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有一种境界,叫“意气合一”
电影《哪吒-魔童降世》里,太乙真人用一支“指点江山笔”在“山河社稷图”里的世界随心所欲地挥墨变化。虽然只是电影中的想象,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其实“境随心转”也是存在的。内在之心,与外在之境,很多时候会通过某种“法器”联通起来。
画家手中的笔可以绘出胸中沟壑,侠客手里的剑可以使出浑身武功。中医手下的针,能在玄冥幽微的人体世界里指点气血,调摄阴阳。不仅如此,中医施针时,患者的气应手变化,或补或泻,上行可达百会,下行可至涌泉,或热如烧山火,或寒如透天凉,这就是医者与患者、意念与气机均达到了相通的状态。
有一位用针60余年的老先生把这种状态概括为“意气合一”,这位老先生名叫郭廷英,很多朋友尊称他为“郭老”。郭老幼承庭训传承家学,行医60余年来,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享誉海内外。但身怀绝技的郭老却非常谦逊,只说自己是“生平无大技,针尖度春秋”。
“生平无大技,针尖度春秋”这句话,我乍一听只觉得是喜爱针法,着意钻研的一种心愿。但是,当我看到郭老针法的威力,感受到手法的精细,领会到理论的详尽,我才理解了:对于针灸治病这件事,郭老是情愿用毕生心血去追求卓越,做到极致的人。
同一穴,视力0.1和视力1.0的区别
有一次,郭老在国医堂出诊,有个老先生找进来了,说自己老伴儿七十多岁了,因为眼底黄斑病变,视力是0.1,已经找一位大夫扎针了,但是效果不明显 ,想请郭老再给扎一下。
郭老准备给她扎个后溪,过去一看这不是已经扎上后溪了?郭老说:“已经扎上了,怎么会没效果呢?”于是,就在那针上捻了一会儿,当时老太太眼睛马上就亮了,感觉也湿润了。后来她老伴说复查视力1.0,到现在都是郭老他们家的朋友。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这样,在火车上。有一个人突然不舒服,懂针灸的给扎了一个内关,没效果。郭老遇上了,就在已经扎上的内关捻了一下,马上就好了。旁观者都觉得很神奇,其实门道就在于手法与意念要做到“意气合一”。
十年磨一剑,百年磨一针
郭氏针灸对于手法的要求是很多的:“轻针慢捻”进针法,“慢针细捻”捻针法,加强得气的滞针法,原路退回的出针法。这种既慢而稳,又细且准的扎法,首先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循经感传效果也是渐入佳境式的,能够一切尽在掌握中。
以上这些手法要点是针刺无论哪一穴都须遵循的章法,另外对于一些位置比较特殊的穴位,进针的方向、深浅和捻针手法又有所不同。郭老说:“哪一个穴,扎出来什么感觉,都要清楚。”十年磨一剑,郭氏针灸这一针就磨了一百多年。
金针刚强,手法却柔和,正是“刚柔相济,方得治道”。郭老将郭氏针灸手法的精要提炼为“轻针慢捻,慢针细捻”,除了上述基本手法要点之外,还有用意念控制凉热,用贯气法激发经气等内容。概括来讲就是“意气合一”,不仅是施针者意气合一,也有医患之间的意气合一。
意念本身是物质,可以用来治病
宽泛地来说,意气合一不仅体现在扎针治疗的那几分钟,而且还体现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给他以生机”的温暖关怀里。医生与患者想的是不是一样,目标是不是一致?如果一致了,患者与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达到意气合一的状态。
郭老是如何帮患者建立信心,给患者以生机的?郭老这一段话每次看每次都感动、鼓舞和佩服。面对肿瘤患者,郭老不仅用挑治法获得很好的疗效,更用真情和温暖鼓励患者。郭老直接指出“意念本身就是物质,意念是可以用来治病的”,对医生是这样,对患者也是这样。
郭氏针灸的传承,非常看重医德。这不止是做一个好大夫所需要具备的“仁心仁术”,更是郭氏针灸基于“意气合一”的高明之处。医生与患者同心合意了,哪里有不好治疗的疾病呢?
