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期 | 大众产品的“俗”和小众产品的“装”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最近出了一本书,我仔细读过,十年磨一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确实是本好书。

这就注定了这本书不会有太大的销量,因为大众其实不需要深刻

在谈出书体会的时候,他说:这个时代缺少深刻。

我却觉得,对于大众产品谈深刻,那真是找错了平台。

不管你是写一个自媒体的公众号,还是写一本小说,在你着手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它是在为什么样的人群服务。

一种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大众产品,像电视剧就是为那些大妈大婶们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

对于这些大众产品,我们出发点可以放在讨巧和迎合上,它主要讲的就是收视率、阅读量和粉丝数,内容好不好,由数据说了算。

对于这样的消费群体,就不必太注重思想性,更不要去谈什么深刻的哲理,故事能吸引眼球,加上一点低级趣味的佐料,就是一部好作品。

而小众产品就不同了,它不仅有很高的门槛,而且还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繁文缛节,打造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播思想,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比如说交响乐,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规矩,为了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在演奏中乐章和乐章之间是不能鼓掌的,尽管开演前在广播中会数次提醒观众,但即使在国家大剧院这样顶级的交响乐殿堂里,却常常是一个乐章刚刚演奏完了以后,有人在使劲鼓掌。

这个时候台上的指挥和乐手和在台下懂交响乐的观众,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鄙视之情,笑话这些人不懂交响乐的规矩。

我们做的《一眼空间》这个公众号,就是一种小众产品。

我们追求的是看问题的新视角,新观点和新理念,对这个时代鲜活的今天和朦胧的明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之情。

所以,我们的重点就没有放在点击率上,经常有朋友问,你们这档节目已经做了三百多期,粉丝才几万人,如果你降低一些门槛,点击率就会大增。

我明白他的好意,但这违背了我们创作的初衷。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社会上如果有五个人愿意读你写的小说,你就值得动笔去写了。

小众产品开始往往是超前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也可能会变成受普通百姓喜爱的大众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人们把它奉为经典,可它的首演却十分失败,偌大一个剧院门可罗雀。

可是今天,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天鹅湖》门票一千元一张,还要提前一个月预定。

今天的创业者们要明白,你的产品究竟是服务大众,还是在小众中体现出深刻和超前。

现在很多创业者经常会弄拧巴,明明是一个小众产品,却用大众的思维去打磨,追求眼球经济、粉丝量,把点击率看作是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准。

结果产品最终成为一个四不像,自己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还拼搏在对数据的努力追求之中。

今天全国人民看一本书、读一份报纸、看一部电影的场景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一部部小众作品就像银河系中无数星斗一样璀璨绚丽与日月同辉。

所以,大众产品不要笑话小众产品是“装”,而小众产品也不要指责大众产品“俗”。

茶馆和私塾都是生意,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无所谓谁高谁低,只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罢了。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张家卫教授写的《小众崛起》这本书。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