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的前世今生:一个被犹太人丢弃的国家,一个因为暴君而出名的国家
世界上有这几个国家争抢宇宙第一的宝座,前有南韩思密达,中有非洲大神国,号称拥有10倍于蒙古海军战力的——冈比亚。后有拉黑全世界的碉堡神国——阿尔巴尼亚。剩下的就说说今天的主角——乌干达。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让我们能了解到这个非洲小国,我们先来感谢一下这位乌干达的前总统——伊迪.阿明.达达。作为终身总统,元帅,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功勋勋章,以及军事十字勋章获得者。所有陆地野兽及海洋鱼类的统治者,苏格兰末代国王,大英帝国在非洲和乌干达的胜利者马凯雷雷大学校长,地理学教授及博士,还有就是打拳最厉害的总统——伊迪.阿明.达达大兄弟。

图片来自网络
乌干达——作为一个非洲的内陆国家,还没有什么矿物储藏,基本就是农产品出口,其中的拳头产品就是咖啡。当初还是英国的时候这里被誉为“非洲的明珠”(丘吉尔说的)。
伊迪.阿明.达达(下文称作阿明)的执政让世界看到了。阿明是经历两次政变才坐上乌干达的总统宝座。1971年1月15日,阿明在前总统出访新加坡之际悍然发动政变,并且在十天的时间里控制了全国。在掌控全国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的权欲,阿明杀死了前总统留下来的亲信和大部分支持者,包括和前总统同姓的人,其中多达10000人。在得到总统的宝座后,乌干达进入了“阿明时代”。(世界将聚焦于他)

图片来自网络
阿明搞掂了上届总统留下来的残余势力后开始了全国巡游演讲还有就是娶老婆,基本是去到一个部族巡视演讲就应该娶一个这个部族的女人,表达出他对每个部族都一视同仁,每个部族得到自己的重视都是同等分量的。(阿明一辈子娶了13个老婆,50多个儿女,私生子无法计算,他自己也许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
图片来自网络
阿明执政时间一共8年,换了19届内阁,人称非洲版崇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谁。同时在他的执政时期也是癞皮狗的天下,只要你能舔得阿明舒心,今天你就能原地飞升,立马来个人生十连抽。堪称备胎人最梦寐以求的地方。
乌干达的历史
乌干达一词最初是东非沿海居民对巴干达人的国家-布干达的称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人将其含义扩大到邻近地区。

公元13世纪前在今乌干达西部有一个叫基塔拉的酋长国。13~14世纪,游牧部落巴契韦齐人征服了这个国家。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居苏丹南部的卢奥人南下取代了巴契韦齐人的统治,建立布尼奥罗王国,在布干达建立了巴比托王朝。这些外来统治者不久被当地从事农业而文化较高的班图人所同化。在乌干达西南部,欣达人建立了安科莱王国。在乌干达北部,建立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国和氏族部落。
1830年左右,布尼奥罗王国的王子卡波约在鲁文佐里山以东建立托罗王国。
从17世纪起,布干达王国日渐强大并不断向外扩张。
到18世纪中叶,其势力已超过布尼奥罗王国。
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者企图吞并乌干达各地,为布尼奥罗王国所阻。70年代末,英法基督教会先后到布干达王国传教。他们干预政治,引起教派纷争。连年的战争,使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

1890年,英军入侵布干达。皇家不列颠东非公司的代理人弗雷德里克·卢加德上尉(后来的香港总督卢吉)迫使布干达国王姆旺加两次与他签订保护条约。1894年 6月,英国政府与布干达签订新约,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接着,英国于1896年将其保护范围扩大到乌干达全境。
乌干达各地人民对英国的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893年,英国派兵侵占布尼奥罗王国,国王卡巴雷加率领部分民众进行了长达 6年的游击战。
1897年,布干达国王姆旺加举兵反英,后来在兰戈地区与卡巴雷加会合。
1899年4月,两位国王被俘,起义失败。为了便于统治,英国保存了布干达、布尼奥罗、托罗、安科莱等封建王国及其君主,其中布干达保留了较多的权利。但行政大权控制在以总督为首的英国殖民官员手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个别非洲人才被允许参加殖民当局的行政和立法机构。在经济上,英国将乌干达变为棉花、咖啡等农产品供应地,竭力阻挠非洲人自己发展商业和加工业。
若不是以色列的拒绝,乌干达就无法在1962年独立建国
不得不承认,犹太人不论是在哪里,都拥有着非同寻常的经济头脑,不管是在哪里犹太人都能赚到钱。就这么的,一千多年下来,犹太人不知道掌握了多少财富,单凭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
有了钱,犹太人自然就想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并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不像吉普赛人,他们也想拥有一块土地来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没钱,一切就只能是空谈。
有钱,又有美国的支持,不少犹太人都在美国、欧洲各国身居高位,这让犹太人的建国历程少了许多阻碍。因此当二战结束后,犹太人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他想要哪一块地。
有着西方国家的支持,犹太人的选择还是蛮多的,就比如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亚非交界处的西奈半岛,以及非洲的乌干达。

