礞石(历代本草汇言)
礞石

礞石为硅酸盐类矿石,分青礞石与金礞石两种。青礞石为绿泥石片岩,应用较广;金礞石为云母片岩。我国凡有云母矿山处均产,以四川产为佳。青礞石生于变质区域变质基中酸碱性浸入岩及火成岩、伟晶岩中,是中酸性火成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味甘、咸,性平。归肺、肝经。功效下气消痰、平肝镇惊。临床用名礞石。
【本草汇言】
《本草蒙筌》:青礞石
颜色微绿,出自山东。欲辨假真,须依法制。敲碎小颗粒,贮倾银罐中。搀半焰硝,(石二两,硝二两。)盐泥固济。武火 一炷香,取出色若雌黄。软脆易擂,方为不假。成末以水飞细,入药作散为丸。力能坠痰,滚痰丸必用;功亦消食,积食方常加。匪医小儿,亦治男妇。
《本草纲目》:(宋《嘉祐》)
【释名】青礞石时珍曰:其色濛濛然,故名。
【集解】时珍曰:礞石,江北诸山往往有之,以旴山出者为佳。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佳。坚细而青黑,打开中有白星点,煅后则星黄如麸金。其无星点者,不入药用。通城县一山产之,工人以为器物。
【修治】时珍曰:用大坩锅一个,以礞石四两打碎,入硝石四两拌匀。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硝尽,其石色如金为度。取出研末,水飞去消毒,晒干用。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食积不消,留滞脏腑,宿食症块久不瘥。小儿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症,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黄、荆三棱作丸服,良(《嘉祐》)。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时珍)。
【发明】时珍曰:青礞石气平味咸,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厥阴之药。肝经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汤衡《婴孩宝书》,言礞石乃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糁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惊之类,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虚证,一医与礞石药服之,至夜而死。吁!此乃盲医虚虚之过,礞石岂杀人者乎?况目盲之病,与礞石并不相干。
【附方】新四。
滚痰丸:通治痰为百病,惟水泻双娠者不可服。礞石、焰硝各二两(煅过研飞晒干,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欲利大便则服一、二百丸,温水下。(王隐君《养生主论》)
一切积病:金宝神丹:治一切虚冷久积,滑泄久痢,癖块,血刺心腹,下痢,及妇人崩中漏下。青礞石半斤(为末),硝石(末)二两。坩锅内铺头盖底,按实。炭火二十斤,煅过取出,入赤石脂末二两,滴水丸芡子大;候干,入坩锅内,小火煅红,收之。每服一丸至二、三丸,空心温水下,以少食压之。久病泻痢,加至五、七丸。(《杨氏家藏方》)
急慢惊风:夺命散:治急慢惊风,痰涎壅塞咽喉,命在须臾,服此坠下风痰,乃治惊利痰之圣药也。真礞石一两,焰硝一两。同煅过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急惊痰热者,薄荷自然汁入生蜜调下;慢惊脾虚者,木香汤入熟蜜调下。亦或雪糕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汤氏《婴孩宝书》)
小儿急惊:青礞石,磨水服。(《卫生方》)
《本草经疏》:礞石禀石中刚猛之性,体重而降。能消一切积聚痰结。其味辛咸,气平无毒。辛主散结,咸 主软坚,重主坠下,故《本经》所主诸证,皆出一贯也。今世又以之治小儿惊痰喘急。入滚痰丸治诸痰怪证。
简误:礞石消积滞,坠痰涎,诚为要药。然而攻击太过,性得沉坠,凡积滞癥结,脾胃壮实者可用,虚弱 者忌之。小儿惊痰食积,实热初发者可用,虚寒久病者忌之。如王隐君所制滚痰丸,谓百病皆生于痰,不论虚 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于脾胃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多食酒面湿热之物,以致胶固稠粘, 咯唾难出者,用之豁痰利窍,除热泄结,应如桴鼓。由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或发热声哑,痰血杂 出者,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反炽,痰热未退而脾胃先为之败矣。可见前人立方,不能无敝。是在后人善于简择耳。
《雷公炮制药性解》:青礞石,味辛甘,性平,有毒,入肺、大肠、胃三经。主荡涤宿痰,消磨食积。研绝细用。
按:礞石辛宜于肺、甘宜于胃。大肠者,肺家传送之官也,故都入之。大损元气,不可漫用。
