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78 一边倒的战争——以一敌五!看廉颇老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引言

大刘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赵国乃四战之地,全民皆习兵,燕王喜却没有认清对方与自己的实力差距,一心只想着趁火打个劫什么的。

这就像中国年初冠状病毒的爆发,政府毫不犹豫地选择封锁武汉,全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并且发动民众上下一心共抗疫情。所谓兵贵神速,为了和时间赛跑,政府火速建立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大小方舱医院,调动42000名医护人民驰援湖北。

在中国疫情期间,美国却各种污名化中国,驱赶中国记者,并且闯进南海挑衅中国领土,还不断挑唆台独分子。当然最后,中国在疫情上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都源于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反观美国,当初的“趁人之危”是否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成功从来不是靠甩锅给别人,靠的是人心,中国第一时间与各国分享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在医疗物资和人员方面尽自己所能帮忙他国,以德服人方能彰显大国风范。有一句话说: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好了,言归正传,一起来看看廉颇老将是如何应对燕军的侵袭的吧!

正文

讲中国的历史,一定少不了的是讲战争。提起了中国古代的战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代的君王将相们开始讲究人海战术了,像从前的赵孝成王,也像从前的秦昭襄王一样,现在,轮到燕王喜了。燕王喜要出兵灭赵,也爱上了人海战术。

我们扳指头算算,在这十年当中,长不大的赵孝成王认为人多就可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于是,他把全国的兵力都给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呢?去的人都成了肉包子了,再也没回来。而几年以前,秦昭襄王也固执地认为只要不断地往前线填人,就可以一举灭掉赵国。结果,人来了不少,秦军在邯郸城下却是一步没进。

对于当时的君主来说,这些士兵的命根本就不是命,打仗到了关键时候,只要蚁附之,像蚂蚁一样往上冲就可以了。死点人有什么关系啊,那不过是一个数字嘛,反正又不搞计划生育的,让百姓放开肚子生,十几年以后我又有一批新的军队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所以,前人还没走远,后队就跟了上来。

现在,燕王喜有样学样,公元前25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六十万,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栗腹为将。这位栗腹就是前不久带上五百金去给赵国祝寿的那一位,现在不带黄金了,带兵四十万南下进攻赵国的本土鄗城。另外一路由卿秦为将,带兵二十万北上,进攻赵国的北部要塞代郡。

一时之间,燕国朝堂上下一片喜气洋洋,认为这一趟去绝对是吃肉喝汤,赚得盆满钵满,把赵国的领土归为己有。原本躲在城乡结合部、中原诸侯爱理不理的燕国,就可以一跃成为中原的大国,不!应该说是山东诸侯当中的第一大国。玩得好啦,顺便向西推进,狠狠地教训秦国人一顿,这样燕国就成了天下的盟主啦!

大伙都在自我麻醉的时候,冷静的人还是有的。之前说到的昌国君乐间是一个,还有一位就是燕国的一个大夫名叫将渠。听说燕王像被洗了脑一样,要向赵国搞军事大跃进,他急了,匆匆赶来向燕王喜上书,要阻止这场不义的战争。他说:“大王,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这番话啥意思呢?老大呀,你有没有搞错啊,你刚刚给人送了五百金缔结盟约,这使者才刚回家您就翻脸无情,单方面撕毁协议啊,这是不祥的行为啊,纯属没事找抽型啊,您这一次出兵,不会成功的!

