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汉《论语》铭文砖

夏县访古

2015年1月到山西运城开会。会后,运城文物局的李百勤局长陪我和李水城在附近访古。我特意提出,最好能到夏县安邑古城出土“海内皆臣”十二字砖的地点看看,因为我写过这类砖,没到过出土地。

出土地点,早先是个解放军营房,早已废弃不用。这一带,俗称“金銮殿”,其实是汉代行宫的遗址。田埂上散落着很多陶片。

这样的遗址,洪洞有,万荣也有。

夏县铭文砖

看完安邑古城,我们去了县文管所。文管所有三块当地出土的砖,一块是“海内皆臣”十二字砖,四行,行三字,很完整。另外两块是残砖,一块字比它大,一块字比它小(图一)。

图一:夏县铭文砖三种

这三块砖,其中字体较小的一块只有恭、言、思、问四个字完整,四个字的右边有两个残字,一个字只有左半清楚,右半只有右上角的两道残划;另一个字只有左上角的残划。下面给张大图(图二)。

 图二:《论语》铭文砖

砖铭复原

这块砖的原貌是什么样?我从山西回来,想了很久,想不明白。残砖右上角的字,左半上目下土,跟里字有点像,但里字好像没这种写法,不知怎么隶定。它下面的字,残得更厉害,更没法认。我们能认识的就左边四个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是一点儿辙都没有。

后来,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里的“思问”会不会与《论语·季氏》的“君子有九思”有关,一查果然。

《论语·季氏》的这段话,原文是三十四字:“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划线的字在砖铭中被省略)。

我分析,砖铭残存的四个整字和两个残字,向右延伸,还应有两行,向下延伸,还应有三列,原来是个纵横各五字的方砖,《论语》九思,砖铭只有六思,每三句省一句,全铭只有二十五字,可复原如下:

铭文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

文字考释与破案相似,既靠串并,也靠排查。排查不仅能缩小范围,还能提供反证。

上述残砖,从三砖并列的照片看,我有一个估计,左边的残砖,形状应与右边的整砖类似,接近正方形或长比宽略大,大小也差不多。这对复原此砖的行款很重要。

这里有两种可能应予排除:

一、如果我们把《论语》九思的三十四字全部放进这块方砖,肯定不行,第一放不下,第二句子连不上。

二、如果我们以“子曰”直接接“视思明”,行款倒是对,但整个少了一行,又与这类方砖的形状大小不合,横太窄,竖太长。

汉代镜铭,往往丢字落句。比如昭明镜,出土最多,几乎每件都不全,但这并不妨碍阅读,因为当时人心里都装有全铭。

看来,砖铭也有类似情况。

两个残字

上面说,残砖的两个残字,很难猜出是什么字,但是放进我们的复原图,从铭文整体看,真相大白,很简单,它们是听、思二字。

听,繁体作聽。聽字是聖字之变。聖字的本义是耳朵好,善于倾听,古代往往用作听字或声字。这个字本来从耳从口,口发声而耳听之,是个会意字。甲骨金文,早期写法都这么写,东周才加注声旁,以廷字的声旁为声旁。聽是以悳代口的聖字,前人说,悳即德,字可通得,聽是以耳得之,属于会意加声旁。这种写法的聽,目前只见于秦系文字,估计是篆籀系统的繁化字,汉代继承了这种写法。残砖右边第一字,对比汉印的聽字,显然是聽字。其耳旁第一笔,本来作长横向右伸展,砖铭断开,貌似目,下面的土则是壬之省(图三)。

图三:汉印聽字

思,对比砖铭左上的思字,很明显是思字。

这两个字的认出,都属于“事后诸葛亮”。

古今人名取于《论语》九思者

古今人名或有取自《论语》九思者。如取“君子有九思”,金元有两个张九思、一个柯九思;取“视思明”,唐有史思明(粟特人);取“听思聪”,今人有马思聪(音乐家);取“色思温”,唐有魏思温;取“貌思恭”,唐有拓跋思恭(党项人);取“言思忠”,唐有拓跋思忠(拓跋思恭弟)、李思忠(即嗢没斯,回鹘人),今人有梁思忠(梁启超第三子);取“事思敬”,唐有拓跋思敬(拓跋思恭弟),今人有何思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取“疑思问”,唐有陈思问;取“见得思义”,唐有安思义(粟特人)。其中很多都是唐代胡人。

