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下
相关推荐
-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五)
101.治疗女性阴痒的方法 蛇床子 注:把该药研磨成粉,涂于患处即可. 102.去除口臭的方法 细辛 桂枝 甘草 橘皮 注:上各等分,治下筛,以酒服一钱匕,瘥止. 103.解生附子.乌头.天雄的毒 绿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四)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在经方里面的观念就是解肌,什么叫解肌,就是病在肌肉上面 ...
-
经方: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
当归四逆汤 [原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 张仲景 ...
-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完)
236.治疗肠梗阻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注:大黄煮好后,盛入碗中,放入芒硝,甘遂,即可服用. 237.治疗胃下垂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吴茱萸汤 ...
-
桂枝加葛根汤——抽蓄,肩周炎,颈椎增生
42晨起颈痛--李宇铭医案 曹某,女,23岁,四川人.2010-06-15,晨起颈痛2周.近日大便不成形,偶有腹痛.3周前曾发热,稍怕冷,其后胃纳差,曾有1周手肿.面色青,眼眶青黄,舌淡红,苔薄白,脉 ...
-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六)
139.治疗肝癌(无腹水)的处方 生附子 生硫磺 桂枝 炙鳖甲 茜草 川芎 黄芩 黄连 茵陈 140.治疗肝炎的基础方 柴胡 黄芩 郁金 龙胆草 川芎 牡丹皮 白芍 泽泻 茵陈 大黄 枳实 红枣 生姜 ...
-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七)
200.治疗脑膜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瓜蒌桂枝汤和葛根汤) 病人有汗时: 瓜蒌根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病人无汗时: 葛根 麻黄 桂枝 生姜 炙甘草 白芍 大枣 201.防止 ...
-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三)51、病人一...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三) 51.病人一直很瘦弱而且易疲劳(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黄芩 桂枝 干姜 牡蛎 栝楼根 炙甘草 52.治疗胃癌的经验方 葛根 柴胡 半夏 ...
-
#伤寒论#【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
[原文]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 ...
-
《伤寒论》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之异同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近50年,对<伤寒论>之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渐有所识.今简述之,请同仁斧正. 阳明三急下 阳明病肠胃实热积聚以承气汤攻下热结,但仲景又因何另立三条急下证呢?与其他诸条大 ...
-
《伤寒论》百方皆可退热(下)
--从合病.并病谈发热的六经证治(下) 作者:广东省中医院 太阳.少阴.太阴合病,初起时虽见发热咳嗽,风团鲜红而痒等热象,然患者疲倦甚,脉沉无力,少阴阳衰之象已显,故急 ...
-
表症误下致成结胸或发黄的病理治法 |《伤寒论》诵读「第149天」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①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②内陷,心 ...
-
伤寒论132,133条:大结胸病为什么下早了也不行,下晚了也不行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结胸证,脉浮大者,证明还有表证,大为虚,所以这个体质还不是太好,不能下,下之后邪陷胸中,而正气虚,所以这个时候邪实正虚 ...
-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大法,秋宜下. [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评析] 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令的到来,也相应地起着变化 ...
-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全文,翻译赏析
问曰:病有结胸①,有脏结②,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释] ①结胸:候名,主要症状是心下硬痛. ②脏结:候名,症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译文] 问 ...
-
伤寒论中攻与下的区别是什么?呕,多不可攻...
伤寒论中攻与下的区别是什么? 呕,多不可攻,固因呕为少阳证,少阳禁下之故,亦以正气有驱病向上之势,不可逆正气以为治也.然本论所谓攻者,专指大承气而言,其他硝黄之剂,则称下,不称攻.下文二百一十七条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