下面就来说说,为啥犹太人最终放弃在乌干达建国呢?
二战后的乌干达,还是英国的。这可是被称为“非洲明珠”的地方,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以色列的十倍,完全足够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过去居住。

虽说乌干达位于非洲,但他一点都不缺水,河湖沼泽的面积占整个国家的17.8%,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还拥有着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因此在这建国,根本不需要担心水资源不够用的问题。
而且乌干达虽然位于赤道地区,但由于地处东非高原的缘故,年平均气温22.3度,即便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平均温度再才23.6度,简直就是全年温暖,十分适合居住。

并且乌干达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什么石油、铜、铁、石灰石啥的,储量十分巨大,在乌干达建国,犹太人哪怕是光靠买石油,都足够撑起一个国家的经济。
最重要的是,这块地当时还是英国的,想要在这块土地做什么,都不过是英国的一句话罢了。只需要犹太人点头同意,这块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能立即变成犹太人的地盘。

不得不承认,乌干达这块地很不错,不然也不会被称作“非洲明珠”。但犹太人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转而去争取耶路撒冷。
之所以犹太人会放弃乌干达,却跑到耶路撒冷地区建立以色列,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理位置。
乌干达的各种资源的确是很丰富,气候宜人,水资源充足。但是,他位于非洲中部,还是个内陆国,没有出海口,拥有再多的石油,又能怎么卖出去?
更何况乌干达远离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一旦被世界强国边缘化,就不利于犹太人以后的发展。

而且位于非洲中部,毋庸置疑,大批白人进入非洲中部,势必会引起周边非洲各国的不满。万一哪天周边各国搞个封锁,被包围的犹太人,岂不是很尴尬?
更何况以犹太人的头脑,不管是在哪里建国,都能建立起一个发达国家。到那时周边的非洲各国看到身边出现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眼红挑事就算了,大批偷渡者溜进去,就够犹太人喝一壶的了。

第二,乌干达的本地人口,要怎么办?
当时乌干达是英国的,但上面可是生活着本土居民。犹太人要是在这建国,如果和本地人口居住在一起,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肯定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如果将乌干达的人口全部迁移出去呢?
额,一方面不好强行迁移,毕竟当时一两千万的人口呢。另一方面人可以迁走,但心是迁不走的,日后乌干达的本土居民肯定会想办法要回归故土,到那时又是一大堆的麻烦。

第三,对故土的思念
要知道,犹太人的故乡是在耶路撒冷,他们也是讲究落叶归根的。既然要找块土地建立国家,有钱又有西方各国的支持,那为什么就不会自己的故乡去建国呢?
就这么的,犹太人最终选择放弃乌干达,转而跑到耶路撒冷地区,建立起现在的以色列。也正是犹太人的这一决定,乌干达这才可以在1962年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否则的话,现在乌干达,也许就叫做以色列了。
乌干达虽是最穷国家之一,却是雇佣兵的天堂
根据环球网报道,乌干达是全球最穷国家之一,却是雇佣兵的天堂,被英国前首相称之为是非洲明珠。很多人对这个国家最大的印象是疾病和经济落后,却忽略了这也是一个军事力量比较复杂的国度。这里的雇佣兵实力不容小觑,拥有先进的武器设备,也接受过专业的实战训练。不仅受到过不少国家的委任,就连美国五角大楼都是常客,足以证明他们的实力强大了。

虽说乌干达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度,但依然受英联邦管制,全国通用的语言就是英语,冲着这一点,就为发展雇佣兵行业奠定了基础。英语是目前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雇佣兵队伍平时经常受到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委任,那平时到外国执行任务或者是与合作方沟通促成合作就方便多了。都知道雇佣兵的性质是不分国界,只看利益,但是如果说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敌对国抓到,那对方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毕竟他们是不属于任何国家政府管理,这也是他们最悲催的地方。说白了他们就是为利益而战,但如果任务顺利完成,那是可以得到丰厚的酬劳的,比很多正规政府部队的工资都要高。

另一方面就是,这个国度的经济情况太落后了,所以他们更愿意冒险。该国国内主要产业是农业,如果单单靠农业发展,根本是行不通的,所以很多人宁愿去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当地加入雇佣兵队伍的门槛很低,只需要身高超过170厘米即可,后期加入后再接受武器装备使用训练,或者是实战训练。他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冲着高额收入去的,有的人确实是赚到了不少的钱,但有的人却先后死于任务中。