九思之中,只有“忿思难”,好像没有名人从它取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

小大之辨

古代铭刻和简帛古书,毫无疑问,都是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写成。文字是铭刻和古书的基础,不认字,无法解读,这话没有错。但很多人,包括很多古文字学家,他们以为古文字全靠偏旁分析、字形分析,这却不一定对。

《庄子》有小大之辨,考释文字也有小大之辨。古文字,什么是大道理?什么是小道理?其实很简单。

《论衡·正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篇比章大,章比句大,句比词大,词比字大。古文字的认识,跟其他学科一样,也是大道理管小道理。

比如上面的例子,辞例比字形更重要。

学与思哪个更重要

孔子常讲学、问、思。《论语》有二十五个思字,《季氏》九思章占了十个。

思和学是什么关系?

我在学术圈混了几十年,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书重要还是文章重要,理论重要还是考据重要,学重要还是思重要,书是多写好还是少写好,文章是长点好还是短点好。其实这都是无谓之争,自己跟自己找别扭。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如果光看此语,似乎孔子更强调学,认为学比思更重要,这是不对的。孔子反对的只是思而不学,而不是思。不学无术的思是胡思乱想,他当然反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在他看来,学与思,两者都重要。学是基础,思是提升。学而不思,找不着北,属于糊涂。罔是迷惘,迷失方向。思而不学,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有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一条道走到黑。殆是危险。

我们可以说学比思更安全,但不能说学比思更重要。

古文字学家也有两种风格

张良画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跟韩信不一样,一个兵也不带。韩信是带兵打仗的人,战必胜,攻必取,全靠投入兵力于实际战斗,所以说“多多益善”。程不识和李广都是带兵的人,但一个靠个人魅力,一个靠法度约束,照样有两种风格。

画有写意、工笔,词有豪放、婉约,不但文学艺术有两种风格,即使追求细密有如绣花针,专以释字为能事的古文字学家,也照样有博综众艺、大刀阔斧的一路,如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是也。他们都有文学背景和丰富的想像力,故而成就特别大。

裘锡圭在他的回忆文章《我和古文字研究》中特意提到他跟郭沫若的一段对话(《裘锡圭学术文集》第六册,231页)。裘问郭:古史分期,大家根据的史料差不多相同,结论为什么不同?郭反问裘:你把所有史料都找出来了吗?

这一问一答,耐人寻味。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

王国维有三境界说。第一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先要大处着眼。目录学是鸟瞰式读书法,好处是“一览众山小”。但志存高远,没有第二步,就是好高骛远。所以非有第二步不可。第二步,“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小处着手。考据学是带着放大镜精雕细刻。这种学问很迷人,常常使人以为细节决定全体,“目的是没有的,运动就是一切”(语出伯恩施坦),如没头苍蝇。颜之推说,“观天下书未遍,不敢妄下雌黄。”(《颜氏家训·勉学》)但天下书真的能够看完吗?如果看不完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还敢说话吗?书越多,抠得越细,就越难抽身,忘其所来,忘其所归,所以还有第三步。第三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讲悟道。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学得越多才越要提炼,损之又损,由博返约,才能驾驭浩如烟海无穷无尽的资料。悟道是最后一步。道就在身边,道就在脚下。

前两步可以只学不思,后一步非思不可。境界高下以此分。

史料再多,也是九牛一毛

考古、古文字、古文献,表面看,都是以材料取胜,以细节取胜,其实不然。我们要知道,“全面占有史料”,根本不可能,史料再多,也是九牛一毛,未知胜已知。求学之道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同上)

孔子的“知”是已知加未知,“多闻阙疑”是为二者留余地。我们求学问道,总是把已知未知搁一块儿,随时调节两者的关系。如何调节,不能不求助于思。学得越多才越要思。

郭沫若引《管子·内业》“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思,当然有危险,可能通神,可能见鬼。但不思,没有大危险,也没有大成就。

孔子的“慎言其余”不等于“不言其余”。

举一反三

有句老人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或“有十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讲慎言。慎之又慎之,最后怎么样?据说材料越多,越不敢讲话,让小孩听了害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吾不复。”(《论语·述而》)

