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属于“会说话”还是“不会说话”?

文丨书情画意 · 主播丨涂山

“说话”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似乎都很简单,因为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一天中的绝大部分事情都必须用语言来推动。

但“会说话”就不简单了,它不是指是否具备说话的能力,而是“善于说话”,即能够准确自如、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图等。

能够把想法表达的条分缕析、轻松自然、简洁明了,能够于对话中测定他人的意图,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显然,“会说话”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而是一种深沉的智慧。《周易·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认为制造混乱可以借言语为媒介。孔子也曾明确指出,“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刘向的更为具体:“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会说话的人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幸福来敲门》,中间有一个情节是男主人公第二天要去一个大公司面试,结果面试的前一天晚上他被扣留在了警察局,第二天穿着脏衣服赶去面试。几位面试官问他:我为什么要录用一个连衬衫都没有穿的人?

他想了想,说:那我猜他的裤子应该很考究。

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口才艺术。”

在经济发达、重视信息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作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口才”一直独冠。

作为信息化爆炸的时代,这对人们提出了隐性的语言要求即时间要求和艺术要求,要用最简洁的话最清楚的表达,要用最有感染力的语言达到最终的目的——组织目标。

法官要使罪犯认罪伏法,律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商业要营销商品,服务业要稳定客源,在行业需求面前,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增进感情。

说话的真意在于将被告知的讯息正确传达至对方的内心,以有组织的理论使对方更正确的了解现状。在非博弈状态的一招一式下,我们是不需要用什么特殊技巧来驳倒对方的,而是说出口的话应该让对方感到容易接受,前提就是我们应该充分的尊重对方,这是开展一场对话的前提条件。

人这一辈子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凡最后胜出的勇者,往往身上有种和善的气质,当你接触他的时候,你会发现气氛始终温和。

真正的尊重不仅仅限于一种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对别人的认可和理解,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以尊重为前提,以文化为支撑的语言活动是一切人类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这一项活动的门槛看起来是除先天条件外的无门槛,但真实情况是它是一项非常苛求的活动,毫无疑问,它也是最全面、最敏锐的活动,洞察着人情练达,协调着世事学问。

最具备效力的语言活动,是要了解与被了解我们以及他人所从事的活动或工作、我们以及他人内心想法或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拥有不同技能和专长的人分别为他们所承担的任务在语言衔接和责任分工下而工作,有效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帮助完成组织目标,更重要的是调和过程中的分歧与矛盾,以使组织成员始终保持共同而明确的方向。

会“听话”的人

比“我会说话吗?”这个问题还要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听话’的人吗?”倾听,是最优先的事情,先于说话之前。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在这里所有的“说话”都是指有效力、有艺术的语言活动。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认真的听自己说话,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欲求。每个人都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引导他们说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则是在对方个人表达欲被满足之后,耐心倾听之后的进程或许就要简单很多了,因为在对方被满足的前提下进行沟通,效率将会提高很多。

倾听并非是一种被动行为,它的突出之处在于一种独特的主动性。“我”首先必须对他者表示欢迎,也就是说,肯定他者的“他性”,然后“我”将听觉赠与他。做一个听众往往比做一个演讲者更加重要,专心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的最大尊重、呵护与赞美。

倾听的艺术就好像是呼吸的艺术,对别人的友好吸纳是吸气,但并非将别人吞并,试图改变他人的思想与自己达成一致,而是一种容纳和庇护。

很多年前看一档电视节目时主持人说的一番话让我印象尤深,他说“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我一直恪守三条原则。第一要做个倾听者,其次是提问者,最后才是辩论者。”

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这是倾听的艺术,假如主持人没有专心听这个男孩说的话,假如主持人没有继续问原因,是不是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甚至毁了一个孩子的善良?

善听才能善言,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对方心里所想,有针对性地交流则会使沟通更为顺畅。了解对方认真倾听起码要做到: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专心地听对方谈话,态度谦虚,做一个积极的“听话者”,要适当的给予对方回应。

倾听时适时引入新话题,人们喜欢从头到尾安静地听他说话,而且更喜欢被引出新的话题,以便能借机展示自己的价值。当然,你也完全可以配合对方的证据提出你自己的意见,比如对方说完话时,你可以重复他说话的某个部分,或某个观点。

技巧于有声,礼貌于无声

《富兰克林传》中关于如何讲话是这样描述的:

当我提出任何可能有争论的意见时,我从不用“一定”“无疑地”或任何其他表示肯定意见的字眼。

相反的,我猜想或料想某事是如此如此,为了什么什么理由,在我看来这件事好像是,或是我想是这么这么。

或是说我想象这是这样,或是说:假如我没有弄错的话,这是如此。

我相信这个习惯对我非常有益,因为我需要说服人,劝人接受我不时在努力提倡的各种措施。

谈话的主要目的就是“联络”,寻求解决办法或是提出新的思路,拓展人脉资源或是维持人际关系。

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反感的就是一种独断又自以为是的态度,既无法赢得别人的赞同又无法被人友善提出思路的漏洞,谦逊明达的人从不屑于争辩,由此失去了从他们身上学习独特见解的机会。

不要以高姿态口吻去教导人,对于别人不懂的东西,应当作为他们遗忘了的东西提出来,“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总比“你懂不懂”听起来让人舒服得多。即使是在那些你非常擅长的领域,也应当表现谦虚,因为傲慢即是愚蠢。

研究谈话术的诀窍,首先就是做一个耐心的听众,而做一个良好的听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专诚”。别人和你说话时,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他的身份和地位比你高或是低,你都必须这样做。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通常情况下,一个人 80%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都能从眼神和肢体语言中被识别出来,例如:

  1. 撒谎者往往不会回避对方眼神,反而频繁加强眼神交流,以此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话;

  2. 陈述时眼球看向左下方,代表大脑正在回忆,说的是真话,而说谎往往不需要回忆。所以有“回忆向左,撒谎眼神向右”的犯罪心理学识别方法;

  3. 一个人在假笑的时候,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4. 谈话中把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自己有所羞愧;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表示喜欢对方时眼睛会熠熠有神,瞳孔也会放大。于是在人际交流中就出现了“看—喜欢”的原则,即喜欢谁就会对谁多看几眼。同时,这个原则又是双向的,即说者对听者注视时间长反过来听者也会更多地注视说者并对其产生好感,有了喜欢做前提合作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其次,别人与你说话时,不可做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情,这是一种不恭敬的表示。聆听别人讲话时,偶尔插上一两句赞同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个适当的问句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正表示你对他的话留心。

无论别人说什么,无论他的观点与你有多大的不同,都不要随便纠正他的错误,把“你错了”换成“我有另外一种看法......不知道你怎么看”或许会让观点融和的过程更和谐更柔和。批评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也要讲究时机和态度,否则就要承担事与愿违的后果。

其实,做一个会说话、会倾听的人不是为了让我们圆滑的处理人情世故,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社交达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思想、具有缜密思维和谦虚性格的人,是为了让自己减少失误产生的可能性、增加化解矛盾的成功率,是为了让自己守护住自己既得利益的同时,也能推己及人的考虑别人的处境,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头脑和善良心地的社会人,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聪明人”。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