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好书】强势的妈妈,无能的爸爸 | 《热锅上的家庭》

2020年第31篇

心理书籍每周推荐🎬

视频&文章 | 店长王瑞

编辑 | 媛棋

今天是我们心理学好书栏目第四期

我推荐的书是《热锅上的家庭》

好多私信都会问到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

之前的视频可能没有太多这个部分的内容

今天专门挑这本书跟大家好好讲一讲

点击视频收看正经分析👇

下面是视频的文字版👇

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
1

家庭在改变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了一些问题,这整本书都是一个咨询的案例,非常详细,一开始非常大的激化的矛盾,这个家庭里的爸爸妈妈、孩子,他们之间各种冲突都呈现的非常具体,所以让你的代入感非常强。另外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本书里都有写到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提前去阅读体验一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的那种感觉,以及如何去解决的这个过程。

这本书我推荐给两种人,一是有心理学背景,而且之后想从事心理咨询方向工作,这是一个经典的家庭治疗过程,可以去感受一下,另外推荐给,家庭给你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你目前仍旧非常坚定的想要改变整个家庭的状况。

不推荐给谁看呢,就是你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好了和家庭的边界,不打算去解决家庭的问题了,就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那这种情况下,就不用读家庭这一类的书了,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建议。因为这里其实读的过程还是挺疲惫的,因为家庭当中涉及的成员会比较多一些,就好像经历了你自己在家庭里面的那些痛苦一样,所以还是挺需要挑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推荐给坚定的要改变家庭的这些人去看。

我们就来看一看来做家庭治疗的这个家庭里面的基本信息,一共是这几个人,第一个是父亲金牌律师,第二个人是母亲,脾气非常不好,第三个人是青春期叛逆的女儿,这个女儿叫克劳迪娅,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十一岁,一个是五岁或者八岁,因为他俩不是这个家庭治疗里面的关键人物,所以我们待会聊的时候,就只聊这个家庭当中的爸爸妈妈和大女儿,另外两个人,是作者和一位咨询师。

这个案例是作者的一个咨询师朋友,邀请他一块来做这个辅助的咨询师,因为家庭治疗非常非常的复杂,也非常有挑战性,所以一个咨询师搞不定,两个咨询师互相打配合,可能才能把这个过程坚持下来。

他们为什么来咨询呢?这个妈妈跟咨询师打电话的时候说她和女儿一直吵架,女儿总想着怎么离家出走,父母都很替她担心,还有这个妈妈觉得女儿身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而且他们俩之间的冲突已经蔓延到了家庭成员当中的每一个人,所以觉得情况非常非常严重,一定要来咨询把这个问题解决。

但是我们也能看出来,首先这里好像没有爸爸的存在,另外,妈妈大部分都是在指责女儿的不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庭问题的产生,每个人都是有参与的,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肯定都是这个孩子成为了那个靶子,虽然这样,对于这个孩子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想让一个家庭都凝聚在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一开始肯定要选择一个大家统一一致认为要去解决问题的对象,这个后面会改变,但是一开始他们都是为了这个女儿的问题才来咨询的。

但是第一次咨询这个爸爸就缺席了,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咨询当中,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不能放过的,这个爸爸为什么缺席,他在咨询当中缺席,是不是就意味着很多背后的想法没有公开跟大家去表达的机会,比如他可能觉得自己去也没什么用,或者说他觉得自己跟女儿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其实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咨询的缺席其实就相当于家庭当中缺席,就相当于整个人生的缺席,因为如果我们就定了,是要解决这个女儿的问题,但你又不在现场,那这些假设可能都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的。

但怎么会只是孩子的问题呢?怎么会只是他和妈妈之间的问题呢?一个家庭当中的问题肯定是各个家庭成员都有参与的,只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那在后面就会慢慢显现出来,而且最可气的是什么?爸爸觉得自己跟这事没有关系,妈妈也觉得爸爸跟这事没有关系,他们等了很久,爸爸不是没来嘛,妈妈就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在就开始啊,他爸爸可以下次再来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想,妈妈也助长了爸爸的不存在感这个事实。