在他看来,学生求知,如饥似渴,憋着满肚子问题,强烈冲动,不能已于言,这样的学生才值得教。一个桌子四条腿,如果看见一条腿,却想不到桌子还有三条腿,这样的学生没法教。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说,颜回的优点不只是“举一反三”,而且是“闻一知十”。

《论语》铭文砖,全铭二十五字,残砖只是一隅,从四个字复原二十五个字,就是属于“举一反三”。■

2016年3月25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本文作者李零,文载2016年4月10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0)

相关推荐

  • 【图解】孔子与《论语》

    [图解]孔子与<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全书共20篇492章,一万余字.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辑录. 孔子与<论语> ...

  • 论语诗化一百首(68)

    论语诗化一百首(68)于冠深日期: 2011年01月01日 来源: 东方烟草报 原色绘三人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之,不善则加勉.[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而从 ...

  • 甲骨文台历第十四字——友

    [甲骨文台历,第十四字,友,甲骨文写法和演变] 在古籍文献中,朋是朋,友是友. 那么什么是朋?什么是友? 我们一起从古文字中寻找一下其源流吧. 先来看下朋的古文字写法和含义. (朋的介绍,语音中没有) ...

  • 东风闲庭似信步——《论语》悟读【148】

    东风闲庭似信步, 任它风吹浪打急. <论语>第七篇第四章: [原文] 子之燕居(闲居),申申(舒展自如)如也,夭夭(和舒)如也.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形态舒展自如,脸上和舒平静. ...

  • 孔子真的这么说?——读《孔子原来这么说》

    推前记:今天课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论语·乡党>中"寝不尸,居不客",有学者根据早期甲骨文和金文中"尸"字,是人箕踞而坐的象形,因此应当" ...

  • 学而时习之——《论语》漫言①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其主要内容是讲个人学问的内在修养,讨论内容包括孔子所认为的教学目的.态度.宗旨和方法等.起首第一章,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 但是因为太熟的缘故,也容易 ...

  • 李零 | 汉《论语》铭文砖

    夏县访古 2015年1月到山西运城开会.会后,运城文物局的李百勤局长陪我和李水城在附近访古.我特意提出,最好能到夏县安邑古城出土"海内皆臣"十二字砖的地点看看,因为我写过这类砖,没 ...

  • 李零 | 一块汉砖引发的学术探案

     "小题大作"与"大题小作"是学术研究中并行之两条路径.后者通常依赖占有大量材料推衍出特定结论.前者则需高超之想象力这一学术才能才可获得,非大家而不可为之.今天 ...

  • 李零:《论语》很有文学性,可惜是个破碎的故事

    <论语>很有文学性,可惜是个破碎的故事. 一 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最重要.颜渊是孔子他姥姥家的孩子,孔子最疼,常夸.子路好勇过人,性子急,脾气暴,常挨 ...

  • 解秘‖汉•“海内皆臣”铭文砖

    海内皆臣 岁登成孰 道毋飤人 践此万岁 这是一组镌刻在两千多年前汉砖上的文字 它们来自哪里? 上面的铭文有什么含义? 两千多年前它们曾经被什么人使用? 又承载着使用者们怎么样的情感和抱负? 走进西安秦 ...

  • 札记第二太行八陉 李零《大地文章》

    太行八陉xínɡ "中国北方有三条线:35°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到岐山,到咸阳,到西安,到洛阳,到偃yǎn师,到郑州,到开封,一线排开,全是古都:38°线是华夏御北的第一道防线,石家庄.太原 ...

  • 李景汉:为什么中国人答话时, 要么含糊, 要么不说实话?

    我因为在近二年里专从事社会调查,所以与普通人们多有接触的机会,就不得不理会他们的性质和习惯.社会调查者的最大本分是要实地调查社会的状况,搜集赤裸裸的事实,分析所得的材料,作出统计,供学者的研究.若所搜 ...

  • 李零:诗与酒

    --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 李零 从前,我根本不沾烟酒,就连插队,也不抽不喝.我记得,离北京前,同学在颐和园聚会,他们全醉了,有痛哭流涕的,有咧嘴傻笑的,有 ...

  •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李零:什么是中国(深度雄文!)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据李零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中国古代看山水的时候,有一种"阴阳"的概念.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注意一下中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旧大陆(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