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篇  对红山文化典型器物的再认识

X
1 资料照片: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摘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早期的典型器物——彩陶无底筒形器、兽型玉、勾云形玉等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命名为陶母祖、胎形玉、媾云形玉。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早年就有零星的发现,为官家和民间所珍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子红山文化建筑群遗址,辽宁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等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在这些遗址中的“坛”、“庙”、“冢”中出土的典型器物,归纳起来有“陶塑女神像”、“彩陶无底筒形器”、“兽形玉”或“玉龙”和“勾云形玉佩”等。使人们对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的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看到了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文明的密切关系,从而将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也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些年来,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认识,看起来好像已深入人心,但一些解释还 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能正确认识其文化内涵,甚至不能比较客观地给以定名。在此,笔者仅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红山文化中的女性崇拜
红山文化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除了采集和狩猎,原始农业和制陶业也已出现,部落居所已相对稳定,但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人们为了获取必须的生活资料和同其他部落争夺食物与生存空间而进行残酷斗争,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此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人口众多的部落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而女性是人类再生产的唯一载体。所以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在氏族外婚姻的条件下,子女只知其母,而不认识其父,血缘只能从母亲。多子女的母亲,在生前受到子孙的爱戴和死后受到部落的尊崇,是很自然的。这种现象世代相传,逐渐将祖先神格化,而敬重顶礼成为女神。
在经过科学发掘的几座红山文化遗址中,大都有大小不等的女性塑像(参见封二彩图10—11)。这些塑像多为孕妇或高产妇女的形象,这表现了女性崇拜,也是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反映。部落的先民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瘟疫和自然灾害的侵袭,相对处于软弱地位,加之他们对生殖机制的不理解,而产生畏惧,敬奉女神,以此来缓解自然法则对人类生存的限制,求得氏族部落的繁荣与平安。
二、彩陶筒形器——陶母祖
“性的崇拜”即指人类对于生物的生殖器官及自然界的繁殖能力的崇拜而言,故又称为生殖崇拜。两性的问题,是自然界的高度奥妙,一切生物都有繁殖后代的天然职责,两性结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性器官发育成熟后,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自然而然地发生性欲,从而产生性行为。没有两性关系,人类也就不会存在了。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虽然禁止了乱婚,但性也是极寻常的东西,决不会因看见异性肉体上的生殖器官而羞赧,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也坦然认为“食色性也”(告子语)。西汉学者戴圣也直言不讳:“衣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简单地说,人吃饱了,两性之间繁衍后代的事就提到日程上来了,这里并没有“无礼”和“粗俗”之嫌。
在红山文化的多处遗址中,如:辽宁省建平、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辽宁省喀左东山嘴遗址,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遗址都有为数不少的彩陶筒形器出土。这种安放在“神庙”“祭坛”上的神器,最初被认为是容器,但众多的筒形器无底而不能容,从其放置的位置看,多在女神、祭祀场合、祭坛的后部,在生存都很艰难的那个时代,人们不会做与生存无关的艺术品,也没有闲情去欣赏。所以只能认为是被祭祀的器物,显然它也和女神一样是被祭祀顶礼的对象。作者在辽宁建平县博物馆看到彩陶筒形器的实物,使作者深信它的形象更像女性的生殖器(见彩色插页三图1)。
在比红山文化较晚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制的男性生殖器,考古学界把它称为“陶祖”。因为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是男性崇拜的标志。比龙山文化更早的红山文化,尤其是西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的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女性的崇拜,已在众多的高产孕妇的群像中表现出来。由于先民对生殖机制这一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并对人类自身生产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敬畏,对女性生殖器,这对女性是最宝贵的部分,也是一个新人来到这个世界,具体说是来到这个部落的必由之路的敬畏,也是很自然的。在那个生存极其艰难的年代,人们没有时间去制造无用的东西,但是,却制造如此精美而且与女神直接有关的东西,而去崇拜它,它一定关系到部落的繁荣和兴旺。说它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红山文化母系氏族社会文明的遗存中,彩陶筒形器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直接渊源,称彩陶筒形器为“陶母祖”,是符合它的外形和内涵的。这是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这一发现把中原文化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传承渊源关系联系起来了。对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指黄河流域)西来”说也是一个有力的驳斥。华夏文明由此上推至距今5000—7000

(0)

相关推荐

  • 红山玉器中的法器

    红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造型为横剖面椭圆的筒形,上端较粗,呈外敞的斜口,边缘磨薄如钝刃,下端略细,呈平口.高度在10-20厘米之间,上端长径约在8-10厘米上下,下端长径约在6-8厘米上下,壁厚在0. ...

  • 【讲座回顾】郭大顺: “华山玫瑰燕山龙”——“礼尚往来”与文化认同

    红山文化是迄今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依托"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而推出的红山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我们为观众带来& ...

  • 王者玩具-玉猪龙,红山文化典型器

    玉猪龙,红山文化典型器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红山文化地域辽阔.持续时间较长,玉器数量也比较大.红山文化玉器是迄今为止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玉器,标志性的器型主要有玉猪龙.C形龙.太阳神.勾云 ...

  • 红山文化 典型玉器

    或许是因为生活在北方的原因,见到的红山玉器相对较多,所以对红山玉器情有独钟,在此交流平台上也不止一次的提到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红山玉器是重灾区之一,甚至于是假货泛滥的重中之重 ...

  • 第六百二十七篇  承德红山文化博物馆开馆

    X 本报讯(记者高振发)2007年6月1日,承德红山文化博物馆.热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同时开馆,首次展出约8000年前重达500公斤的祖先崇拜物--石祖.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我省北部和辽宁 ...

  • 第七百零八篇   “红山文化黑皮玉”做伪大揭秘

    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古玉器,已越来受到人民所喜爱.它朴拙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神奇的意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和玉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古玉爱好者争相收藏 ...

  • 第七百一十三篇  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拥有一流专家团

    5月22日,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北方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主持人郑重公布: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聘请三位专家学者任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聘请十余位专家学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显 ...

  • 第七百一十四篇  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将正式成立

    内容摘要:届时,著名考古专家郭大顺.刘国祥等12位专家学者5月22日莅临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并以中国北方古代文明为主题进行研讨. 记者日前获悉:吉林省红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北方古代文明 ...

  • 第七百二十三篇  从红山文化多头礼器看中国权杖演变1

    笔者所指红山文化多头礼器是:现藏敖汉旗博物馆的碧玉多头器.该物直径:11cm,厚:3.2cm,孔径:2.5cm-3cm.敖汉旗萨力巴乡七道湾子遗址出土(<敖汉文物精华>一书介绍多头器为碧玉 ...

  • 第七百二十四篇  从红山文化多头礼器看中国权杖演变2

    (续) 在辽代"骨朵"的使用比较多,在多处辽墓壁画中有体现,从"骨朵"在壁画中的地位看主要功能是象征性的,是代表刑罚权.是由侍卫双手握"骨朵" ...

  • 第七百四十八篇  《红山文化考古记》问世

    与红山文化对话四十年 <红山文化考古记>问世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图2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