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痛:陆犯焉识
长途飞行总是一件令人折磨的事情。嘈杂的机舱,昏暗的灯光,味同嚼蜡的航空餐,不是太冷就是太热的空调,无一不在时时刻刻的考验你的神经,更不要说颠三倒四的时差,以及隔壁座位全程哭闹不停的熊孩子,OMG, 这可如何是好?
一本好书可以完美的解决所有问题。
什么样的书才是一本好书?在小小的私人世界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多半是一本好书。那些读读停停,拖拖拉拉很久的书本,除了鸿篇巨制之外,要么属于看不懂,要么属于写的很无趣,或者还不是最合适你的那本书。如果一本书能够让读者拿起来就放不下,打得开就合不上,不挑灯夜读一气呵成,就辗转反侧,浑身不自在,那基本可以肯定这本书对自己的胃口,它就是自己眼里的西施,手里的珍宝,心里的好书。
比如这本《陆犯焉识》。

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同样是先看了张艺谋的《归来》,由于欣赏陈道明和巩俐的精湛演技,才想着去翻开这本严歌苓的原著《陆犯焉识》。毫无意外,读过之后才发现原著和电影几乎是两回事,说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作品,似乎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电影的表达更加凝练,矛盾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这些都得益于电影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两位主演的深厚功底,但是同样受限于片长的门槛,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无法延伸并且触及到更高的层次,这些观影时隐隐约约的小遗憾在读完全书之后,一一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翩翩浊世佳公子,陆焉识,含着金钥匙出生之时大概未曾预料到后来他会变成西北戈壁滩上结结巴巴的“老几”;莺歌燕舞,左拥右抱之下的情场浪子沉迷于温柔乡的那一刻,断然不会想到日后他会为了见她一面,那个他眼中温婉而又内敛,顺从而又倔强的爱人,仅仅是见她一面,就不惜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千里逃亡,却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虽然这段爱情故事的开头是一段充满了玫瑰色的利益交换,中间到处都是各种欲言又止,含羞忍辱以及必然少不了的背叛和救赎,结尾反倒是完完全全的失忆这样一种近似于魔幻的转折。

我们会看到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变幻莫测的人性,我们会看到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也有柴米油盐的家长里短。有好人,也有坏人,更多的是介于黑白之间,苟活于乱世的普通人。有国破山河在之后的萧索凋零,也有纸醉金迷下的醉生梦死,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在政治和苦难的困囚驯化中的精神抗争,蜕变以及坚持,对于自由独立的精神世界,宁死也不愿愿意放弃的坚持,哪怕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看到《活着》里面的福贵;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还会看到那些全世界各地,从古到今,所有被逆流裹挟的命运,那才是比战争和瘟疫更可怕的悲剧。

严歌苓,自己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常年客居海外,最擅长的主题却是根植于这片热土的来来往往。虽然本书是基于她祖父严恩春的生平构建完成的,但是读起来却总是感觉有一位冷静的旁观者,默默地站在一旁,不动声色的注视着一切,以及书中最大的两个主题“爱情与自由”。作者的文字功夫无疑是极其成熟而老练的,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就像邻家的大姐姐一样,一边和你笃悠悠的喝茶,一边轻声慢语的讲故事。不知不觉中已经随着作者的思绪穿越早已被尘封许久的岁月,见识了人间百态,读到最后,颇有些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的几分味道。
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要是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写的有点短了。
几十年的人生跨度,偏偏是中国近百年最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一段日子,中间又夹杂着国仇家恨,风云变幻,从上海到美国,从山城重庆到青海湖畔,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区区三十六万五千字确实是少了点。当然,除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戏谑之外,读者也会理解作者的难处。毕竟,本身陆焉识,冯婉喻这两个名字就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不急,慢慢来,总会有那么一天的。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这是列宁说的。一个民族存活于世,就和一个人行走于世上一样,难免摔倒,难免受伤,那也就难免要留下伤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可是就和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样,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正视自己历史上的创伤,不能真正剖析“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问题,一味的掩盖,选择性的遗忘,甚至文过饰非,装聋作哑,乃至倒行逆施,颠倒黑白,那迟早还是会重蹈覆辙, Yesterday once more。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