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愉快小事,有感
“ 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修行,都在积德。”

一、好事总是接着就来
打第一针疫苗的时候,排队的人们都紧张兮兮地在问,第二针什么时候打。工作人员告知,5月6日-12日那一周。
排我前面的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不断重复念叨,还是记不住。她一手拿着工作人员发放的上面印有预约二维码的卡片,一边到处找人要笔,想把“5月6日-12日”这几个字,在纸上记录,免得遗忘。结果周围问了一圈,都没有人带笔。很巧,经常出门带笔的我,这天也没有带。
我跟她说,您就记住,等到五一节放假结束,家里人正式上班那天开始,就可以打了。您先记住这个,回去让家人帮您记下来,就不会忘了。
老太太很高兴,看样子是记住了。
结果,这点小小的善意,在我打第二针的时候,就有了回报。
我和家人在现场撸胳膊备打时,有人怕我打错了,从我身后拍拍我的肩膀,待我回头一看,他提醒,“不要把胳膊撸错了,左胳膊”——第二针打的是右胳膊,他担心我是第一针。虽然我的确是打第二针,胳膊没有撸错,但是对于这样的善意,我还是报之以诚挚的感谢。现场与他们一起来的几个人搭讪了几句,大家都很欢乐。
******
前两天去超市,没想到中午时分,停车场竟然全部停满了车。一直把车开到尽头,在头上有三个车位的地方,斜着插着一辆车,如果它是顺着排的,还能停两辆,但是由于它斜着,我也只能斜着停进去,而且只能停下我这一辆,尽管两侧显得非常宽。
我刚要锁门离开的时候,又一辆车进来,因为已经是尽头了,而且没有车位,司机只好把车停在行车道上(因为在尽头,所以也不挡道)。
我见状回去看了一下车位。当前我是顺着左侧斜着停的车平行停放的,考虑如果改成与右侧垂直停的车取平,调出来的空间,够不够他把车停进去。
后进场的司机见状,喊住我,说,您不用挪。挪了也不够我停,您左侧的那人停歪了。
随后,我和他一起往外走。途中,他感谢说,现在停下车来,还能回去照顾后来者的人,不多了。我说,我就是觉得动一下车,能把您停进去,大家都开心。他又说,“我就是去取个东西,几分钟马上走。我们的位置已经在停车场尽头了,临时停下车道不影响事情。不过您这样回来照顾别人的举动,真是很难得。”
到超市门口,笑着道别。
我总觉得,人的快乐,一定来自对他人有利上面。这种事情,就其程度而言,都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除了小事,还能有多大的事啊?不管什么事情,暖了别人的心,别人高兴。别人领了情,反过来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也高兴啊!
二、生命的层级越高,生命中精神部分越丰厚
早些年,在杂志上看到一则小故事。印象深刻,所以至今还能回忆得起来。
一位内陆的小说家(我有点不确定名字了,所以只好不写出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做演讲。话题是与中国的古老传说相关。结果座中有一位同样来自内陆的女学生说,老师,你说的这些都是神话,生活中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呢?
文学家说,没错,是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内容,与神话很难分清。但是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物质,只有你看得见的东西,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来学文学呢?
说白了,这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观念的对撞:一个是生活只是物质世界的观念,一个是生活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观念。
三、生活不全是物质构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过年发红包吧——过去都是有红纸包的形式。我跨出校门后,就在港澳工作,那是一个非常有红包文化的环境。
在富裕的环境,红包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一种“道具”的角色——用来祝福他人时的道具。没有人关注红包里面有多少钱。
譬如,新年开工利是(“利是”就是“红包”在广东话里的叫法)就是一个典型。
新年开工伊始,老板见到员工要挨个发过去,是对那些一开工就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的一种鼓励和认可。里面可以是10块钱,甚至最少可以是一块钱的新钱。拿到红包的人,都喜气洋洋。连有时候员工带了自己的孩子来,都可以有份。领到红包的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给开工第一天,带来大大的吉祥和喜庆。
但是在有的人那里,关注的是里面的数字,如果你发了ta一个一块钱的红包,ta恐怕会恨你一辈子,不仅不看作这是一种祝福,甚至会以“打发叫花子”来讥讽你。因为在ta的眼里,红包里面既然是钱,那这整个物件,就是钱本身(在正常的氛围里,这是一个祝福的道具)。钱这个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钱多就是比钱少要讨人喜欢。
这种嫌红包里钱少的案例,其实有很多同类项,譬如:
你给一位即将求学的人,送一支钢笔,孩子欢喜得很,可是ta的家长说,“这笔也就20块钱而已,高兴什么!”
如果这是一支1,000块钱的笔,他们又说,“真是惹鬼!有这钱,还不如给我现金好了,给孩子的钢笔,我来买给他。”
至于送个小礼物,或者小卡片,那更是被视为“吃饱了闹闲情”。
这样的人,眼里没有什么精神层面的生活,只有物质,只有“钱”。
可怕的是,这样的人,越来越没有人敢与之发生联系,更不要说,送给什么东西。因为任何东西,都会被对方以“值多少钱”来衡量。
经济学里有个恩格尔系数。
是指人的收入中,食物占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说明挣的钱主要用来糊口,生活越贫困。反之,则越富裕。
与之类似,生活中光讲物质,则说明越贫困,精神层面的内容越多,说明生活越富裕。
再延伸一下,如果一个人,越能经常利益他人——无论是一个举手投足,一个微笑——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ta的精神层面越富有,甚至,得到来自他人的回馈也越多,而且这种回馈不仅仅是精神的,甚至也有物质的。
我们见到善良人帮助了落难时的贵人,当那个人时来运转时,就成了帮助自己的强大力量,这也是我们经常说“帮人就是帮自己”这句话的出发点。
有的人说,我要是知道这个落难中的人是贵人,我也乐意帮啊,回过头来这位贵人能给我的更多啊。
我说,不可能!
首先你没有这份善心。所以,只要不是对方把价码开在你面前,很难相信你会去帮对方。你现在说的你愿意帮,是因为你看到了别人因为行善得了善报这样的实际案例,你才这么说。是你先看到好的回报,才有可能去帮人。
其次,即使你真的帮了,按照你自己的说法,也是在发现对方是落难中的贵人而才去帮。也就是说,虽然不是在对方开出你去帮ta的条件,但也是预判未来有好处才去帮,是交易心,一点功德不会有。
第三,你其实也用不着纠结该不该帮。因为你这样的心地——气场,也不会有“贵人落难”这样的戏码,在你面前上演,因为你的眼睛根本看不到这种场所。
四、结语
人们常说,广结善缘。
很多道理,听起来似乎很复杂,很遥远。但是,正如祖师大德所教导的那样,离开生活,就没有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努力修正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过程。
当年以书信的形式,度人无数的印光老法师,在得到有的信众来信,说自己想要来到老法师身边,做供养,做修行,老法师总是回信劝对方,不要远途跋涉地前来,把生活里的事情做好,就是修行。
所谓在生活中把事情做好,工作的人把本职工作做好,家庭成员把各自要承担的责任承担好,这些都是很清晰地可以界定的。但是,以欢喜心、慈悲心去做这些事情,或者在看上去与自己无关的人们面前,同样展现一份关怀,一份善良,都是在广结善缘,也都能给我们回馈快乐和幸福,只要不是以交易心去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