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赏析】古人著名园林对联,内竟含25个知识

拂水山庄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柳如是

联语从感受中写山庄,动静相衬托,运用了很形象的比喻,把水声比作琴声,把山色比作画图。尤其是句尾的“听”“看”两个字的运用,一下子就使得风景活泛起来,如在耳边,如在眼前。笔法轻松自如,举重若轻。

卞园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王士祯

卞园在江苏扬州城北的小金山后面,为康熙年间扬州八大花园之一。梅花岭:又名梅岭、长春岭,在扬州瘦西湖边,因岭多梅花得名。三山:镇江市长江之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夹江相峙,世称京口三山。上联仅用寥寥数字,就把园子的地理位置介绍得清清楚楚。同时又用梅、月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文字,捎带展示了自己的情操境界。万树梅花一轮明月,安静祥和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就是造境之法。“宵市楼头一草堂”有“结庐在人境”的味道,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柳园

北迎拱极,西接延青,共分得一池烟水;

春步柳堤,秋行蔬圃,最难消六月荷风。

——郑燮

柳园在江苏兴化城西北角的海子池南端。拱极,指兴化海子池北的拱极台,又名玄武台,为兴化十二景之一。延青:延青阁。这联也很能体现作者画家的功底。上联广角写景。视距很远,由北而西,然后拉近到园子本身,最后用了一个“共”字,把远近景物串联起来。又用“一池烟水”把景物的色调协调起来,就像作画一样把远近景物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背景之中。有粗线条,有细线条,有聚焦镜头。下联分别撷取了春秋夏三季景色中的代表。并与上联一样,用前两分句的景物,为结句作陪衬,轻松自如振起结句。

簪碧堂

北院喜新成,有寒碧千层,远青一角;

东君如旧识,正庭槐垂荫,梁燕将雏。

——商盘

起句交代了写联的目的:院子新成,新成的院子什么样?作者用了堂名的一个碧字入手,上联很轻松地写了个远景:“有寒碧千层,远青一角”。下联写近景:“东君如旧识”,园子是新园子,春天还是那个春天。用笔很空灵,把视角带入园子内部:正庭槐垂荫,梁燕将雏。这里写了槐树,用以比喻前人功德的。这里写了梁上燕子,写家庭和美,是美好的祝福。写景要有目的性,不要拿过来就写,与主题没有用的景物,再美也不要选取。

徐园

旧地怕重经,记当年、丝竹宴诸生,回头似梦;

名园须得主,看此日、楼台逢哲匠,著手成春

——袁枚

这是袁枚晚年写的一副对联。袁枚任江宁县令的时候使用过这个园子。所以当老先生再次来到这个园子的时候,就不可避免要追忆一番。“旧地”“重经”切入简洁明了。“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荏苒时光的无奈。由平常处翻出新意,接下来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转了一下:“回头似梦”,这一句既回答了起句的怕,也留下无尽唏嘘。上联的话题很沉重,那么下联就转到眼前。写了园子目前的状况,园子又恢复了青春,自己的老迈已经无可改变,里面还是有一丝丝的无奈。

李仙园

一带林塘诗境界;

四时花果隐生涯。

——周升桓

上联描写了眼前景,是实写;下联是通过眼前景,转而联想到四季景物的变化,是虚写。上下联进行了一个由空间到时间的转换。

刘园

挹朝爽西来,杯底岚光飞隔岸;

望大江东去,檐前帆影渡遥空。

——刘锡嘏

上联写园林风景,无非近睹远观,上联以近景切入,但绝不是简单地对近景切入以及描写。上联尾结的三个字“飞隔岸”,承前启后,既是对上联的收束,也是勾引出下联的手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上联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已经给下联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既然是自隔岸飞来,那么作者也好,读者也好,视角就自然而然,由近及远向隔岸看去,看到了大江东去。

李园茆亭

乍来顿远尘嚣,静听水声真活泼;

久坐莫嫌荒僻,饱看山色自清凉。

——李秉绶

上下联分别选取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作为对联的主题。其余都是从“山色”“水声”中生发敷衍出来的文字。起句用“乍来”,先写一个初步印象。用“久坐”,来描写具体的景色。那么先写水声,后写山色,这样的安排有没有什么原因呢?有。蒲松龄写婴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刚刚步入李园,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风景,首先就听到欢快活泼的流水声。安坐亭台以后,才有时间慢慢欣赏远近山色。这正是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来叙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