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成十几块的国宝,差一步被投入熔炉,修复后惊艳世界
相关推荐
-
1987年,农民粪坑挖出一墓葬,专家连挖1年,最后出土一至尊国宝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件文物出现在四川省西南部的盐源县,盐源县虽地处偏远山区,但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这儿就有了很多小部队,比如夜郎.滇人等.直到汉武皇帝继位后,派兵平定了这儿的众多小部落,还在 ...
-
为何国宝“马踏飞燕”都拍侧面照,从不拍正面?原因让人哈哈大笑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洗礼,浪里淘沙,五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物,文物的价值不 ...
-
老农将国宝砸碎卖废品,专家苦寻碎片2年,复原后禁止出境展览
湖南省博物馆中,有一个名为"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国宝,它高为38.5cm.宽为23.7cm.口长为29.8cm,通体碧绿色,器身整体呈现出矩形,四周雕刻着浮雕人面. 可别小瞧了这个方 ...
-
村民挖粪池挖出800多件国宝,其中一件最神秘,专家:污秽之物
挖到文物就主动上交国家,似乎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几十年前的时候这样有奉献精神的人还是很多很多的,要知道文物是隶属国家的,是国家财产,也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拿去卖给外国人,从近代 ...
-
放羊娃捡到一“神物”,距今2000多年,却为何不生锈?专家:无解
说起国宝,我们会想到的有许多许多,比如什么"马踏飞燕".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等,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几乎国宝都被青铜器给占据了,而事实就是如此,青铜器对 ...
-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文 | 韦爵爷 春秋时代,诸侯纷争,史料记载的兵器有剑.弩等16种,材质都是以青铜为主.这些兵器中殳.戟.矛等冷兵器尤其被广泛使用.但 ...
-
碎成几十片的国宝,修复后惊艳世界,郭沫若曾为它大唱赞歌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珍稀的文物,因为某些原因,它们或者已经损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销声匿迹,下落不明.然而,还有一些国宝,曾经就赫赫有名,却差点被毁.因为机缘巧合才留在人间,比如首都博物馆 ...
-
出土后被军阀抢夺的文物,曾碎成50多块,修复后惊艳世界
当今的时代,因为大规模建设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常会有古代遗址.墓葬被发现.关于它们的发掘整理工作,也经常受到质疑,有人就认为祖先留下的文物,最好还是长眠于地,不必发掘,做得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 ...
-
碎成100多片的青铜文物,修复后惊艳世界,专家却说仍不完美
四川省广汉市本来是一个名气并不大的西南小城,然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发现了三星堆遗址之后,声名大噪.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迎来了考古发掘的高潮之后,更是成为文物界心驰神往的圣地.三星堆遗址,确 ...
-
3000多块碎片经过8年修复,还原成国宝,展出后惊艳世界
说起秦始皇陵,相信是文物爱好者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因为秦陵的特殊地位,国家是不允许主动发掘的,只能在其周边进行科学勘测和研究.即便这样,在上世纪70年代,仍然出土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
10多块碎片修复而成的文物,图案精美古朴,面世后惊艳世界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正在响应上级号召,如火如荼地兴修水库.就在工地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人突然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片.一开始,数量并不多,工人们没有当回事.可是,后来越挖越多,形状和图案显然不是 ...
-
专家花费十年时间,用无数碎片修复成这件文物,展出后惊艳世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遗址再次火热起来.其实,三星堆早在二十世纪就被发现了,而且一度还成为了文物界的焦点.但因为中国当时处于多事之秋,正规的考古研究有限,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发现,因此一度冷却.直到八十 ...
-
它被发现时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8年修复,惊艳世界,好评如潮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围绕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古专家.由于秦陵的特殊地位,国家规定是不能主动发掘的.但是,相关的勘测工作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在70年代中期,兵马俑坑被发现,这是被 ...
-
它被发现时碎成了20多段,还有无数碎片,经过10年修复,惊艳世界
1929年,四川的一位农民在淘沟时发现了一坑玉石器.这个消息传播开之后,在1931年英国传教士董笃宜请求驻军协助调查,后来在1934年在当地开始挖掘.然而因为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无暇顾及,挖掘工 ...
-
盗墓贼看不上的酒杯,清洗后惊艳世界,成为国宝文物
1956年,洛阳矿山机器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兴建,这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然而,就在这次工地建设中,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墓葬已经被盗,几乎空无一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