咨询师在家庭治疗当中需要特别有威信,不然根本搞不定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所以咨询师就说了,爸爸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如果整个家庭要有所改变,我们需要他的在场,咨询师语气非常坚定。但是妈妈也不甘示弱,就说,但是问题跟他爸爸没关系啊,而是在女儿的身上,这就是女儿的问题啊!妈妈的语气很坚定。

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些争执,双方都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咨询师去坚持自己立场,然后去树立自己的权威性,然后咨询师也没有退让,他又继续说:你看,这就是你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我们认为问题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也绝对不只是跟克罗地亚也就是那女儿有关,而是和你们全家的每个人都有关,然后这个咨询师说完以后,直视这个妈妈眼神也非常的坚定,又继续说,也许你们不这么想,当然我们也不能替你们做决定,但我们确实需要你们全家都在这,接下来是一段非常长的让人窒息的沉默。

这个时候母亲的语气终于软下来了,但是也是非常不满的:你们说起来容易,但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却得日夜操心。这时另外一位咨询师补充了一下:我觉得这个也特别适合大家在底线被触犯了之后可以去学习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在咨询开始之前,两位咨询师都跟他们说过了,一定要让全家都过来,不然这个咨询是没有办法顺利进行的,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让爸爸准时的出现在现场。虽然另外一个咨询师又重申了一遍这个底线,但是你没有搞清楚如果这个情况真的像你说的那么重要,为什么没有人告诉爸爸让他一定要过来,我在电话里讲的很清楚,除非全家都到齐,否则我们没有必要面谈,是不是我说的还不够清楚呢?

这个时候,妈妈就真的彻底泄了气了,因为确实人家一开始都说好了的,妈妈就说哎呀,你说的很清楚,是他爸爸没有遵守约定,那也不能一直在这等爸爸对吧。其实这个争论的过程爸爸没有出现的这个事实也是咨询师可以去分析的地方,那咨询师就提供了他的一个解释:我的看法是爸爸的缺席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复杂的潜意识在作祟,他是被全家选择可以呆在家里的那个人,这样你们就不用全家一起面对这件事情,而且也可以趁机来确认一下我们咨询师说的要全家参与是不是认真的,所以这里边就把好像看似很简单的爸爸,因为有事没有准时出现这件事情,做了一个做了一个分析,也能够让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去看待,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缺席,而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虽然他没有到场,但我们仍旧要作为一个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分析这件事情。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就觉得咨询师对于这件事情首先是非常认真的,他们一定要全家配合去参与才可以,另外,也开始了他们能够更深层次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得一个启动吧,如果他们没有把爸爸带过来,然后咨询师又妥协了,其实之后他们不管聊什么,这个咨询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坚定的想要改变家庭的人来读,因为这个过程真的非常辛苦,非常曲折,也非常艰难,改变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你们家里边某个人的,不是爸爸的问题、也不是妈妈的问题,而是这整个家庭当中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个问题的模式,所以只有所有的人一起变,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终于,他们最后把爸爸给拽来了,那接下来就开始要去讨论,全家人到这里来的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也就意味着要去定,要解决的是谁的问题?谁是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谁是这个问题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争吵是避免不了的。

比如说爸爸在咨询里面就是这么去描述的,他认为通常克罗地亚会做一些事情,比如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把课本忘在学校,在外面待到很晚,然后妈妈呢,就会对她大喊大叫,克罗地亚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爸爸回来以后克罗地亚还是在楼上的房间里,爸爸去问怎么回事,妈妈就会抱怨爸爸为什么袒护克罗地亚,再不然,就是干脆不说话,等爸爸下楼半个小时之后呢,克劳迪娅就会眼泪汪汪的走下来,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开口说话,有点像是蝴蝶效应或说连带关系,你说克罗地亚是始作俑者吗?她只要不把家弄得乱七八糟,不把课本弄在学校,好像没有之后的问题。

那我们同时也可以问克罗地亚为什么会做这些事呢?那她是不是这里面受到了妈妈的情绪的影响,或者说妈妈这种强势态度的影响才要这样做,去用这种方式来破坏家庭暂时的和谐,比如说她在外面待到很晚是去惩罚她妈妈呢?

