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茶:苏轼用12个字羞红老道脸,卢仝一首诗成全日本茶道
相关推荐
-
节气茶事 | 清明,焚香读诗品新茶
和风酽日又清明, 茶事惊呼探火新. 整顿安舆扶鹤骨, 晴郊满意赏青春. 宋·程公许 清明不仅仅是扫墓踏青的日子,还是试品新茶的佳期.如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云:"且将新火试新 ...
-
来到唐朝,有三碗茶不喝可惜
来到唐朝,扑面而来的有诗情和酒气,但迎面吹来的风里,还有茶的清新气息. "茶道"这个词第一出现便是在唐朝,僧皎然首次在诗中提出了茶道之说. 皎然是东晋名士谢灵运的十世孙,俗名谢清昼 ...
-
一首品茶诗,无名之辈为何能力压李白、元稹、苏轼、黄庭坚?
从唐朝开始,茶在全国各地区盛行:从宋朝开始,茶在全民各阶层盛行. 茶有今日之江湖地位,唐宋两朝的诗人们功不可没.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打榜,终于推动了饮茶之风. 那么问题来了,唐宋两大诗人阵营中,谁是最懂 ...
-
年轻人觉得茶是苦的?你小心被苏东坡鄙视
年轻人觉得茶是苦的?你小心被苏东坡鄙视 茶,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核,谓茶道,即谓人间. 年轻人,尤其是一些青春期和刚过了青春期的年轻人,一喝茶,就说苦,然后就说,要喝茶,我只喝奶茶,最好是有奶盖的 ...
-
苏轼用12个字,写下一首七言绝句,难倒无数才子,读懂了才觉妙趣横生
古代诗歌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到了汉代,乐府诗开始形成五言诗的题材: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进入了最鼎盛的事情,也有了更新颖.要求也更高的诗歌形式, ...
-
让苏轼身陷牢笼的“乌台诗案”,究竟是他的那首诗引起的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位清代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突然风吹乱了他的书页,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两句诗,但是却被清廷过度解读,以为该读书人在嘲讽清廷权贵没有文化,所以将他给杀了. ...
-
苏轼雨后赏西湖美景,心情舒畅时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将愉悦之情写到了极致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担任杭州通判.其间闲来无事,经常与友人相约西湖上,饮酒作乐,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除了这两首诗外,他还在六月二十七日登上钱塘 ...
-
司马相如发迹后写13字休妻,卓文君回了一首诗,他蒙羞后回心转意!
西汉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一位"屌丝男",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才智,俘获白富美的芳心,屌丝男发迹后,花心的他又想休妻,结果白富美只一招就摆平,谱写了一典动人婉转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 ...
-
苏轼25岁写给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诗,开篇便惊艳世人800年
人生短促,到处奔忙,或为了生计或为了事业,东奔西走,聚散匆匆.这到底像什么呢?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但由于考中进士并未到任,心中留有遗憾.后来,同兄长苏轼去京城应试,故地重游,难免一番 ...
-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杭苏08 苏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写的每首诗都将成为罪证 熙宁五年(1072)到熙宁七年(1074),苏轼的笔下真的是毫不留情,每一个字都是在帮对手积攒自己的罪证. 当时在台州为官的孔子四十七孙孔文 ...
-
苏轼游说歌妓对一和尚表白,和尚用一首诗回应,结果流传千古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文化典籍,尤其是诗词文化,更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 ...
-
比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更劲爆的是白居易的这首诗
唐宋时期,文人狎妓纳妾司空见惯,好像你不参与这种事,就算不上真正的名士.由此也就诞生了许多香艳旖旎的诗词,直到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浮想联翩. 既然狎妓纳妾,自然少不了老少配,比如北宋词人张先八十岁找了位 ...
-
元旦| “元旦快乐,喜迎新年”用这四个字为藏头,写了一首诗
引言:马上就元旦了,所以就写了一首关于元旦的藏头诗,新年新气象,也希望疫情能早点被治愈. 元旦快乐 金伟 元初万物新,喜事众人迎. 旦醒梳妆净,迎朋把酒行. 快意三天假,新衣逛景嬉. 乐趣吃喝睡,年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