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蓝||傅水根:一入清华门,永远清华人
读清华机械工程学荣休教授傅水根的《人生几何》
邹蓝/文,图
所谓“一入清华门,永远清华人”,不仅仅表示许多清华校友毕业离校后对清华的认同,而是字面意义。因为傅水根教授(1945年生)1965年从江西吉安峡江县考入清华拖拉机汽车系后,到2011年才退休,退休后因为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工作需要,又再度披挂上阵直到2015年才彻底退休。以傅大哥自己的总结,1965年入清华,一直干到2015年,50年。如果算1970年毕业留校工作算起,也有45年。确实是一入清华门,永远清华人。
2020年12月初,傅大哥从北京快递一套两本他的回忆录和机械工程学业务的几十年工作心得《人生几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到无锡。拿到后,我手不释卷看完上卷(下卷是机械工程学专业的人才能看懂,只能随机选择看啦)。

这合影背景是伯明翰大学钟楼,中国历代校友有李四光和两弹元勋姚桐斌
我认识傅水根教授是八十年代中期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他当时在伯明翰大学机械系当访问学者(主攻机械工程),我则在政治学与国际研究系POLSIS当访问学者,做一个中国与欧共体经贸关系的研究。他比我先到伯明翰。我与叶明华1985年10月上旬到伯明翰大学时,两眼一抹黑,都是傅大哥,南京农大翟虎渠,广西地质局赵逊等几个已经熟悉伯明翰情况的指点租房以及在英生活日常方面常识。傅大哥等几个宽厚热情,对我在伯明翰适应下来帮助很大。后来我从远离大学的King’s Norton区搬到大学跟前的Selly Oak区时,交往就更多了。
伯明翰北纬52度,相当于中国的黑龙江漠河,到12月下午3点暮色起,3点半基本天黑。我初到伯明翰住得远,三点就要赶紧骑车出门回住所。因此只有周末可以与大家聚一聚。等几个月后,搬到大学附近,能步行来回大学的时候,交往就多了起来。一句话,傅大哥就是大家都很尊重的老大哥。他业务强,人宽厚,对大家伙也关照。
这就不多说了。我完成那个大课题研究,1986年10月初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那研究后来形成与导师合写的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的《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季刊1986年12月上,“TheEuropean Community and China: New Horizons”(后来法国国家文献局ProblemesEconomiques经济问题刊物,在1987年11月又将之全文翻译为法文再刊发了一次Les Relations entre la Communaute europeene et le Chine et LeurEvolution)。10月下旬他载誉而归,回到清华。随后就是各忙各的,偶然通个电话,也包括与同在北京的东高地首都机械厂盖永明高工。后来我离开帝都南下。有一次回京办事,正好清华百年校庆后,我去清华大学看望傅大哥。他领我到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去看了一圈。
还有一次,我就技工养成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他因为长期在一线教学,也主持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负责清华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各种机床(包括数控机床)操作能力,他对于国内现在的技工养成制度颇为失望,八级工制改成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后,中高级技工的能力普遍水了好多。
这些就不多说了,还是说道他的这本书。
第一章,苦乐并存的岁月。106页,说的是故乡江西吉安峡江县及儿童少年和在家乡以及新干县求学的往事,包括农耕砍柴捕鱼等现在城市闲人休闲时偶然为之作为娱乐的事。我觉得这里头的许多知识,足以放进《峡江县志》作为历史,人口,农事等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负笈清华。说的是入学清华以及随后的文革岁月,直到文革中草草毕业。傅大哥没有深度参与清华的文革激烈派性活动。而1965级则是文革开始前最后一批的正规大学招生入学的。一年的基础学习,对于希望掌握知识的人,奠定了自己学习提高的基础。傅水根就是这样的人。
第三章,参加工作。他留校分配在清华的发电厂,工作证上的身份是“新工人”。这个身份很有意思,大学毕业生毕业当时按理是国家干部,而不是工人。确实也不是工人而是“新工人”,干工人的活,也要干专业技术人员的事。还有文革期间开门办学,培训工农兵学员和给北京的一些技工授课。
这两章,我个人觉得学机械工程的高职生和本科生,值得细细读一读。车铣刨等机床都能熟练操作,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设计改造能力。如今这样的机械工程类教授,不多了。
第四章,留学英国。这章记载了他1984年10月到1986年10月在牛津强化英语三个月后,在伯明翰大学的学习与工作,包括技术钻研攻关等。
我是1985年10月到伯明翰的。与他有一年的共同经历,也有不少共同的熟人。个别人的名字都忘了,一读此书,这些人名后的活生生的人,都回到眼前。这章读来尤其感慨。我在伯明翰的大事都记得,而日常生活的流水细节,都差不多忘光了。可是从傅大哥这里,好多事情都有了线头可以回忆起来。他的学习和工作出色,系主任Tobias教授高度欣赏,因而他也多得到机会到相关的大学与机械工程类的企业进行学术参观交流,甚至还去了德国法兰克福。视野开阔,眼界也高,刀越磨越快。这章里也有他对英国社会和教育的深入观察。
第五章,从头开始做起。这章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86年直到2011/2015年。也就是他从伯明翰回来后在清华这近30年的工作经历,如何从评上副教授,破格提升为教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把清华金工实验室办成清华的校一级实验室等荜路蓝缕,推动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过程背后,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的辛劳,直到彻底退休前对于我国技工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推动。这对于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清华教授倡导,对于其他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同业,影响很大。这章里,有关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内容也不少。
上卷474页。下卷几乎是机床和机械工程类的内容和他相关各方面研究探索的心得体会,我读不懂,但是我觉得机械包括数控机床类的教师和学生,值得读一读。下卷的章节我录在这里。第六章以教学为主业,第七章主编策划翻译与主审的著作(此章列举的成果丰硕),第八章我的科研工作,第九章兼任清华大学机械厂厂长。总体而言,工科教授和教学人员,以及在制造业工作的工程师技师技工们,读来启发会很大的。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
一个工学教授,兴致一来也不时写几首诗以抒情,以记事。傅大哥这书上卷里,颇有一些相关的诗作。他还是清华诗会的副会长。
峡江,吉安井冈山地区的一个县,也是全国产米大县。井冈山下长大的一个孩子,到誉满业界的清华教授。而且一个工学教授,文笔这么好。文革后入学的现在的工学教授,估计很难达到如此境界了。
江西学子傅水根,一入清华门,永远清华人。
20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