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异地过年还好吗?

你在异地过年还好吗?
连岳说,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或许是中国大迁徙式的过年方式的改变,加速的城市化使回乡的需求日趋减少,或许,因此慢慢拉开了就地过年的序幕。
第一次异地过年,估计新奇大于想念,不适应的状况,在年轻人身上或许没有什么,真正不舒服的可能是喜欢热闹的中老年人,他们习惯了儿孙绕膝、喧腾红火的中国年,对少了几口人的清净,或许一时难以适应,不过,也没有什么,随时随地可以视频,只是无法触摸。唉,想想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哪里有过拥抱?不过是握手牵手拍拍肩膀而已,不能亲自触摸、看见,习惯了就好。

那些就地过年的年轻人,刚刚结婚、有娃儿,或者还未结婚,他们从未单独主持过过年繁杂仪式和做年夜饭的超级麻烦的步骤,他们独自过年还好吗?能不能吃上中国的传统年夜饭——水饺?
牵挂和不安牵动着中老年人的心,但近几天的各种听闻,不但让心放下,而且还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侄子侄媳今年留京过年,担心他们吃不好,后来一看发过来的照片,满满一盆油炸的东西,藕合儿、地瓜合儿、带鱼、丸子......
真不敢想,他们居然该炸丸子,我年过半百还没敢做过。一是不愿吃,二是恐惧。当年对桌儿炸丸子时曾不小心将热油烹溅到脸上、手上,从此,闻风丧胆的我从未在心里想过。
年轻人,不简单!
年夜饭也很丰富,六个菜,荤素搭配,中间还有一条“年年有余”,侄子还有个白酒杯,“辞年酒”必不可少,即使独酌,也很有过年味道呀!
更让人感动的是,侄子还为先祖摆了供品。
原来过年的这些程序和仪式,他们一点儿也没有落下,过年时少言寡语、默默无闻的孩子们,一直都是深藏不露,在异地过年的独立空间里,一样可以支撑起一个家,过好一个年,传承下去一种文化。

无独有偶。
拳友在天津的女儿、女婿和二女儿三人未能回家过年,从未在父母跟前做过饭菜的二女儿,大年三十居然也炸起了丸子......
妈妈问如何做的,回答得云淡风轻:网上一查,如法炮制,没有什么......
从未活过面的孩子一样发面蒸馒头、蒸包子。
以往那面食活儿都靠家长传承,如今手机一查,比家长交代得还具体可行,所以每个人都成了“百巧百能的行家里手”。
她们姐妹三人也是完全按照家里的程序操作,年三十儿来一碗水饺,然后做了八个菜作年夜饭,将近夜里12点时,再下一次水饺。
模式、程序一模一样,只是换了地方。
更有趣儿的是,小女儿初四还专门儿包了水饺,说是“迎财神”......
原来家长做的一切,都已给孩子心中留了影儿,有样学样,风俗就这样传承下去。

不回老家折腾的春节,时间很宽松,来回在路上消耗的时间,可以修养身心,也可以安排娱乐;金钱上也宽松,节省的路上花费,给家里转钱或快递物品比回家还要多一些;身体、精神上轻松,不来回奔波,可以在家休养生息,为节后上班儿积蓄能量......
异地过年,益处多多呀。
对年轻人而言,第一年异地过年,或许连不适应都没有吧?原本回乡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不过是碍于世俗眼光的不得不。当然,不反对有些感情细腻的年轻人,回乡就是释放积攒依已久的想念。
或许就像连岳说的,不回家过年的方式,因为疫情提前开始了,我们也要提前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