《本草乘雅半偈》:礞石(宋嘉 )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主食积不消,留滞脏腑,宿食症块久不瘥。小儿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瘕,攻刺心腹。
【核】曰∶出江北诸山。有青、白、赭三色,以青色坚细,击开有白星点点者为贵。修治以大坩锅一个,用礞石四两,杵碎,入硝石等分拌均,炭火十五斤簇定, 至消尽,星黄如
【 】曰∶石以量言。尔雅云∶日入为大蒙。庄周云∶鸿蒙元气。相如云∶蔑蒙踊跃也。盖水谷入胃,受盛转输者量也。设仅受不输,致阴凝至坚,及营卫阴阳,血气津沫,咸泣不流矣。所谓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即惊、痫、咳喘,亦从口受,经云∶咳嗽喘急、惊。又云∶白脉之至也喘而浮。厥、痫,有积气在胸中也。礞石功力,发蒙腑脏之元气,使之踊跃而出。
《本草易读》:礞石
内容:坩锅内与火硝同 ,硝尽为度。
甘,咸,平,无毒。治积痰惊痫,除咳嗽喘息。
江北诸山往往有之。以盱山出者为佳。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胜,坚细而青黑,打开中有白。
小儿惊痫,磨水服。(验方第一。)
急慢惊风,痰壅,为末,姜水下。(第二。)
金宝神丹 制礞石(半斤) 赤脂(二两)
水丸豆大,候干,入坩锅内 红,收之,每温水下一、二丸。治一切积病,滑泄久痢,妇人崩带。(诸方第一。)
滚痰丸 制礞石(一两) 川军(六两) 黄芩(六两) 真沉香(五钱) 丸豆大,每二十丸。治痼疾,脉滑实者。(第二。)
《药性解》:青礞石,味辛甘,性平,有毒,入肺、大肠、胃三经。主荡涤宿痰,消磨食积。按:礞石辛宜于肺、甘宜于胃。大肠者,肺家传送之官也,故都入之。大损元气,不可漫用。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咸,其性下行,降也,阴也,乃肝脾之药。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故能消宿食癥积顽痰,治惊痫咳嗽喘急。《宝鉴》言礞石为治痰利惊之圣药,若吐痰在水上,以石抹掺之,痰即随水 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然性非胃家所好。而王隐君谓痰为百病母,不论虚实寒热概 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是以实痰坚积,乃其所宜。然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虚。人但知滚痰丸可以治 痰,而不知虚痰服此,则百无一生矣。
《本草备要》:重,泻痰
甘威有毒,体重沉坠。色青入肝,制以硝石,能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在水上,以石末掺之,痰即随下。王隐君有礞石滚痰丸,能治百病。礞石、焰硝各二两, 研,水飞净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量虚实服。时珍曰∶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寒上、中二焦,变生诸证。礞石重坠,硝性疏快,使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气弱脾虚者禁用。坚细青黑,中有白星点。硝石、礞石等分,打碎拌匀,入坩锅 至硝尽、石色如金为度。如无金星者不入药。研末水飞,去硝毒用。
《本经逢原》:辛咸平,无毒。色青者入肝力胜,色黄者兼脾次之。
青礞石,厥阴之药,其性下行,治风木太过,挟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膈上,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以下泄之,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矣。今人以王隐君滚痰丸,通治诸痰怪证,不论虚 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因脾胃不能运化,积滞而生,胶固稠粘者,诚为合剂。设因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成痰,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弥炽,痰热未除,而脾胃先为之败矣。况乎脾胃虚寒,食少便溏 者得之,泄利不止,祸不旋踵。若小儿多变慢脾风证,每致不救,可不慎欤?《本草求真》:[批]除肝膈上热痰。礞石专入肝。禀石中刚猛之性,沉坠下降,味辛而咸,色青气平。功专入肝平木下气,为治惊利痰要药。喻嘉言曰:惊风二字,乃古人妄凿空谈,不知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克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故易于生热,热甚则生风生惊,亦所恒有,后人不解,遂以为奇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摇头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 之名。