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娘”的惨淡前生和美艳后世

《图画日报》:迎紫姑
旧时元宵,闽南各地有祭祀“东施娘”的习俗。 “东施”一词,闽南各地发音略有差别,因而写成文字就多姿多样了,有“冬生娘”“东生娘”“东司娘”“东丝娘”等等,甚至还有“棕蓑娘”。有学者干脆用拉丁字母标注为“Don Sweea”。厦门的冬生娘仔的故事是这样的:
俗传Don Sweea娘娘乃是一极聪慧美丽的女子,嫁了Don Sweea受尽苦楚,每日受姑婆毒打,竟有一日,被她打出门外,躯入厕池,遂死该处。女孩们自五岁至十六岁,必于是夜,用花生、甘柑、菜饭遥向厕所祭拜,以示哀伤。每女童作小鞋一只,祭完后烧掉,烧好后包以菜叶投入厕中,以备Don Sweea娘应用。所祭的物品最不可少的就是鸡头。以祭鸡头,则此方能女伶俐。(陈延进《厦门之新年风俗》)
另外还有一则,也是厦门的传说:
厦门人都相信冬生仔娘是一个出生厦门的女孩,她的本名为紫姑,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又漂亮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能绣一手好剌绣。五岁时她就绣遍了所有的花朵。但是有一种花是她从来都没有看过的,日本名叫山桃花,据说这种花是在晚上开花。不知是她的求美心,或是她的艺术追求心所使然,她决定出外寻找这种花,让它浮现在绣布上。在她五岁的有一天夜晚,她出外去寻找山桃花。因为天色阴暗使她一不小心就滑了一跤,正好掉到郊外的粪池里面,于是她的生命就此结束了。(海江田正孝《厦门的冬生仔娘》)
一个柔弱的小女生,心灵手巧的,可惜命运乖蹇,命丧在最不堪的地方。闽台民众悲悯她的不幸,Don Sweea的故事也就有了各地方的版本,DonSweea也被各地认作了乡亲。
死于厕所,祭于厕所,这一点与传说中的紫姑相似。《厦门志》干脆将二者拉上关系:“未字少女赛紫姑,俗呼东施娘。”“赛”,祭祀也。

《吴友如画宝》:迎紫姑神
厕神紫姑,又叫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其经历有另一种不幸:
紫姑神者,乃莱阳县人也。姓何,名媚,字丽卿。自幼读书辨利。于唐垂拱三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也,遂阴杀之于厕。自此始也。紫姑神,死于正月十五日,故显灵于正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紫姑成神,但主职并不是厕所管理,而是占卜,尤其是善问蚕桑之事。“正月十五夜迎紫姑扶乩”,也成元宵一景。而闽台的紫姑(东生娘仔),擅长的却是女红,尤其刺绣。未字女孩祭祀东生娘仔,也就是“乞巧”。祭祀东生娘仔,有一套很繁复的手续:
先是“用了半天的功夫,巧奇的刺绣,绣出一个用丝线来扎的'冬生娘仔’,长不过四寸,也有穿绣花的衫,也有穿绣花的裤,装得美如在生的冬生小姐一样,然后又拿了一根鸡腿,三条香,到厕所去致祭默祷”。在致祭时,“将'冬生娘仔’揷在厕所傍边,又将鸡腿排在面前。双手恭恭敬敬的捧着三条香,跪在'冬生娘’的面前默祷”。默祷时有一番唱词:“冬生娘仔,脸幼幼,保庇阮,也会挑,也会绣。冬生娘仔,冬新新,保庇阮,有福气,遇贵人。冬生娘仔,冬妈妈,保庇阮,也会刣,也会割。冬生娘仔,冬西西,保庇阮,嫁好翁,伴好婿。冬生娘仔,新冬冬,保庇阮,父母兄弟,都平安”。祷词念完了,就将“冬生娘仔”抛到厕所,腿鸡搁在厕所墘。祭完“冬生娘仔”,女孩半夜还要去坐碓。边坐边念:“坐碓头,善梳头,坐碓中,夫妇不相冲;坐碓尾,善炊粿”。接着又到人家菜园里去折菜叶,边折边念叨:“折菜,嫁好婿;折菜心,得万金”。折了菜叶,继续拔葱,随口念道:“拔葱,嫁好翁;拔葱根,百子千孙”。之后回家,偷撕别人家的门联(门对),又念道:“撕门联,黄金万千;撕门对,万年富贵”。(见谢云声《福建故事》)

《三教搜神源流》:紫姑神
这习俗,据说采风于金门。金门原先的祷词只有简单的几句:“东施娘,教侬挑,教侬绣,穿针补衣裳。”大概是后来人感到意犹未尽,就把它抻长了:
东施娘仔东施施,教阮提笔画花枝,教阮一手好针黹。
东施娘仔东约约,教阮挑也教阮刺,教阮好记性。
东施娘仔东孚孚,教阮裁也教阮补,教阮好手路。
东施娘仔东俟俟,教阮煮也教阮炊,教阮好工艺。

《点石斋画报》:喜迎紫姑
东施娘仔的手艺,也从刺绣、缝补,扩展到了厨艺。相类似的“东施(东生、冬生、东司、冬丝、棕蓑)娘仔歌”在闽台各地流传,歌词或长或短,内容却大体相同。
台湾
冬生娘仔,冬丝丝,教阮绣花,好针黹;绣尫仔,好目鼻;绣手绣脚,尖溜溜;绣弓鞋,好鞋鼻。教阮梳头,好后份,教阮缚脚,落米升。教阮排花,兼刺绣。教阮灵敏,加能溜。教阮盘马齿,尖秀秀。教阮画花,花枝清。教玩画柳,柳枝明。教阮嫁夫,夫婿和好百年荣。
漳州古县
东司娘仔东司司,教阮织市好布边,教阮筛米罔掣墘,教阮洗面洗耳边,扫□扫壁边。
惠安(一)
冬生娘,轻蚊蚊;敎阮经,敎阮纺。敎阮经布好布边,敎阮做鞋好后踭(鞋后)。敎阮执大笔画匡帽,执笔仔画虎帽。敎阮执剪刀裁花样,敎阮执针黹,与你相亲像。
惠安(二)
冬生娘,冬戽戽。敎阮幼,敎阮粗。冬生娘,东英英。敎阮绣花好花枝,敎阮经布好布边,敎阮做鞋好后踭。
崇武
棕蓑娘,轻芒芒(轻巧),教阮庚(织),教阮纺。教阮织苎(麻)一大桶,教阮庚布好布边,教阮刺鞋好后垫,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大笔,画虎帽;举笔仔,画科帽;举剪仔,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教阮编絮羔,编羊羔;梅通(不要)给阮编得歪哩罗。
石狮
冬丝娘,冬丝姑,教阮幼,教阮粗。教阮纺纱捷捷(快快)缠, 教阮织布好布边。教阮举笔画花样,教阮绣花好看相(好样子)。
冬丝娘,冬丝姑,教阮障(这样),教阮响(那样)。教阮赤鞋(做鞋)好后治(后跟),教阮做衫好衫墘。教阮纺纱捷捷揪,教阮金针补破裘。
能“教阮障,教阮响”的泉州“冬丝娘”,就这样被当地的刺绣业奉为了行业的祖师爷(祖师婆)。

《点石斋画报》:紫姑灵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