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品经理鄙视链,还存在吗?

 专栏作者/Grace

医疗行业生态及人性观察家。

药械PM(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这个抬头统称下,每个人的职权、职责、薪资、能力可是大不相同。

从岗位内容来看,字面意思就是运营该产品一切市场相关行为的经理人,小到产品宣传资料的制作、产品试用品的准备,进而是客户管理、学术资源投放,大到销售策略、产品趋势走向。

不过近十年来,行业趋势的变革也促进了思维的革新,有些关于产品经理的老观念在2021年必须要被刷新了了。

01
外企PM鄙视民企PM?

前些年大外企因为薪资高、福利好,招人的学历要求包括语言水平职业素养等,相对民企都要严苛很多,所以医药外企的PM似乎总比民企PM更走路脚下生风一些,趋势也是民企PM拼命想往外企跳,很多外企PM坚决不看民企的空岗。

但近五年这个风向改变尤其大,具体表现在:

一是,资本的注入让民企发展迅速,在福利待遇上也能吸引一些高端人才;

二是,政策方向在招标采购上更倾向民企产品,让医药人感觉民企产品更好做,更有前途一些,也愿意尝试民企机会;

三是,大外企做事规则章法分明,升职基本一步一个脚印,民企相对来说赏罚分明,对有志之士来说能获得更多机会。

因此,这几年,药械圈“民企真香”呼声真是越来越高了......

02
药品PM鄙视器械PM?

药械做法差异化很大,药品讲究循证医学、临床证据、销售客情关系处理,器械更讲究客户实际操作感受、专家手术技巧的培养、销售跟台能力等,所以这两个小行业PM之前互跳也不频繁,做药品的PM总觉得自己在客户培养和学术上做得更细致一些。

随着国内专家手术能力进步,环境等因素导致手术需求病人增加,器械这几年也是开始走红了,外企和民企都发展良好,工作机会很多。

目前带量采购虽然也瞄准了器械,但用药支出更是打压的第一步,药品的难做,让药品PM也开始转器械圈发展了。

03
三十岁PM鄙视四十岁PM?

PM的年龄范畴还是很广的,有不少40+的资深PM,负责大产品线好几个产品种类,下面再带团队,分着负责产品相关事宜。

或者PM虽独立负责几个亿营业额的产品,但需要很强的跨部门沟通能力,产品营业额高,就以为客户多,买家多,销售多,事情多,工作相对低营业额的PM肯定是复杂不少。

很多小公司负责产品营业额低的PM,或许是仅有几年市场经理的小白,或者做了几年销售转岗过来,负责一些比较基础的产品管理工作。

所以光看年龄看判断这位PM的职场经历是否成功,完全错误,深入看职能范围才对。

04
临床背景的PM鄙视非医学专业的PM?

比较早的观念,觉得PM需要懂产品、懂疗法,又要会和医生护士沟通,那么有临床背景的更好一些。但随着公司架构的发展,医学部、研发部都支持到位,产品经理只要有学习的能力,能迅速上手,搞清楚产品特性、适应症,再加之不断学习行业新变化,似乎有没有临床背景都不那么重要。

而PM因为又需要有懂实际销售,灵活观察行业动向等要求,所以很多销售或商务岗位转过来的PM在岗位上反而表现突出,比医学生更灵活一些。

可见医学背景不是最最重要的,善于学习、整合资源、超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反而更是PM必备的能力。

小结:

这些观念的改变,其实更突显了而今的医药圈,是一个强者说了算,个人能力至上的时代,想要背靠大树就偷奸耍滑,怕是行不通了。

而英雄不论出处,不论当下的公司如何,产品如何,努力做好运营管理,提高自己产品经理这个抬头实际的职能范围,就是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