相传既久,不知妄造,遇此等症,无不以为奇特,而不知小儿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风寒,病则筋脉牵强, 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色,而用金石等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间有体 坚症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致各守专门,虽日杀数儿,而不知其罪矣。盖风木太过,脾土受制,气不运化,积气生痰,壅塞膈上,变生风热,治宜用此重坠下泄,则风木气平,而痰积自除。今人以王隐君滚痰丸 用礞石,通治诸般痰怪症,殊为未是。滚痰丸:礞石、焰硝各二两,煅研水飞净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 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不知痰因热盛,风木挟热而脾不运,故尔痰积如胶如漆,用止诚为合剂。如其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服此泄利不止。小儿服之,多成慢症,以致束手待毙,可不慎欤。
《本草从新》:青礞石
重、泻、坠痰。
甘咸有毒。体重沉坠。色青入肝。制以硝石。能平肝下气。为治顽痰癖结之神药。(痰着青礞、即化为水、王隐君养生主论、有礞石滚痰丸、礞石焰硝各二两、 研、水飞净一两、大黄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量虚实服、时珍曰∶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诸病、礞石重坠、硝性疏快、使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气弱血虚者大忌。坚细青黑、中有白星点。硝石礞石等分。打碎拌匀。入砂锅。至硝尽。石色如金为度。如无金星者。不入药。研末水飞。去硝毒。
《得配本草》:得焰硝良。
甘、咸,平。入足厥阴经气分。平肝下气。除结热,治惊痫、积痰。得薄荷自然汁、生蜜调下,治急惊痰热。(慢惊脾虚者,木香汤熟蜜调下。)配大黄末,除横结之痰。配赤石脂,疗积痰久痢。青者佳。如无星点,不入药。入硝石等分,煅至硝尽,色如金为度,研末,水飞晒干用。脾虚气弱,发热声哑,痰血夹杂者,禁用。
礞石燥可除湿,老痰却非所宜。但诸药下过,滑润痰滞,而隐伏之处未必能到。惟此性横而悍,其于肠胃曲折倚伏之处,无不迅扫其根,使秽浊腻滞之痰,不得稍留胃底,故此品有滚痰之名。然痰之滞,有血虚不能润、气虚不能送,因之粘滞胃府,托宿肠中,关门之内,竟作贮痰之器,如用礞石降之,则痰因燥而愈涩,气因降而益衰,终将凝结于中而莫解,乌可不审。
《本草便读》:青礞石
其色青碧入肝。其味咸寒润下。同焰硝而 炼。化痰积之胶粘。(青礞石此石善化老痰癖积。沉降下行。吐痰在水上。以末掺之痰即随水而下。同火硝 炼者。取其疏利之性。则礞石之功。更为剽悍耳。独入肝家。治惊痫痰涎胶粘不化。不外咸能软坚。重以镇邪之意。)
《本草撮要》:【青礞石】
内容:味甘咸。入足厥阴经。功专利痰止惊。得硝石赤石脂治一切痰积痼疾。得焰硝治惊风危证。得焰硝大黄黄芩沉香名滚痰丸。气弱血虚者忌。
《本草分经》:甘,咸。重坠。入肝。能平肝下气,为治顽痰结癖之神药。
《本草择要纲目》:礞石
【气味】 甘咸平无毒。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足厥阴之药。
【主治】 肝经病。故宜以礞石之重坠。疏快其滞。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也。然只可用之救急。若气弱脾虚者不宜僭服。
《玉湫药解》:味咸,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化痰消谷,破积攻坚。
青礞石重坠下行,化停痰宿谷,破硬块老瘀。其性迅利,不宜虚家。庸工有滚痰丸方,用礞石、大黄,泻人中气,最可恶也。
《饮片新参》:
形色:色灰青,有光点。
性味:寒平燥。
功能:坠痰泄热,治癫狂惊痫。
分量:三钱至五钱。
用法:研末包煎,或制丸用。
禁忌:虚寒便溏者忌用。
附注:礞石有二,青礞石即金礞石,又有银礞石,色带灰黄,功用差同。
【来源产地】
《中国药典》
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采挖后,除去泥沙和杂石。
【炮制】
《中国药典》
青礞石:除去杂石,砸成小块。
煅青礞石:取净青礞石,照明煅法煅至红透。
【现代药理研究】
目前对其研究报道极少。主要表现为其所含大量的 Fe3+、Fe2+、Al3+、Mn2+及少量 Mg+、SiO23-等离子对 机体的作用,如可促进阳离子交换,产生吸附作用,达到化痰利水的功效。
(整理、校对、媒体/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