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写在前面的话』

《这样和孩子定规矩 孩子最不会抵触》谈到关于倔强的三个案例。

其一,变得软弱。不去改变,不去争取,最终逆来顺受。

其二,更加顽固。一意孤行,孤独终老。

其三,坚持自我。意志坚韧,富有毅力,获得个人成功和赢得尊重。

同样是倔强,三个人却因不同的诠释,采取不同的行动,最终得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正文』

老人常说,“两个穴宁!”

这里的“宁”说得就是倔强。

当我们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时,家长突然发现我们怎么不听话了,什么事都反着来,对着干,不知好赖,不知对错。那时,父母并不了解其实这是我们的成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他们便努力从我们身上找到问题的缘由,这孩子随根,这孩子生来就宁,这孩子头顶两个穴。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就好办了,这孩子就是这样的,没办法。

而那时的我们,也信以为真了,有时因为自己的倔强而自豪,“看到没,我头上有两个穴,所以我就是这么倔强。”并且一有事情,也故意呈现出很倔强的样子。

我们喜欢这样的倔强吗?其实内心深处并不是想要这样的。每每和别人怼时,自己不爽,弄得他人也是怨气不断。

当习惯成了自然,我们在倔强中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实际上,倔强本身没有错,甚至我们也可以把倔强当成我们性格的一部分。即使是性格的一部分,倔强也和其他性格特点一样,没有非好即坏之分,有的只是我们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仍基于过去的经验判断,把倔强当成是一种非正向的想法,进而有一种更加糟糕的感觉,势必一如既往的顽固,最终也使他人产生消极的反应。

如果我们仍在当时当刻,浮现过去的经验判断,却也能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无益的想法,并让自己平复下来,进而做出恰当的反应。那结果便会大不相同,而我们也多了一次抵制基于过去的经验判断的经验。

这就好像是在削土豆皮。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整个土豆皮都削下来,但我们可以一下一下来,每削一下,便露出一点,最终得到削好的土豆。

改变是可以发生的。只要我们问一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

有一阵子,棉棉如果把东西掉在地上,她会自言自语,“我怎么这么笨手笨脚呢?”

我第一次听到时,感到非常奇怪,家里没有人说过,也没有对她说过这样的话。

我问她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她告诉我是从一个动画片里看到的。

好吧,动画片也是一种外界,我们无法阻挡孩子们去接收到各种词语,包括那些连我们都不愿意听到的。而这时的孩子也往往没有判断力,不会取舍,只会模仿。

于是,我立刻告诉棉棉,“刚才,你只是不小心没有拿住而已。”

她听到后,开心地去玩了。虽然,后来她还喜欢这样说,但几次之后,她也再没有说过。

。。。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来。

大院里的孩子很多,常常会接触到不同厂区的孩子,并在一起玩。大概在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疯狂地吸收各种脏话、不堪入耳的顺口溜,也和其他人一样,大声喊叫,以为自己很有力量。而且,还经常发扬光大。

直到有一天,应该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脏话不好听,不应该说出口。于是,我冒出了一个想法,不再说任何脏话,哪怕不带脏字,如果不好听,也不去说。

因为我说惯了脏话,一开始非常难。特别是和别人吵架的时候,往往就会占了下风。这时候的倔强发挥了作用,我竟然一直坚持了下来,哪怕一句也没有说。这种信念的暗示力量真的是太大了。

不管是倔强,也还包括其他的性格方面,今天没有写出来,但是都一样,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如何去利用,如何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写在后面的话』

“我们要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孩子才有可能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来自Branda的P.E.T.线下课)

『题外话』

今天早上,棉棉突然问了我两个问题。

“爸爸,你像我这么大时,是什么样子?”

“你和妈妈什么时候认识的,那时候为什么没有我?”

— END —

吃掉翼龙的火龙

*** 第一百四十二篇原创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