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耗时第一工程,从春秋修到21世纪,历经2500年,造福社会至今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能在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延续华夏文明。靠的都是古人的智慧,可不要小瞧古人,他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智慧即使到现在也能一睹,比如说古人创造出来的那些黑科技,什么冰鉴、记里鼓车、地动仪等等。许多还是今人都无法复制的,又比如说古建筑,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

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比较典型的有明清故宫,黄色琉璃瓦、朱红的墙面、青绿色的彩绘交织,显得雍容华贵。矗立的六百余年,更是见证了24位皇帝的人生,见证了从封建时代走向近现代的路途,见证了由弱变强的过程。除此之外比较著名的古建筑还有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等,若要说这些建筑中谁耗时最长。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长城,确实,长城堪称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它的修建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从西周一直到明朝,断断续续的修了几千年。但它在明朝就停了,清以后未再修长城,要论中国耗时最长的工程还是得看它。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修到了21世纪,历经2500年至今仍在修。

这项工程便是大运河,在东部平原上,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悠悠运河水传承逾千年。古时候的交通没有现代便利,其中水路比陆路又要便利一些,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交通运输便利。省力经济,不过问题是天然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为定,有一定流向和流程问题。

这样一些距离河流较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于是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就出现了。古运河开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胥溪能让吴人一路从太湖过芜湖转入长江再北入淮水。到春秋战国交替期间,各诸侯互相攻伐是很正常的,军事运输也就十分频繁。
夫差一心想要北上伐齐,无奈当时江淮之间没有水路,只能从江入海。可这样走的话,航程长不说,海上狂风急浪容易出事故。为了便于行军,夫差便在蜀冈之上修建了邗城,在蜀冈脚下修建了邗沟。这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扬州淮安因邗沟诞生,它也一直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到了如今。

黄沟在比邗沟更北的地方,沟通了泗水与济水,这条线也就彻底通了。后来秦朝在湘桂修灵渠,四川有都江堰,关中郑国渠。汉朝开了槽渠、汴渠、阳渠、鉴湖等等,魏晋南北朝也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对后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积极作用。隋炀帝动用百万人,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成隋唐大运河。

这一项便跨越中国八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产生过的作用可不是一代两代那么简单。宋原先有通济渠,但到2020年已无运河遗迹可寻,主要还是因着南宋王朝时期北方沦陷。为了防止金兵南下,他们自己破坏了运河上的各种设施,上百年未加以修建。一来二去之下,通济渠便为陆,元朝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后通济渠也失去了作用。

元明清都高度重视运河漕运,纵观中国古代,从春秋末期开始基本就没停过运河的修建。解放之后,自然是对留下来的古运河加以利用,南水北调期间还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四百余里的运河河段。其他古运河多是加以疏浚,大运河不光有实用价值,还有其延续2500余年代表的意义。
就在2014年,大运河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经过两千多年的努力,现在的大运河全长至少在2700公里,跨越地球十多个纬度。从这点来看,它不光是中国修建时间最长的工程,可能还是地理跨度最大的一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