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胜往事-----花山溪上的行船人

民国时期,平和河流水源丰富,河深潭多,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航运业发达。南胜至小溪航道20公里,水大时船只靠篙撑、桨划航行,枯水季节逆水上行靠人下水顶推、拉拽。

当时往返于小溪南胜两地间船只有29条,主要是从南胜运粮食和蔗糖往小溪,再从小溪运回化肥和豆饼、细杂之类。南胜的码头旧址在今妈祖庙位置靠溪的地方,当年码头上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妈祖庙,规模比较大,妈祖是行船人的保护神,所以船民集各方努力捐建了该妈祖庙,后于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毁,再后来,所在地建了卫生院。

当时的行船人,一家生活都在船上,做饭用烧柴烧炭的炉子,喝的用的水都是直接从溪里打的,当时的溪水清澈,比较没有污染。空闲的时候也撒网打鱼,以前溪里的鱼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也多,打了鱼足够全家吃,多余的还可以拿上岸去卖。

行船人以船为家,哪怕是下大雨发大水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离开船只,只是把船停在水流较缓的地方,然后时刻警惕,注意防患危险。若问他们怎么不上岸,难道不怕危险。可上岸住哪里,不是他们不怕危险,而是全部家当都在船上,所以不能置船只于不管。

行船是很辛苦的,下小溪倒好,顺流而下,船上载两三千斤重的货物还是可以一路顺当。返程时,因为是逆流而上,所以货装得较少,一千斤左右,但行船得很卖力,一会儿竹篙撑,一会儿双桨划,遇上浅滩不得不下水或推或拉。碰上枯水期那就更困难了。

南胜的行船人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为南胜的货运忙碌着。后来,南胜至小溪的公路开通了,公路运输逐渐代替了水路运输,再加上河道淤积,水流量缩小,也渐不适合行船。到了1958年,南胜船运全部停航,船民们把船变卖,上岸后下放到农村小组,一部分加入了当时新成立的南胜搬运站。搬运站属集体企业,归南胜公社管理。在搬运站,他们利用肩挑背扛,靠体力帮各行各业装卸货物。因为吃苦耐劳,业绩、效益较好,南胜搬运站曾被作为典型介绍、学习。

岁月如歌,流水无痕。行船不再,远去古人。船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发扬的,正如他们所信仰的妈祖,福赐四海,泽披万代,光芒永耀。许多船民的后代们秉承前辈的精神,在各行各业中开创一片新天地!

(以上部分图片源自鹭客社,感谢张火车老人的讲述)


(0)

相关推荐

  •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道教的发源地,在中国道教的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的道教仙人,神圣,以及诸多神话传说,然而也有许多神话传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正如福建沿海地区所敬奉的"妈祖". 有传言曾说妈 ...

  • 光影霞浦之3——海上人家集渔村

    赶到下青山大桥,为拍摄海上日落. 时光尚早,遂去桥下渔村一走. 村名浒屿澳,隶属于盐田畲族乡,是独特的水上渔村. 小村与大桥近在咫尺互为映衬,村年长,桥借村名为别名以表尊重.(下青山大桥又名浒屿澳大桥 ...

  • 妈祖褒封

    天后妈祖,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崇拜的海洋保护神.如今,妈祖的信仰范围已扩大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3亿多信徒. 妈祖能够名扬天下,最早是因为宁波.北宋年间从宁波出发的一次外交 ...

  • 淮河茨淮新河船只扎堆,800艘船滞留船闸

    淮河支流茨淮新河怀远境内,近800艘船滞留上桥闸,通行受阻,滞留时间最长达半个月.据当地海事部门介绍,导致大量船只滞留主要是因为上游阜阳境内修高铁,对黄沙石子需求增加,通行船只是往年的几倍以上.此外, ...

  • 南胜枣灯初上

    每年的5月份开始,青枣园里,给青枣促花的灯次第点亮,南胜的大地与天空随之渐渐地亮堂了起来,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 诗韵飞扬 / 许胜带 乘风枝上拾玲珑,静浣花衣细雨中(350)

    杏花 文/许胜带 乘风枝上拾玲珑,静浣花衣细雨中. 情语绵绵捎未至,韶光帐里脸先红. ★ 杏花 文/许胜带 苞里研香苞外盈,东风枝上雨轻轻. 娇羞未与韶光表,梦醒应开瓣瓣情. 月食 文/许胜带 地角同 ...

  • 南胜溪上乡船户恭请妈祖出巡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南胜溪上乡船户恭请妈祖出巡.南胜的船户虽然不多,但是每年正月十四的妈祖出巡活动也很隆重,各种方阵也组成一支较大的队伍,穿行在各个街道乡村.祈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妈祖信仰 ...

  • 南胜花仔楼窑的克拉克瓷瓷器鉴赏

    南胜的克拉克瓷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从1994年花仔楼碗窑山古窑址的发掘,到1997年田坑窑的发掘,至今也已二十多年过去了.克拉克瓷的发掘使南胜由一个普通的小镇变身为克拉克瓷的故乡,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值得 ...

  • 南胜最老行船人于昨晚仙逝

    获悉南胜最老的行船人张火车老人于昨晚(9月6日)仙逝的消息,有点难以置信.此前的6月27日,笔者才去拜访张老,89高龄的他独自生活,生活起居,日常料理安排井然. 那日,他光着膀子,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

  • 南胜七八零后的童年往事----捉“高鸡”

    龙眼鸡,南胜人叫它:高鸡.它个头小巧可爱,长长的橙红色鼻子,绿色的翅膀上点缀着许多不规则的小黄斑点,小脚细细的却是跳远高手,一蹦三尺高.高鸡一般在春末夏季的时候比较多见,它们都停歇在龙眼树和荔枝树的枝 ...

  • 南胜古早事----矾厂往事

    南胜炼矾厂于1958年建成投产,厂址在矾山山上东南面,海拔约六七百米的山坡上.坡上建有一座四方形的石砌一层的房子,分有多个房间供办公和住宿之用.房前的一片开阔的场地,今叫矾仔埔,当年是储放矾矿石的地方 ...

  •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上(南大往事之十七)

    在南京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我想起了老馆长柳诒徵. 柳诒徵先生画像 他的成就是将国学图书馆办成了读者的研究院,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心,珍稀古籍的出版机构,总之都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读者的研究院 国学图书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上(南大往事之十四)

    李瑞清 南京大学前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1867-1920)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首创者.辛亥革命后,李瑞清鬻书上海,成了二十世纪书法界"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