺子牛 林锡彬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厉有为君所著<悟牛斋诗词>三卷.使我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经日理万机的老书记.市长,业余竟然生活在"平平仄仄"的击节声中.新出版 ...

  • 云边诗词 | 林锡彬:庚子新正诗册

    作者简介 林锡彬,号惜墨斋,笔名方来,网名金刚峰.深圳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庚子新正诗册 庚子新正,本当喜庆,奈新冠瘟疫横行,全民守宅蜗居以抗.以日志十首记之. 庚子正月十一日林锡彬 初一 鼠衔猪尾岁 ...

  • 诗词赏析 | 罗锡文:读程欣荣《现代生活交响咏》

    谁把汉唐作顶峰 --读程欣荣<现代生活交响咏> <罗锡文> 汉,是一个足以让全民引以为荣并把它作为民族名称的朝代:唐山.唐人街等词汇的广泛使用和普遍认同,也记载了这个族群昔日的 ...

  • 诗词赏析 | 钟传梅:陈诗来《写罗锡文诗意》系列国画赏析

    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陈诗来<写罗锡文诗意>系列国画赏析 钟传梅 自东坡之后,墨竹就被定义为文人画, "板桥竹"则是文人画中的典范.郑板桥的风骨受到后代的推崇和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