这些都是一环扣着一环一个原因影响一个原因的,所以没有办法说清楚,究竟最最开始的始作俑者是谁,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形成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像三角关系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克罗地亚可能做了一些事惹怒了妈妈,然后妈妈就会大吼克罗地亚,爸爸想帮克罗地亚,妈妈就会抱怨爸爸,随着三个人之间都充满着冲突,妈妈和女儿之间有冲突,妈妈和爸爸之间有冲突,后来因为妈妈老抱怨爸爸为什么帮女儿,然后爸爸不帮女儿了,女儿就会体验到一种背叛感,他俩只要有冲突,相当于是三个人之间稳定的两两之间都有了冲突,那这个问题这个模式就非常的牢固了。

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家庭关系,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三角模式的关系,找到这个模式其实就离家庭问题的本质很近了,那我们怎么样去突破这个三角关系呢?因为他们现在事实就是已经形成了三角,你可以把任何一个人作为问题的始作俑者,作为这个问题的开端,可是就是因为你可以把任何人作为开端,其实任何人都已经不是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要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把这个三角破除掉,在家庭治疗的过程当中,会跟妈妈聊、会跟爸爸聊、会跟这个孩子聊,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些故事,比如说在跟妈妈沟通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她的这个情绪不是因为克罗地亚不听话才出现的,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问题了。

深入探讨家庭模式
2

妈妈这样说:直到去年之前我觉得一切都还好,爸爸在外面工作,我照顾这个家和孩子,一切都似乎很顺利,然后陷入了沉思,接着说也许是太顺利了,然后每件事情都不对劲了,克罗地亚的事让我和她爸爸之间的关系完全崩溃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再争吵,除了互相指责以外,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好像感觉到独自一个人照顾孩子,她是不快乐的,她和丈夫可能从很久之前开始就有了精神上的疏离,咨询师问她说这个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妈妈说,婚后刚开始的几年是非常快乐的,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他爸爸的工作又越来越多,大概是在婚后八年左右的时候

,工作加上孩子叠加在一起,我们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了。

这时她会惊讶的发现,其实这个问题跟克罗地亚没有直接的关系,克罗地亚就是一个导火索,最根本的问题是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只不过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发泄这种情绪了,所以女儿可能会激发他们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伪装的成分也是有的,因为如果单纯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就是他爸太忙了、孩子太多了,妈妈也没法挑任何的刺儿,她爸爸赚钱是为了养家,你怎么跟他生气呢,所以这个家庭好像就在等待着一个导火索的发生,才能让一切都炸裂开,才能让她的情绪爆发出来,结果克罗地亚就很不幸的成为了这个导火索,所以之前攒的气好像都发泄在她的身上了。

刚才我们去探索了一些妈妈这部分的故事,接下来就开始是爸爸和女儿,咨询师去引导他们进行交流,但是一开始肯定是非常尴尬,非常生硬、不顺利的,比如爸爸在咨询师的鼓励之下,就会跟女儿开始要进行沟通了,他会说,每个星期我都在想咨询师的话,包括你也认同那一点就是我多多少少有点抛弃和背叛了你,这件事情让我很困扰。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开始,这个对于父亲这种形象和角色来说说出这样的话,其实还挺困难的

,但是他说出来了,但是说出来不代表这个问题就能解决,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后面还有很多努力要做。克罗地亚还在之前那种觉得被抛弃的不安和想要惩罚他或者说那种愤怒的情绪里,她就会说那又怎么样,就是叛逆少女会有的那种态度,这个时候这父亲也崩了: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来跟你进行对话,然后你看你这个态度,然后转过头跟俩咨询师说看见了吧,我们根本没法交谈,不管这件事情还是其他任何事情。