燕王喜听了,更加光火了,心说“他姥姥的,你和乐间是不是屎壳郎钻粪球——臭味相投啊,一个接一个地找我晦气。我这还没出兵呢,你们都说我要打败仗,你们这些个长着乌鸦嘴的臭虫。”当下,板起脸来不听将渠的劝告,相反,却对其他的朝臣表示,自己对战争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宣布自己将随军出征。

将渠一看,自己苦口婆心地劝,没起到什么正面的效果,相反却把自己的大王给推到前线去了,急得当下都哭了。一个大老爷们鼻涕眼泪一起流,跪在地上直磕头,这还不够,情急之下,上去一伸手就拽住了燕王喜的腰带,大声喊:“大王!大王!不能啊!千万不可亲自前去,去了不会成功的。”

燕王喜这个时候,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的意见,心里直嘀咕,“我怎么就养了这个不要脸不要皮的东西啊。”当下更不搭话,直接伸出一只脚对着将渠“噗”的一声就踹过去了,当场把将渠给踢开了两步。将渠这叫一崩溃啊,摊在地上,眼泪直流,哭着说:“我这不是为了自己,我是为了大王您哪!”可是,他的眼泪有用吗?除了换来燕王的不屑和其他臣子的嘲笑之外,没有改变任何的事实,燕国大军依然出发了。

燕国大军分拨已定,整装待发。其中四十万由栗腹率领直逼鄗城,这个地方位于今天河北省柏乡地区。

大敌当前,赵孝成王左思右想,手头实在没将可用啊,无奈之下,只好厚着脸皮重新把老将军廉颇给请了出来。虽然在长平之战当中,廉颇被撤换回来遭遇了他职业生涯当中最大的耻辱,但是大敌当前,全局为重,廉颇还是欣然答应了。

面对燕国人的进攻,廉颇很冷静地做了具体的分析,他觉得燕国这几年安逸太久了,燕国的军队其实没有什么重大的战争经验。对上一次大战乐毅率队横扫齐国的事儿,那已经是整整一代人以前的了,当时领军的燕将个个都已经退了。现在领军的都属于低能之辈,而燕国的士兵基本上就属于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基于这个基本的分析,打败燕国的来犯应该不算太难,他建议赵孝成王征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的壮丁编成新军,抵抗侵略者。

那么赵国新组织起来的这支军队有多少人呢?真的不多,只有区区八万人。堂堂的赵国,实力仅仅次于秦国的赵国,这个时候只能征召八万娃娃兵,实在让人感叹哪!从这个角度讲,燕王喜是一个不错的算术能手,他不是说五倍抵一嘛,五个打一个肯定能赢。现在廉颇手下八万,栗腹手下四十万,刚好五对一。赵国的青壮年打光了,没人啦,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那现在,五个燕国人对付一个赵国人,也在燕王的算计当中啊。不过很遗憾的是,最不可思议也最让燕王无法接受的情况还是发生了,燕国人居然打败了。五个人都打不过一个人,败在哪里呢?呵,不能不承认,燕国非常倒霉,他们碰到了廉颇。不过,他们也非常的幸运,就是因为他们碰到的是廉颇而不是白起。

在这里提前和您透露一下战争的结果,廉颇将军最后大获全胜,这是燕国人的不幸;他们所幸的是,廉颇只是惩办了两个战争的祸首,其他人全部既往不咎。假想一下,不是廉颇来打这仗,而是白起来打这仗,燕国这六十万人一个都回不去,长平之战的噩梦就会降临到燕国人的身上。

廉颇率领的八万赵国娃娃兵冲到鄗邑去解围的时候,燕国领军大将栗腹正在鄗邑城墙底下做功课,用临车、冲车这些攻城的器械打得开心着的呢。什么叫临车呢?“临”就是面临的临,临时得临,这个东西有点像鸟巢,挑起来十几米高,派几个士兵站在上面用弓箭拼命地射,射城上的守军,搁到现在来说,这就叫取得制空权了。冲车,冲锋的冲,顾名思义从城底下去撞击城门。从空中到地上,栗腹将军搞得这一套就叫立体攻势了。正攻得热闹,打得欢呢,廉颇的先头部队到了。

栗腹一看,耶,赵国还有人哪!想想,打一个城没什么意义,消灭有生力量才最直接嘛。攻城攻城,无利可图,费了老鼻子劲,搭进去不少士兵的命,也未必能得到什么便宜,还不如转身先攻击赵国先头部队呢。一切正如栗腹所料,赵国先头部队这些娃娃兵一触即溃,根本不堪一击。栗腹大喜呀,于是让主力撒了欢儿地去追,也不讲阵形也不讲战法了,总之一句话,砍人!砍得越多越好,把这些赵国小屁孩统统砍光了,赵国的土地就是咱们的了。

