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抗战初期组建的,为何德械师损失殆尽,苏械师大部分得以保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德械师试点部队——中央教导总队

1935年初,面对日寇在华北、上海两个方向上的步步紧逼,蒋介石决定组建一批精锐部队,以备将来对日作战。很快,在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等人建议下,中国方面斥巨资购进大批轻重机枪、新式步枪和火炮等,并聘请德国军官开始编练一批“国防师”,由于士兵普遍头戴德式钢盔,手持德制毛瑟步枪,因此这批部队也被称为“德械师”。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德国军事顾问在讲解战术

德械师伤亡惨重,又供给断绝

尽管由于时间仓促、装备有限,截止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德械师也仅初步完成了前2批共20个师的编练任务,第3批10个师则刚刚完成部队训练,还并未换装武器。但这些部队根据所处的不同位置,第一时间走上了抗日第一线,最先与日寇交手的,就是投入淞沪会战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独立第20旅(原第2师补充旅);此后,第1、3、6、9、11、13、14、16、51、56、57、58、67、78、98师和中央教导总队也陆续投入战斗,但在随后近3个月的鏖战中,这些部队都损失惨重;到了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这些部队更是损失殆尽。

在华北战场上,第4、89师在南口,第2、25师在保定,第10、83、85师在忻口,第27师在娘子关,都与日寇精锐浴血拼杀数月,最后遭受了惨重损失。中日全面开战仅4个月,30个德械师中已经有28个重新变成了杂械部队,另有第80师和第5师因分别驻防福建、重庆而幸免于难,但随着1938年5月3日纳粹德国政府宣布取消军事合作,这两支硕果仅存的部队也因为装备弹药无法补充,不得不改用国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德械师开赴战场

苏械装备能够得到持续保障

虽然失去了德国的军事援助,但好在北方的苏联也伸出了援手,由于日本方面在我国东北地区集结了70万日本关东军,加上其朝鲜驻屯军及伪军部队,总兵力过百万,严重威胁苏联远东的安全。为此,苏联方面迫切希望中国战场能最大限度牵制日军兵力,同意在援助飞机、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之外,再提供20个师的装备,以替代装备日益枯竭的德械师。至于购买武器的经费,和当初支付德国的方式一样,用锡、锌、铜等金属原料及茶叶、羊毛等农牧产品来抵偿。

1938年3月至6月,连续3批苏联援助的装备经新疆送至甘肃省会兰州,其中仅轻武器就包括1900挺轻重机枪,160门野炮、80门反坦克炮及2000万发子弹、28万发各类炮弹,1938年10月,又有1700挺轻机枪、100门战防炮和2000万发子弹从苏联运来。装备到达后,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军政部开始筹组“苏械军”,并集中坦克、装甲车等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杜聿明第200师。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苏联援助的轮盘机枪

苏械军大都未投入攻击作战

随后,军政部准备逐步完成其他部队的换装,但由于日寇发动对武汉等地的大规模进攻,编练工作只得暂时中止。直到1939年初抗战相持阶段到了,中日之间大规模交战暂时告一段落,军政部才开始在全国各战区寻找合适的战略攻击部队装备苏械。经过筛选,第1、2、5、71、74、85军在全国部队中脱颖而出,换装了大批苏式武器。

鉴于抗战初期,各德械师损失殆尽的教训,蒋介石对这些宝贵的苏械部队采取保护原则,准备作今后战略反攻之用。其中,第1军配置在潼关一线,依托黄河天险与日寇对峙;第2军调往鄂西地区,依托山区地形监视武汉方向的日寇第11军;第71军调往晋南地区开展游击作战,第85军则调往豫中,与日寇隔黄河对峙。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苏联援助的高射机枪

仅有第5军和第74军一直与日寇正面交锋,其中第5军先是与号称“钢军”的日寇板垣第5师团在昆仑关大战,虽然取得了重创第21旅团,击毙其少将旅团长的奇勋,但自身也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往后方整补,后来调往缅北战场。第74军从1940年开始,几乎参加了对日寇的所有大规模作战,并在上高会战、两次长沙保卫战及雪峰山会战等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