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思雅言】《至正直记》,民间故事里的大智慧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显然,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人或事,最终都是来磨练与成就我们的。元代孔齐,对此颇有感触。
孔齐,字素夫,号静斋,别号阙里外史,祖籍山东曲阜。他生活在元仁宗时代,生于1338年,卒年不详。在他的《至正直记》中,他将身边所见所闻一一记录,甚至不乏家族之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丑陋一面。见闻收录的依据及目的,在自序中说的明明白白:
凡所见闻,可以感发人心者;或里巷方言,可为后世之戒者;一事一物,可为传闻多识之助者,随所记而笔之,以备观省。
简言之,能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才会收录在册;告诫后世后辈的同时,也提醒自己引以为戒。故此,《至正直记》虽然不那么雅驯,但后世对其评价极高:书中并未充塞着对高深道理的宣讲,有的只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

比如,幸运是我们期待的;再不济,至少远离灾殃。但正如孟子所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只有真正知天命的智者才能让自己远离险境。——那如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怎么办?《佥厅失妻》的故事,或可提点一二。
宋朝末年,金陵小官的妻子容颜出众,喜好出游。有一天她听说郡守设宴邀请同僚家眷,不禁心驰神往。收到请柬后,就开心的坐上了前来迎接的轿子。不料,她刚坐稳,花轿就抬得飞快,家仆很快就跟不上了......落轿后才发现,自己被带到了青楼。
跟丢了花轿的仆人去郡守家寻人,不料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儿。等他通知主人去追捕人贩时,早已无影无踪。——原来,喜好出游的妇人曾与青楼老板多次碰面,见她如此艳丽早想收入麾下。妇人无奈,只能受人摆布:学习歌舞,供人取乐,悔不当初。
后来,老板担心东窗事发,就将其卖给杭州一位大官做小妾。这一日,官员宴请下属,杭州通判位列其中。品尝了一道菜后,通判忍不住潸然泪下。官员询问缘故,回答说,“这道菜,和之前我妻子做的味道很像......”相见之下,果然是通判的妻子。
官员对通判说,“幸而没有身孕啊,你的妻子在这里,理当奉还。”通判和妻子相拥而泣,和好如初。——看似大团圆的解决,《至正直记》有着自己的观点:
妇人频繁出门,游山玩水,又不能谨言慎行,难免会遇到灾祸啊!
身为丈夫,一家之主,不能端正门风,难免会有失妻之祸;
身为妇人,自恃姿容,不能安分持家,难免会遭此大辱......
孔齐的点评,固然有着古代社会道德约束的痕迹;但无论古今,行端意正,持家有道,从来都不算是对女子的过分要求。

看到这样的故事,想来幼年时,女子容貌秀丽更容易得到家人长辈的宠爱,也难免会惯养出一些不好的习气。故而在其后,《至正直记》记录了两句言浅意深的“至当”名言。
其一,“惜儿惜食,痛子痛教”。
真的疼爱孩子,就要控制饮食;真的心疼孩子,就要严厉教导。
其二,“教子婴孩,教妇初来”。
教导孩子的最佳时机,在他还是个婴孩时;匡正妇人的最佳时机,在她刚嫁入门时。

俗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放纵自己是惰性使然,轻而易举却贻害无穷;精进修行需勉力而为,虽步履维艰但终有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