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上):最爱她心境的辽阔
01 李娟的书里有什么?
认识李娟是一次偶然,带孩子去了两次广州图书馆,都跟着孩子混迹在绘本馆中,直到某日去图书馆地下餐厅吃饭,偶然看到了关于李娟与读者见面的一张海报,于是关注了一下公众号,看了一篇关于李娟的介绍,里面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李娟来到现场的第一句话是:
“谢谢你们来看我。”
就这样,我从《阿勒泰的角落》开始读,一口气读完了《九场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
《阿勒泰的角落》很有一种当年读三毛的感觉,阿勒泰对于我们这些遥远的汉族人而言,其实是一种很神秘遥远,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去踏足的领域,身为汉族人的李娟,跟着母亲一路随着牧民们转场,开裁缝店、杂货店谋生,跟哈萨克人一起经历放牧的艰辛,冰天雪地,同时一同展现的还有她、她的母亲,她的外婆这一家三口的艰辛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因为李娟书中描述的故事,而让你经常会忘记生存条件的恶劣,以为那里满满都是趣味。
那都是一些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故事,比如酒鬼们深夜敲门讨酒喝的情节,孩子们拿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来到杂货店里换钱的故事,外婆经常把东西低价售卖的故事,托依舞会里一个永远踩不上音乐节奏的老人,一个年轻的新娘,毫无悲伤地跟你分享两个死去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些人,让你对那里的人有一种很纯粹的欣赏。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一本比较悲伤沉重的书,里面有很多对于童年,对于个人内心苦闷纠结的描述。
李娟的个人成长经历是很坎坷的,小时候跟着拾荒的外婆生活,从小在垃圾堆里学会了分类,尽管房间总是堆满了各种被人们称之为破烂的东西,也依然不能阻止小李娟的童年乐趣。
然而这一切在她上学以后就改变了,用她的话说:
"我的是非观开始模糊了。"
她开始在意自己的衣服、鞋子,也开始跟跟随着周围人一起看不起自己的外婆,甚至咒骂她,而在外婆离开人世之后,她又是如此地痛恨当年那个对外婆恶语相向的自己。
《遥远的向日葵地》里,充满了李娟对母亲的赞美,对自己的赞美,对金色大地的赞美,文字非常优美,又包含真情。
《冬牧场》是一场纪实写作,此时的李娟应该已经出版了几本书了,因此冬牧场是固定选材的写作,跟随居麻一家人去冬窝子放牧,此时李娟的身份似乎变成了随行人员,当然也会跟着做一些事情,然而,总感觉缺少了之前作品里那种真实的参与感。不过依然值得一读,毕竟那样的环境对她而言并不陌生。
在李娟的书里,有的是她的生活,以及生活当中的那份辽阔。
02 诗和远方
“小时候我们是什么都爱的,只是我们长大以后,却忘记了我们小时候其实是什么都爱的。”
李娟的描写对象有很多,但是又好像就那么几样事物:天空,大地,季节,云彩、大风、大雨、大雪、羊群,骆驼,马,猫,狗,生活在其中的牧羊人,男人,女人,司机,小孩,姑娘,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各种汽车走过的痕迹,各种场合下的喝茶,聊天,换一个地方搭建一个地窝子,各种打扫卫生,各种风餐露宿。
看文字介绍,李娟的书迷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的都市女性,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李娟自己的解读是这样的:
“或许对于这些都市里的人而言,我的阿勒泰,就仿佛代表了诗和远方。”
我想,李娟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更在于她对于生活的那份喜爱,即便每天面对天冷地冻、面对风餐露宿,面对着物质的极度贫瘠,面对身体的艰辛,面对茫茫荒漠鲜有人群的孤独感,都一样能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对一草一木的喜爱,对于那片土地上与人类相依为伴的每一种生物的喜爱,对现世生活的一种满足感,说她苦中作乐也好,说她没心没肺也可以,但是李娟的那种气质,恰恰可能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份充分的养料。
她就是在那样极度缺乏物质,人们所有的艰辛努力都为了生存的环境下,让你真切地明白:
一个人活得多么精神,真的跟物质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一个人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并不需要长途跋涉,它需要的仅仅是你心的辽阔。
当然,李娟的文字也是非常优美的,我已经将其列入了儿童文学的行列,因为我觉得孩子需要学习关于细节的表现力,对生活的热爱和欣喜。
03 李娟和三毛
有人说李娟是新疆的三毛。
我想在我的同龄人当中,没有读过三毛的人很少。
三毛的魅力是什么?在于沙哈拉沙漠对于很多大陆读者的吸引力,满满的故事性,趣味性。
读三毛,代表着自由,幻想,和所有女生想要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浪迹天涯的心。
李娟有阿勒泰,也有满满的故事性,趣味性,然而,遗憾的是,李娟的作品里独独没有爱情。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带给了三毛的作品许多的幸福感、宠溺感,以及失去荷西之后痛彻心扉的悲伤感。
没有爱情的文字,还可以读吗?
没有爱情的生活,没有爱人的青春,还值得你满心欢喜吗?
是的,李娟的作品里没有爱情,没有情、没有欲、没有爱恨,连离别都是淡淡的。
然而这种缺失却恰恰是她抚慰了现代人的核心元素。
在青春年华里,你认为的爱情也许并不会到来,你理想中的他也许并不会出现在你的生命当中,你也许就是要日复一日地学会跟自己愉快地相处,这是多少剩女们,空巢青年们所需要的。
多少生活在都市丛林里的人,看似外面的世界风和日丽,繁花似锦,然而内心的荒芜,大概远甚阿勒泰的贫瘠,也因此,远在千里之外的李娟,用她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抚慰了一颗颗孤独的灵魂。
我认为我最爱李娟作品中心境的辽阔,生活也许很苍白,也没有任何闪耀的点缀,你也许就跟身边的牛羊一样,永远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为生活而劳心劳力,生命在一片荒漠当中是如此的脆弱,然而又是那么的坚韧和值得珍惜。
如果说三毛远去沙哈拉,是必须要给自己寻找一处安身之所,那么李娟,她本不需要寻找,就身在其中。
三毛的作品当中,有很深的情感,父母亲情,夫妻之情,都是她如影随形的牵绊,而李娟,似乎她生命中最亲的人,最珍视的人和事随时都在身边,也永远不需要魂牵梦绕。
所以,读李娟的时候,你大多时候依然是感觉到轻松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