这又是什么模式呢?我相信,这个家庭在这个问题从发生到现在严重到这种程度的过程当中,肯定都做过尝试,但是这个尝试没有办法坚持,因为可能预期是一次尝试就能看到效果,那这不开玩笑呢吗,肯定要不断的尝试才能看到效果,如果这个事情这么简单就解决了,那你们之前的问题也不会这么容易就积累下来,所以咨询的好处就是能够不断的去鼓励你们进行这个尝试,第一次失败了,但是双方之间这个心肯定都软化了一些,只不过要继续去失败,大卫又在咨询师一顿操作下尝试了一次,而且态度更诚恳的说:女儿至少你告诉我,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觉得我背叛了你,这一点我不是特别明白。

然后克罗地亚更生气了,但不是刚才那种阴阳怪气的生气,她说我以前就说过了,我认为妈妈要我做的一些事,还有一些规矩,太荒谬了,以前你有时候还会站在我身边和她去争论这些事情,然后她多多少少会有些让步,可是现在你开始附和她。爸爸就说我其实是什么意思,女儿也会说我其实是什么意思,这样双方就能够越来越理解对方想表达的,咨询又进行了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个时候大家即使没有讲出来,但是心里多多少少会感觉到

原来是个问题这么复杂,如果一点一点拆开去看,爸爸妈妈、女儿都有一些原因。

之前为什么这个问题难解决呢?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或是想独自去承担这个罪过,而且大家都觉得是别人的问题,但事实上,全部的人在这一个问题上都有份,大家所有的人都需要同时去迈出这一步,才能真的把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是咨询到可能三分之一的时候吧,三个月或者甚至半年的时间,大概能实现这样一种状态:三个人不想推脱责任了,你能够意识到这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份,那咱们三个人一起解决。后面的问题就非常非常简单和容易了,比如咨询进行了可能半年的时候,他们其实就不再去聊一开始咨询来的时候,那个简单的三个人之间的三角关系的问题了,他的这个问题的来源会更向历史的方向去拓展其他的人际关系。

比如说妈妈这里,当咨询师感觉到这个问题可能是跟克罗地亚的外婆有关系时,妈妈很敏感觉得被冒犯到了,跟他一开始不觉得这是跟他爸爸有关系,是一个态度,为什么要谈我妈?我妈跟这事根本没有关系啊,我们必须要让她看到那这两者之间究竟是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去探索历史和探索其他相关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样才能更完整的去看待这件事情,这样才能让大家真的意识到这一个问题的发生真的每个人都有参与,而不是某一个人要去全部承担他的责任。

妈妈小时候也过得很辛苦,整个童年的生活全部都是在她妈妈强势的压榨下长大的,妈妈也是那种爱操持家的人,什么都要过目、什么都要过问,也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她爸爸呢,跟她妈妈的性格就特别不一样,有时候看看书、做会儿零工,然后找找工作,也有时候也不工作呀,反正就是一个很随性的状态,那这样的话,妈妈就把这个家整个独立支撑起来,她就老去提醒她爸,你看这个家都是我在操劳这样的话。

所以经过这么一番探索,慢慢发现自己好像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她虽然不喜欢自己妈妈那个样子对自己,但是她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好像就像她妈妈对她那样去对待她自己的孩子,这个过程其实就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就是要把一个问题理解透才能去解决它,不然,它永远都是表面上那个样子,,其实谁都看不到它的本质是什么,也就完全理解不了,去解决它了,如果妈妈能意识到,原来自己让孩子感觉到的是曾经自己感觉到的,她就会很快理解了。

