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对方不等于宽恕!斯坦福的这个计划教我们如何宽恕自己和他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项「宽恕计划(Forgiveness Projects) 」,由「跨越个人」心理学学院(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nstitute) 副教授Fred Luskin 主持,但「宽恕」有什么重要,为什么要特别成立一项计划来研究它?Luskin 教授说,我们大多数人都误解什么是「宽恕」,认为它就是与对方「和解」,但「宽恕」和你想的很不一样,如果能学起来成为生活技能,不但能产生力量,还能让身心都健康。

创新点:时常练习「宽恕」的4 种技巧,9 个步骤及避开4 种会阻碍「宽恕」的心态,就能建立起「宽恕肌肉」。

本文3大重点:1. 「宽恕」目的是要放过自己,但不等于要放过对方。2. 「宽恕」不是「和解」,不代表就要对别人好。3. 达到「宽恕」的4个技巧。

1.「宽恕」目的是要放过自己,但不等于要放过对方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例如碰到服务很差的店员,遇到鲁莽的公车司机,或遇到爱理不理的服务生等,你会如何反应?是发顿脾气宣泄心中不满,或是忍气吞声自认倒楣?但这些都不是理想方式,Luskin教授建议不如一起来做「宽恕」。

什么是「宽恕」?按字面定义,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放弃复仇或暴力的想法。但Luskin教授的解释则是,「宽恕」是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心胸,以及遇到问题能跳脱窠臼,释放苦闷的生活技能。

Luskin教授会研究「宽恕」,起因于多年前一位好朋友背叛了他,让他长期陷入怨恨的想法而无法脱困。但他终于意识到,与其整天不高兴,不如找出让自己脱离苦海的方法。于是他选择「宽恕」,借着「宽恕」然后「放下」,否则只是一直陷在问题里面,但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但一般人遇到冒犯时通常不会选择「宽恕」,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原谅他人,就等于漠视或认同了他人的不良行为,让他们逃过追究。但其实这是对「宽恕」的最大误解,因为「宽恕」目的是要放过自己,却不一定等于是要放过对方。

Luskin教授举例,有位女士的前夫欠了她子女赡养费,她除了可以选择原谅对方外,仍然可以在法官面前,心平气和的告前夫应该给钱,而这两者并不冲突。「宽恕」并不代表你需要原谅某人所做的事情,但你不必恨他。「宽恕」意味着,即使你认为他们做错了,但你也不必做出敌意反应。

(图片来源:Feldesman Tucker )

2.「宽恕」不是「和解」,不代表就要对别人好

我们大多数人对怨恨的事情会记得特别清楚,一方面是因为生理上我们有消极性偏见,思想会倾向于多关注负面而不是正面的事情。而且当常谈论发生在身上的痛苦经历时,会让事件在脑海中更加真实。这样的结果便形成了文化,每个人都习惯以受害者自居,因此便鲜少有人会教我们如何原谅。

但坚持「怨念」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好,因为当身心受到冲击时,悲痛的经历会极度扰乱我们的稳定平衡,破坏我们的判断能力。当我们选择不原谅时,身心都会被打乱,然后就给了「黑暗」巨大的力量,终至无法控制而失去自我,因此「宽恕」实际上正是要夺回我们自己的力量。

当人们无法原谅他人时,在其他方面也会变得更加消极。他们可能会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应付生活,因此也会无暇关心自己的健康。而「宽恕」最重要的好处是能够使人们在身体和情感上表现得更积极,即使生活很艰难也会有力量来处理。「宽恕」还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压力,减少抑郁、愤怒和压力,使人们感到更有希望。

而且「宽恕」不是「和解」,不代表就要对别人好。「宽恕」是为了自己,让内心平和纯净,不再责怪生活中的大小问题,释放身上的苦涩负担,让一切回归正常。而一般在学校里所学的「宽恕」,强调要将善意像礼物一样的送给别人,Luskin教授则认为并非每个人都想得到「宽恕」,因为他们可能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当你向某人提供善意时,他们并不一定会买你的帐。

3.达到「宽恕」的4 个技巧

Luskin教授的「宽恕」计划对遭受北爱尔兰、狮子山共和国,以及9/11世界贸易中心暴力袭击事件的人们进行了宽恕治疗。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宽恕研究及培训计划,而研究显示,这些人的直系亲属及所爱的人被屠杀,但「宽恕」治疗让他们摆脱了「内心枷锁」,成功减少了愤怒、伤害、抑郁和压力,并带来了更多的乐观、希望、同理心和自信。

Luskin教授的培训计划教会了一千多人如何原谅他人,其中包含了4种「宽恕」技巧:

第一,必须改变对「悲惨遭遇」的看法,不能一直觉得自己很可怜,然后期待生活上会有任何不同。

第二,必须做压力管理,学习如何从经验中管理自己的压力。

第三,必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事物,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任何好事,并体会感恩和积极的重要。

第四,必须提醒自己要活在当下,因为向往一个不同的人生并不会让人更快乐,唯有珍惜拥有的一切才会令人觉得幸福。

明天,我将继续阐述达到「宽恕」的9个步骤,会阻碍「宽恕」的4种心态,以及如何每天练习「宽恕」的方法,我们明天见!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