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唐宋词:有时候,辛弃疾的苦恼是调皮的

(0)

相关推荐

  • 常见词牌解释——079西江月

    学习词牌<西江月> 我们先看李白这首诗: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在今天的 ...

  • 辛弃疾的幽默,你在逗我吗?

    我们在<诗词内外皆英雄>一文中谈到,以"豪放派词人"著名的辛弃疾,除了在诗词中豪迈非凡,塑造英雄形象之外,在显示中也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没有办 ...

  • 古诗词日历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醉酒了暂且纵情欢笑,要天天发愁哪有工夫?最近以来才发现古人的书,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喝多醉倒在松树旁,笑问松树我醉到什么程度?只疑心松枝摆动是要 ...

  • 一曲新词酒一杯,善饮者不如善醉

    宋代词人晏殊写过一首<浣溪沙>其中有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饮酒赋诗,饮酒填词,是古代士大夫的习惯,欢宴之中,填词唱曲,更是文人雅事.所以唐诗宋词里面,处处闻得着酒香 ...

  • 辛弃疾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点击加载图片 鉴赏:这首词表面上看 ...

  • 【夜听】《​ 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喝醉 ...

  • 三首宋词中的名作,苏轼豁达,辛弃疾诙谐,另一位才子从容

    生命里既充满了欢歌和笑语,又遍布着辛酸和无奈:红尘中随处都有险滩,更有难以提防的暗礁.面对艰难险阻,有人畏缩止步,有人却昂首向前,当胸襟宽广.善于取舍,世界便显得如此美好.而如果患得患失.贪图名利,一 ...

  • 爱唐宋词:辛弃疾“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辛弃疾跟杜甫很像,杜甫是被"憋"成大诗人的,而辛弃疾差不多也是被"憋"成大词人的. 辛弃疾与杜甫一样有报国之志,同时也一样有报国之才,可是当政者就是不用他,或者 ...

  • 爱唐宋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李清照是喜欢梅花的(谁又能不喜欢呢). 有人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诗词中,提到梅花的就有三分之一,但全词句句写梅,又在每句都包含词人自己的,是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 (梅花) 年年雪里,常 ...

  • 爱唐宋词:“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18岁结婚,婚前她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婚后过了28年虽不富贵但平顺安定的生活,丈夫死后,是27年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生活.她的一生,像三段折线. 她最大的人生转折点在她的46岁.46岁那一年, ...

  • 爱唐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的少女最迷人

    李清照少年成名,在她的少女时期,她已经是闻名全国的才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父亲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使得少年李清照有机会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使她有机 ...

  • 爱唐宋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诗词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凝结,因此,读诗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顺遂的,18岁之前,她在家人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8岁到46岁,她和丈夫赵明诚度过了28年夫唱妇随的平顺时光,4 ...

  • 爱唐宋词:“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一般认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敦儒,另外一个是辛弃疾. 苏东坡是新词风的开拓者,这当然是肯定的,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甚至是他开拓了抒情 ...

  • 爱唐宋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前半生与丈夫赵明诚过了半辈子穷尽家资的金石收藏生活,也因此,她的后半生几乎是在睹物思人的苦痛中度过的.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 "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 ...

  • 爱唐宋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本文要读的这首宋词,从<红楼梦>说起. <红楼梦>二十八回,贾宝玉赴冯紫英宴,席间宝玉提议行酒令: "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还要注明 ...

  • 爱唐宋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这名头不是白来的,据<宋史>记载,苏东坡曾称赞秦观 "有屈.宋之才",在秦观死后,苏东坡曾长叹&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