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严峻的倭患为何到清朝就没有了?

无论是与明朝相关的学术著作,历史纪实,还是一些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话题:东南边的倭患。这是一件让统治者头疼了数百年的事情,边疆海防的局势不断紧张,严重的损害了当时经济发展。尤其是江南一带,本来是一片富庶的地方,每年向朝廷交纳的税数额都甚是可观。在倭寇的骚扰之下,国库也少了一份重要的来源。同时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难民流明问题严重。当时的社会治安可谓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嘉靖年间更是如此。延续40年,东南地区战火不断,人心惶惶,整片东南沿海地区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在抗击倭寇之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将帅,但是终究没能真正把倭寇压制下去,只能在很长时间里保持着拉锯战的姿势。

然而到了清朝却鲜有倭寇骚乱的记录。从清军入关开始,一直到道光时期,期间整整两百年,东南沿海也一直没有出现倭乱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清朝对国家的统治强有力,军事实力也更胜一筹,能够有力地抵御外来的入侵吗?如果不是的话,清政府优势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呢?

其实倭乱的形成与古代日本的国情有很密切的关系。年轻时期的日本。正处于一个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政权不稳定,利益不一致,缺乏统一的领导,使得当地许多流民趁乱钻空子,制造各类的军火用器,漂洋过海到明朝这边来打劫,抢东西,发展到后期甚至公然与当地的官员叫嚣,并与明朝一些不法分子勾结,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想要攻占沿海的城池。

但是当中国的历史迈入了清朝时期,日本也迈进了一个高度专制的阶段。在德川幕府统治了日本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防止有人勾结其他国家的势力对他造成威胁,他采取了锁国的政策。不准出海,不准与外国人私下往来,更不允许有人偷渡。其他国家城之前来贸易,也必须在政府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进行着。在这么严厉的政策之下,日本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着武器漂洋过海,倭乱也从此无从谈起。

清朝时期并没有倭乱,并不是因为清朝的官吏能力够强,而是因为在当时日本本身的国情并不允许,能有民间组织私自离开日本国土,到海峡彼岸过来。困扰了我国三个世纪之久的倭乱,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日本采取了锁国政策,但是在官方之中仍然有与大清进行正常的贸易。清朝的商船运输大量的货物以及珍宝,浩浩荡荡地前往对面去换取当时清朝稀缺的铜。双方各取所需,共得利益,两个国家之间也没有摩擦可言。双方既然都能够和平发展,又怎么还会出现有倭寇呢?

明朝时打也打不完,赶也赶不绝,困扰了朝廷几百年的倭寇,就这样解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