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食堂送外卖”的前因后果彰显了大学精神的堕落

虹野:“食堂送外卖”的前因后果彰显了大学精神的堕落
2015年大学禁止外卖入校“风靡一时”,引来了学生、小贩智斗大学保安的“闹剧,在舆论曝光之下,学生、小贩大都取得了胜利。2016年大学食堂不甘寂寞,推出了各种“黑暗料理”吸引学生回归。在互联网+外卖的经营模式下,不少高校最终也“从”了,主动出击开展送外卖业务。
从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来看,大学食堂“价格高、质量差、吃饭挤”是诱因,正是如此,校外订餐业务才会如此旺盛。2016年2月,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艺术学院了解到,南艺每天消费的外卖数量超3500份。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大学也在不停的上演,从新闻可以轻易查到外卖包围学校、学生翻墙取外卖的各种事件。
高校食堂开展送外卖的业务真的如新闻报道所说那样是“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卫生、快捷的服务”吗?真的能“有效地消除了校外外卖导致的食品卫生问题和校园安全隐患”吗?
显然事情并非新闻说的那么高大上。这仅仅是学生校外订餐量变引起了质变,倒逼高校食堂改革而已,这个改革也绝非是高校食堂良心发现,只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已。在行政手段封堵外卖入校无果,“黑暗料理”也无法拉学生进食堂,高校食堂除了“送”还有别的选择吗?当然食堂送外卖确实改变了学生对“食堂人多”的抱怨,可是却也无法改变校外外卖“便宜、好吃”的事实。尽管高校以担心学生“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甚至以此为理由采用行政手段禁止外卖入校,但是似乎从来没有想过“降低价格”来吸引学生来到食堂。
当然在这里不是批评高校食堂“逐利”的行为,而是有感在这场食堂与校外摊贩“外卖”的竞争过程中高校所表现出来太多违背大学精神的行为。
首先,高校食堂“价高质劣服务差”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到食堂吃饭不仅仅要花更多的钱,还要忍受更大的拥挤,一不小心忘记收餐具还会被学校贴上一个“素质低”的标签。
正是如此校外餐厅才会有“商机”出现,订餐业务才会给高校食堂的营业额带来冲击。从高校食堂通过其独特的垄断地位来从学生身上谋取更大的利益这件事上,我们很难看到高校是否还具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精神。
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订餐业务的迅速发展给高校食堂营业额带来冲击,高校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精神的缺失,主动调整价格、提高质量和服务,反而通过学校行政命令来禁止校外订餐入校。这种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把高校“理性”、“宽容”的精神的丧失殆尽,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 
再次,在应对校外订餐的食品中或许有“地沟油”、“转基因”等其他不安全的食材的时候,没有勇于揭露社会不良丑恶现象、没有及时向食品监管部门举报以免给社会带来潜在危险,反而选择了“明哲保身”,置社会大众安全而不顾,采用“闭关锁国”的方式简单粗暴的把不安全食品“推向”了社会,这种“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的行为在高校食堂与校外订餐之争中暴露的淋漓尽致,使得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校食堂与校外订餐博弈的过程中,高校一直处于被动、模仿。被动的关门抵抗、简单模仿送外卖,高校的“社会敏感性”、“创新精神”哪里去了呢?而这种简单的模仿还被歌功颂德为改进了高校的服务,这是无耻。
大学精神“道德”和“创新”缺一不可,而在这次高校食堂和校外订餐的交锋过程中,高校不仅仅在道德上没有占到优势,在主动、灵活应对和创新上面也落了下风,整个表现不堪一击,大学精神丧失殆尽,让人无地自容。大学与小贩的交锋,大学完败,这确实值得反思个中原因。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变换不同的视角来看教育
生态的、管理的、权力的、利益的、道德的、公平的、发展的、功利的、结构的、博弈的、技术的、伦理的、发展的、学术的、实践的、统计的、实验的、政策的、对立的、合作的、系统的、原子的、初等的、高等的、混沌的、突变的……
微信号:hongye_edu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