燕国的士兵已经太久没打过仗了,一开打就碰到这等便宜的事,有肥肉吃了,个个举着刀枪“伊伊哇哇”地追上去了,兴奋得就像猴子见了香蕉似的。没想到,正追的爽呢,突然,廉颇两边大批的伏兵夹击而出。栗腹这叫一狼狈啊,左冲右突,一场激战,最后还是无法突围,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这下才知道,虽然赵国娃娃兵葱还是嫩的香,但碰到廉颇这种人,你就知道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了。

打不过怎么办啊?逃呗!栗腹带领手下的残兵败将,向着北边玩命的跑啊,不管有路没路,没关系,反正北面就是回家的方向啦!这一回,廉颇可没客气,你来了就甭想这么容易回去,他率领手下娃娃兵一路紧追不舍。八万人把栗腹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打得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史书记载只有三个字,“大破之”。

栗腹这叫一郁闷,他怎么也没想明白,打仗不就是人打人吗,不就是拼人头吗,谁的人多谁会赢!看上去力不从心的赵国怎么还能凑出八万人,而且这八万居然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啊!栗腹到死都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赵国人最后以少打多,以一敌五,愣是活捉了燕军的主将栗腹。廉颇也不客气,将他“阵斩之”,就是当场正法,斩首示众。叫你小子阴,带五百金来刺探军情是不是?我廉颇就是让你死得很难看。

这个时候,燕国人应该回头想想乐间的那句话了,“赵,四战之地,全民皆习兵。”赵国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全国上下每个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士兵,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唱那首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么多年,赵国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放下武器。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活在战争的边缘,一直和西边如狼似虎的秦国人搅合在一起,打仗都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哪天要不打仗,心里还不舒服呢。“全民皆习兵”,看上去这句话简单的不行,只有真正上了战场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所以,后世有伟人说:“全民皆兵,人民战争是不可战胜的。”它的意义就在这里了。

栗腹的四十万军队被廉颇打垮了,那另外一路,北上的二十万军队怎么样了呢?另外一路,燕国二十万军队北上攻击代郡,赵国派出了援兵五万,由乐乘挂帅。这个乐乘又是什么来历呢?说起来可笑,他是燕国名将乐毅的族人,换句话来说,他和劝阻燕王出征的那位乐间还是亲戚呢。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效命的君主不一样,乐乘是在赵国打仗过苦日子。这一路的局势,按比例来算,是四比一,四个燕国士兵打一个赵国士兵,结果怎么样呢?没有意外,还是完败。这五万人似乎也是轻轻松松的就把燕国的二十万军队打垮了。

取得了两场胜利以后,赵国人也没客气,你能来打我,我自然能回去教训你。廉颇带兵又狂追了五百里,一直追到了燕国的首都,顺便就把燕国首都给围了起来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燕国发起的侵入赵国的鄗、代两次战役,以赵国人的完胜而结束了。

对于赵国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而且两次大战都是以少胜多,八万战胜四十万,五万战胜二十万,不仅打垮了对方,而且活捉了对方主将。这么辉煌的胜利,史书当中只有零零星星几句话,而且都是记录结果的。两场大战双方总投入的兵力超过了七十万,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在史料记载上居然连过程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 大胆推测一下,是因为这两场仗结束得太快了,燕国人崩溃得太快了,这根本就是一边倒的战争,乏善可陈,既然没东西可写,那自然是越简单越好了。

通过这一仗,廉颇又挽回了自己的声誉,被封君了。他不是名门之后,不是皇亲国戚,混个封君确实不容易的。他封这君货真价实,分量十足,他被封为信平君,而乐乘也因为破燕有功,被封为武襄君。

文案初校:Gates

文案复校:风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