最后都聊完了,大家突然理解为什么最后还是回到了妈妈和女儿的这个冲突上,为什么好像只保留了这一个部分,如果不是来咨询室聊,那其实就是从来不会聊的,为什么好像这个家庭当中的问题只保留了妈妈和女儿之间的问题呢?是因为大家不约而同的都把这个矛盾当成了避难所,因为爸爸把矛头指向他俩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不用去解决自己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妈妈把关注力放在这女儿那么不听话上,她自己就不用去面对自己妈妈的问题了,所以很不公平的,女儿和妈妈之间的问题变成了整个家庭的一个避难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不是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咨询师来从客观中立的角度,用正确的方法去看待这件事儿,没有人能意识到,因为这事儿太复杂了,没有学过的人怎么可能理解到这一层,所有的问题都剖析清楚了,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先是妈妈和女儿之间,然后爸爸和女儿之间,然后又发现妈妈和爸爸之间有问题,然后再往外延伸 妈妈那边也有问题,爸爸那边有问题,这么一个大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而且达成共识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解决方法—独立
3

怎么解决呢?这之间是网状排布的,一个人会牵动另外一个人,这个影响就会无休止的繁殖下去或者遗传下去,这个方法很简单,放弃这种共生依赖的关系,做好独立的准备。其实这个家庭当中的人每一个人都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都在依赖着某个不健康的关系存活着,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面对那个更大的关于自己的问题了,所有的人说的直白,一些可能都是有些自私的,依赖了某个表面上突出的问题,去逃避自己本来的问题,但是因为咨询师的帮助,他们无处可逃了,这个问题一点一点的拆开,每个人都不得不去看,很清楚他问题就在那,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逃避,只剩下解决和改变了。

改变的过程很辛苦,一方面的是这个小家庭自己内部要去改变,这里面还涉及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问题,两位咨询师把祖父母也邀请到咨询室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这个工程多庞大呀,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实现这样的一种付出,我说实话,如果这个家庭愿意为解决一个问题,哪怕大家都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但是愿意为了解决问题而聚在一起的话,我相信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就是来不了,这个才是最困难的地方。

所以只要所有的人都能哪怕只有一次坐在一起去聊这个问题,为了共同的目标坦诚的去面对都可以解决,最难的不是后面这些争吵,不是改变的痛苦,而是最开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迈出那一步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这整个过程花了多长时间,经过一年半的奋斗,夫妻两个人的婚姻终于得到了转机,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学会了对自我的接纳,然后发展成了对彼此的接纳,你看这个顺序,先是对自己接纳才能接纳对方,如果你不能接纳自己,你是很难接纳别人的,很多人不是看见有些人嫌弃讨厌嘛,那种强烈的情绪其实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有怀疑,有嫌弃,有讨厌才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的。

所以他们夫妻两个人先是实现了对自己的接纳,然后实现了对彼此的接纳,也渐渐的不再依赖咨询师的这个咨询了,因为他们自己觉得有信心啊,我们夫妻两个人就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孩子也开始上大学去选修课,之前老逃课也开始逐渐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结束咨询一年之后克罗地亚已经是个大学生了,还来拜访了这个咨询师,可能反馈一下最近的情况,最后是个美满的结局。

这本书也有一些专业词汇的讨论,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买这本书来看,真的不容易经历这个过程,一个家庭互相之间那么憎恨,还能坐在一起聊一年半的时间,这想不改变都难呀,只要经历这个过程,就一定会改变的,如果你不想改变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先把自己的问题改变了,那剩下如果你觉得还有精力,还有时间还有这个意愿,可以拉着全家一起去改变,但是如果你也不想改变也是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如此复杂,把这么多人聚在一起,那么长的时间,就算时间上不说,金钱也要考虑,每个人都要去度过那段难熬的时光,在咨询里一定会有自己的暴露,一定会让全家人都看到自己最软弱的那一面,所以很辛苦。

但是你不想这么辛苦,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就包括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单是自己来寻求咨询帮助的过程就很辛苦了,所以再强调一下,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放弃解决了,就埋怨自己就怪自己,都是可以做的选择,不想解决是一种选择,想解决这本书就是你的选择

第一次聊家庭的事,我会陆陆续续的推出更多关于家庭方面的视频,之前几乎没有聊过,更多的是放在自我改变这一块,但是家庭的问题,确实牵扯到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把要解决的事,这个深度加强一些,实现真正的改变,实现更深层次的改变,这也是做这期节目的一个希望和期待吧。

——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