都知道,美国与雇佣兵团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暧昧的,也可以说这个行业就是由美国掀起的。所以,乌干达政府与美国的关系也不错,当地雇佣兵也时长经常接收到美方的调遣。更让这些人趋之若鹜的是,美方支付的酬劳要比其他国家更高,曾经在伊拉克战争中,美方出资1000美元一个月雇佣这些外来势力,要知道在他们国家,他们的工资都不到这数目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些雇佣兵压根没有办法拒绝。但是前提是不怕牺牲,毕竟在实战中,枪弹无眼,分分钟就是一个人的牺牲,很多雇佣兵最后都是死在了异国他乡。

其实在美国国内也有这样的雇佣兵公司,专门招收一些退伍军人或者是有意向加入的人,美国对士兵的待遇并不丰厚,导致很多士兵在退役后,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所以只能选择加入这样的退伍中,靠战争来维持生计。乌干达雇佣兵的价格要普遍比美方专业公司低,但是他们有优势的是数量,所以美国五角大楼出于对价格和规模的考虑,也经常会与乌干达雇佣兵合作。
乌干达的贫穷和动乱源自何处?
佛说因果,道讲造化,我们要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一定有其内里的原因所在。以此类推,乌干达持续至今的贫穷与动乱自然不会是空穴来风,与之相比,阿明的统治更像是在背后因素的影响下,在乌干达身上迅速成长起来的一颗“毒瘤”。
那么,抛去阿明,乌干达贫穷与动乱的现状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阿明
被人为割裂的社会——英国人殖民统治
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者在成功征服并殖民乌干达的北方邻国苏丹之后,得陇望蜀,企图南进吞并位于苏丹南方的乌干达地区。当时,乌干达的土地上坐落着几个或大或小的土著封建王国,在土著王国的奋力反抗下,英国人殖民乌干达的愿望在一开始遭到了挫败。
不过很快,英国殖民者就发现,乌干达地区最大的两个王国——“布干达”与“布尼奥罗”之间有着由来已久的矛盾,英国殖民者到来之时正是双方矛盾的最高潮。
于是,英国人迅速做出反应,挑选了位于乌干达地区东南方的布干达王国,作为合作对象,而布干达王国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很快获得了对布尼奥罗的优势,布干达国王也因此而打消了对英国殖民者的敌意。

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
当时间来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人在借助布干达王国实现了对乌干达地区的间接控制后,果断撕破了与布干达人之间的温情脉脉,两度出兵,迫使布干达沦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继而实现了对乌干达地区的殖民统治。
但是,当英国人以“保护国政府”的名义,完成对乌干达的殖民统治之后,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虽然乌干达原有的土著国家挂着“土著”二字的前缀,但实际上其国内的政治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有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乌干达地区王国的政治制度,已经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王国。
英国人在最开始,希望对乌干达进行直接统治,因此他们废黜了土著王国内各种传统职位,并尝试性地引入英国的政治制度,但在后来遭到了本土势力的强烈反弹,最终不仅毫无进展,还落了个灰头土脸的下场。

布干达王国旗帜
最终,英国人发现,要想实现对乌干达地区的统治,一方面他们仍然需要依赖当地土著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对当地土著酋长的权威进行削弱。
简而言之,在乌干达地区的统治,就是大英帝国最熟悉的“分而治之”。
布干达由于此前“带路党”的“政治经历”,使得英国人看起布干达来十分顺眼,于是布干达人借助与英国这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得以在乌干达地区获得经济、政治上的优待。而其他非布干达人的乌干达北方民族,则被英国殖民者统称为“阿乔利人”,其词本意仅仅只是“我是个人”。
政治上,英国人常常派遣布干达人去往其他村庄部落担任政治长官,而布干达人也因此变得趾高气扬,殊不知英国人这样的区别对待,已经引起了其他民族对布干达人的敌视。