我想起来电影《卧虎藏龙》里有句台词:“剑要人用才能活,所谓剑法即人法”。其实针法也一样:针要人用才能活,因为针法即人法。郭氏针灸治病的理念和理论,疗病的针具和手法,形成的优势病种和特效穴……在这些内容里,我们会越来越深地体会到郭氏针灸几辈人的用心精微。
“八珍方”由针补双合谷、三阴交组成,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是用于治疗气血亏虚病证的常用方,是笔者祖父、父亲数十年临床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是整体治疗、辨证论治、气血双补的基础方,与中药“八珍汤”方有类似的功效。
李氏不仅擅长针灸,对中医方药也很重视,他认为“针灸处方与中药处方,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针灸之法能通调经脉、调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故提出了腧穴配伍相当经方疗效的见解, 如针补合谷、足三里、百会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类似补中益气汤之功效。又如针补合谷、三阴交,类似八珍汤之效。其针灸处方立法严谨,谨守病机, 取穴少而精。现举病例说明。
病案一:刘某,女,29岁,于2000年7月19日初诊。
主诉:全身酸困疼痛无力5年。现病史: 5年来经常腰部困痛,下肢酸痛且行走无力,上肢麻木并伴前臂无力,两侧肩关节酸痛,早上颈项僵硬,双足跟足底酸痛。时有头懵,头部发胀,气短心慌,动则心慌汗出,足心发热、时而腹胀、腹泻,易怒,易疲劳,劳累后低热等症状。面色萎黄,脉象沉细。辨证为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虚劳病。取穴:一、二、三、四、五、六诊针补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肾俞以补气血、健脾胃,补肾;六诊后,患者诸症减轻,但仍足跟痛,因此七、八、九、十诊去肾俞加补太溪。
按:本例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故选用八珍方作为基础方,配补足三里,督俞或太溪。方中合谷与三阴交配伍,为“八珍方”,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血亏虚诸症。足三里具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的作用;肾俞有补肾益精的功效,因此合谷与足三里、肾俞相配伍,既能补气又能补肾。太溪为肾经要穴,既能补肾又有引火归元的作用,可治疗气血不足而见的低热症状。用本方既温煦、濡养筋骨、经脉,又可补益心脏。
病案二:常某,女,54岁,于1997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睡。伴有食少便溏,腹微胀,肢体沉重,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等症状。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虚弱偏迟。其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脾阳不振的多寐证候。李氏临床治疗:一至九诊,针补足三里、阴陵泉,其中二、四、六、八诊加补关元。
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之一,李氏认为针刺此穴用补法配艾灸或烧山火:温补脾胃,类似白术、山药的功效:用泻法具有和胃通肠,祛痍导滯,类似枳实、积壳、神曲的功效: 用泻法配艾灸或烧山火,具有温胃导滯,温化寒瀣。类似干姜、生姜的功效: 阴陵泉是治湿要穴,临床多用于治疗脾不化湿、湿困脾土及胃肠病证: 两穴相伍,为“补益脾胃方'。可健脾益气以助运化。加补关元温补真阳以助脾阳而收效。
案例三: 孙某,男,62岁。于1999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失眠已10 多年,入睡慢,不能深睡,多梦易醒,每夜入睡仅3 个小时,伴有心急烦躁,眼目昏花,头脑不清,咽干等症状,脉沉细数。临床治疗针泻神门、风池、针补复溜,且下午诊治。
按: 本例失眠是由于长期熬夜用脑,久伤肾阴,水不上乘,心火独亢,心肾水火阴阳失调所致。针泻心经双神门与补肾经双复溜,此方为“滋阴清火方”,有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的功效。而配泻风池,可清脑安眠。此医案验证着李氏针灸在针灸治疗上不仅注重辨证选穴,而且也注重针刺补活手法及针刺时间。
由以上3例病案可见。李氏十分重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辨证选穴,精于腧穴配伍。其对针灸处方的应用可窺一斑。临证时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灵活运用腧六配伍进行针灸治疗,通过对李氏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可以借鉴到其清晰的辨证论治思路和灵活的针药汇通特色,对后学者有较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李氏针灸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其因可以说是挣脱了传统针灸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穴,俞募配穴、原络配穴等循经取穴为主导的羁绊,构建在“针药汇通”理论指导下、以脏象学说为基础的针灸临床实践之上。他在长期针灸临床中,重视和突出脏腑辨证,以脏腑五行学说为原则进行诊治。尤其是他在五行生克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隔一、隔二、隔三治疗等原则值得重视。
所谓隔一之治,即是根据五行相生原则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针灸施治,如肝火亢盛,泻肝之子穴的心经神门。
隔二之治,即是根据五行生充规律,采用补法或泻法,治疗与本脏有相克的“我克”关系的胜腑,诊治病变包括了本脏邪实和本脏气虚两个方面。“其一,若本脏邪实,我胜之脏气虚,则泻本脏补我胜之脏。其二,著本胜气虚,我胜之胜气实,则补本脏泻我胜之脏。李世珍在临床治疗一例脾虚肝实的病证,患者泄泻已4年,因生气而得,腹胀食少,胸胁胀痛,善太息,便前肠鸣腹隐痛,泻后缓解,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辨证为肝气郁滞,脾失健运之泄泻,李世珍临床针剌治疗时选用针补阴陵泉,泻太冲穴,阴陵泉为脾经的合水穴,可健脾: 泻肝经的太冲,以抑肝木乘脾土。两穴相配以起到抑肝扶脾的功效。此病案就体现着李世珍运用脏象学说,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的隔二之治的治疗方法。
隔三之治: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对与本脏相克的“克我”的脏腑进行针刺治疗。其一,当本脏邪实时,对所不胜之脏可产生相侮关系,宜泻我脏补胜我之脏。其二,本脏气虚时,其所胜之脏而产生相乘关系,宜补本脏泻胜我之胜。如李氏临证见失眠,多梦易醒,心烦易燥,眼目昏花,头脑不清、咽干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时,每以针泻神门补复溜进行治拧,因复溜为肾经的母穴,针补本穴可滋阴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神门为心经的子穴,针泻神门可清心火、开心窍,两穴相配既有泻南补北的作用,又能平衡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