布干达国王历代王墓
经济上,英国人修通了乌干达铁路,使得乌干达南方的布干达王国,成为非洲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北方经济本就贫困,经此一遭更是难以与南方相提并论,还有不少北方的“阿乔利人”,因为无力支付英国人订下的种种苛捐杂税,不得不去往南方布干达人的种植园,沦为布干达人的佃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与经济的不平等在乌干达制造了“上等人”与“下等人”的概念。布干达人作为具有优势的一方,不免洋洋得意,排斥他们眼中的“下等人”,而处于糟糕境地的阿乔利人难以扭转局面,便更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上等人”,原本就有的抵触与仇视。
正是英国人对社会的这种构建,导致了乌干达民族的割裂,对乌干达来说,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乌干达国旗
频繁的权力更迭背后——愈发激化的民族矛盾
乌干达《新愿景报》的记者,罗纳德·卡托曾经在一篇他的报道中这样写道:“1962年19月9日是乌干达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代表着殖民主义的英国国旗落下,代表着乌干达新新生的旗帜则高高飘扬。但是,在短暂的喜悦后,这个新生的国家很快就将面对独立后的混乱。”
毫无疑问,布干达地区作为英国殖民者在殖民时代最主要的建设地区,布干达人作为“最受重用的民族”,乌干达获取独立之时,在政治上无疑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尽管乌干达内部的其余三个王国,一致反对给予布干达人特殊的政治待遇,但是上台担任乌干达首任总统的“穆特萨二世”,本身就是布干达王国的国王,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布干达人的利益。而这位国王上台后的政策也丝毫不出人所料,布干达人俨然延续了来自殖民时代所享有的特权,乌干达南北民族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还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布干达人
当时间来到1966年,来自北方民族兰戈人的奥博特发动军事政变,他依靠以北方阿乔利人与兰戈人为主的军事力量,推翻了穆萨特二世对乌干达的统治。奥博特上台后,他在无形中成了北方民族的代表,为了巩固政权,在他的军队中,至少80%的士兵来自北方。
1971年,阿明再次通过政变上台。
上台后,阿明一面极力笼络被奥博特打压的布干达人,一面大力清洗军队中奥博特的支持者——兰戈人与阿乔利人。他对以上两个民族的屠杀,在1972年奥博特组织游击队尝试颠覆阿明失败后,到达了最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阿明对两族的屠杀,造成了包括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军人在内,至少10万人的死伤,其行为堪称种族灭绝!

阿明
1980年,奥博特推翻阿明后再次上台,但在阿明的9年统治后,整个乌干达已经成了一座四处漏风的房子,为了迅速实现对乌干达的掌控,奥博特不得不再次倚重兰戈人与阿乔利人。之后,奥博特如愿以偿地击溃了盘踞西北的反政府武装力量,却在对布干达境内的穆塞韦尼的清剿行动中陷入僵局。
最终,奥博特走上了和阿明一样的道路,他对布干达境内穆塞韦尼的支持者,实施了一场无情的屠杀,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奥博特的屠杀导致了约30万人死亡。南方民族对北方民族的仇恨也因此再度攀上了巅峰。
乌干达好像缺乏“妥协文化”,“赢者通吃”的概念深入人心,导致了它从1962年独立开始,每一次权力更迭之后,其国内的民族矛盾都会“不由自主”的朝着激化的方向发展。

蜂起的反政府武装——乌干达的乱局与未来
乌干达反政府武装“Lord's Resistance Army”——圣灵抵抗军,成立于1986年。时至今日,他依旧活跃于乌干达北部,乃至刚果、南苏丹、中非等国家与地区。毫无疑问,它绝对是撒哈拉以南地区活跃时间最长,造成后果最严重的反政府武装。
截止至2010年底,圣灵抵抗军的活跃已经导致2万人丧生,250万人沦为难民,6万名儿童被它劫掠训练。非营利组织“看不见的孩子”,曾经拍摄过一部名为《科尼2012》的纪录片,尽管其中部分观点被批评为扭曲事实,但是在科尼领导下的圣灵抵抗军,使用了童子军乃是不争的事实。
圣灵抵抗军的诞生源,依旧源自于乌干达政府缺乏妥协的政策,1986年,穆塞韦尼率领的全国抵抗军攻占了首都坎帕拉,南方民族再次夺去了乌干达政权。而穆塞韦尼也没能逃出民族主义的怪圈,他偏颇的北方政策成了压垮北方民族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北方民族阿乔利人为主的反政府武装,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就包括了圣灵抵抗军。

穆塞韦尼
穆塞韦尼曾呼吁乌干达北方的反政府武装放下武器,但是阿明政府在阿乔利人放下武装后,对他们的屠杀还历历在目,不少阿乔利人至今依旧坚信,只有拿起武器与南方民族的政府军战斗才有活路。这使得穆塞韦尼在乌干达北方只有几个大城市作为据点,其余广大地区都被阿乔利人的反政府武装占据。
流年战乱,扰乱了乌干达发展的脚步。
在穆塞韦尼上台后,乌干达尝试着进行了艰难的转型,宪法诞生,回归多党制选举都是乌干达领导人为乌干达发展做出的尝试。尽管当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乌干达的经济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涨增长,但挑战仍在,不管是圣灵抵抗军,还是乌干达人民民主军的存在,无疑都为乌干达的现状覆上一层不确定性,而从殖民时代延续到21世纪的民族矛盾,更是乌干达应该解决的问题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