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勇:炕沿儿上的榛子坑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苏 勇 

在我家乡的山丘陵谷里,丛丛的荆棘间,榛材莽莽,草木杂生。落叶灌木小乔木,花黄褐色。在榛树枝柯之间有两朵叶片紧紧抱裹着的榛果,它的果实叫榛子。一般的榛树枝叶上同时长有3到4个榛果。果皮很坚硬,果仁可以吃。壳里仁满,油性大。住在山区的达斡尔人,每年的秋天都要上山采集榛子。采完之后,爬梯子上房,把一筐一筐的榛子,铺展凉晒在屋顶苫房草上。

这香醇把我的思绪引向了九月,那是榛子成熟的时光。九月的一天,秋高气爽,温喣的秋风轻轻的吹拂,柞树深绿色的叶子在柔和的沙沙作响。远方的山林一片寂静,隐约听见有小溪潺潺流进林中的浓荫。那时,我的个头还沒有榛树高呢,就随着大人们进山采榛子。一大早儿,套上枣红马,坐上大轱辘车,跟着妈妈和姐姐还有同村的十多个人,好几辆大轱辘车一同出发,一路上车吱悠悠无节奏的颠簸。赶马车走了不长时间,就到了一个丘陵地带。一片片杂草丛生茂密的榛树林。榛树林间长有柞树和白桦树以及杨树,只见榛枝上长满了一簇簇的榛子果,榛树枝向下垂着。大人们开始采榛子去了,眨眼间钻进榛丛里不见了。我跟随妈妈后面采,够不着榛树枝上的榛子,就用双手把榛树枝一点一点拽到头上采。踮起脚尖,竭力伸出小手,吃力的一个榛子一个榛子的摘。我哼龇瘪肚的采满了衣服上的几个兜,头上被什么东西蜇了几个包,虽说很累,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一上午的时间,大人们小筐大袋的装满了车。回来的路上就觉得车沒那么颠了。不知谁唱起了《敖勒哈里》民歌:

“在那深山密林深处,

祖辈居住着达斡尔族。

跟随着畜群四处游牧,

山河土地是我们的慈母。

手握铁砂长筒猎枪,

猎获那飞禽和走兽。

烧炭采石又伐木,

辛勤创业历尽艰苦。

奔流的河水有源头,

繁茂的大树必有根。

我们要把共产党的恩情,

让子孙后代永记住。

讷耶勒呢耶,讷耶勒呢耶耶……”

车上的人都跟着唱起来,我也跟着哼唱。

在家的时候,我几乎天天爬上房对面的柴火垛。看房顶上榛子晒沒晒干,能不能吃了,这是我最关心的,有时也焦急的爬上梯子到房檐上。用手掰榛子的外壳,掰不动。那榛子的外壳一天天在变,从原来的浅绿色慢慢的变成暗绿色,然后逐渐变成颓靡、蜷缩后枯干的褐色。十几天的时间,晒透的榛子外壳自动脱落,于是,把外壳扫除。脱壳后的榛子,有指甲般大小鲜明的纹络和痕迹。一个个黄溜溜、亮灿灿的,诱人的榛子。

于是,用柳编的筐盛满榛子,放在仓房,贮存起来。平时做为家人的零食或招待客人,此时,随手抓一个榛子,扔进嘴里,用牙使劲一嗑“咔”的一声脆响。舌头吐出碎榛壳,剩下的榛仁放在嘴里慢慢嚼,咯波儿、咯波儿,有嚼劲。嚼出一股沁入心脾的醇香,满嘴满屋满世界的弥漫着榛子的香味。榛子的味,纯朴的味,自然的味,原生的味。那醇醇的香,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味,撩拨你的心,撩拨你的舌尖。始终弥漫在我成长的岁月中。

我最喜欢吃生榛子了,从小就吃生榛子习惯了。八、九岁的时候,上小学二年级了。也能帮家里干点活了。劈柴火,挑水,喂牛。放寒假了,白天写完作业,还和小伙伴们在寒冬里玩。即是这时侯,兜里也不忘揣一把榛子,玩的空闲,陶一个榛子塞进嘴里。然后,用手托住下巴,猫着腰,龇牙咧嘴的,牙卯足了劲嗑碎了榛子。吐在手掌上,捡出榛仁吃,碎榛壳随手扔掉。继续玩,打雪仗,骑小牛犊,滑爬犁,滑冰板,滑雪,滑冰……

到了晩上,一边听妈妈讲故事一边吃榛子。这是最惬意的时候了。油亮的桦皮篓装满榛子,坐在暖暖的炕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兄弟姐妹几个吵吵闹闹的在炕沿儿上砸榛子吃。有用小棍棒的,有用空瓶子的,有用小锤子的,有用小斧头的,丁当丁当的砸击声此起彼伏。好热闹。妈妈讲述的故事,有的故事情节挺吓人的,什么“白那査”山神,还是“莽盖”恶魔什么的,如何如何历害,有呼风唤雨的神力和本事。我看那煤油灯的火苗,在隆冬的夜里忽闪忽闪,黑暗笼罩屋内空间。

听完故事后我不敢出门。所以我砸榛子的时候,就使劲的砸,多砸几下,想以此掩饰心中的恐惧。一不小心砸到了手,好痛,鼓足了腮帮子往手指上噗噗的吹气,不断的甩胳膊,以减轻手指的疼痛。爸爸则不断的往炤坑里添进干柞木柈子,火炽热旺盛,把外屋照得彤红,劈啪作响。害怕归害怕,过不了几天还央求妈妈讲故事。

于是,时间长了,炕沿儿上就砸出了一个个坑。那坑的距离正好是一人的坐位,有深有浅,有大有小。用手摸摸,坑里还有榛壳的残渣。砸榛子其实也有技巧,你不能用力过猛使劲砸。否则就连榛仁都砸碎了,砸的时候要掌握火候。要适度,一锤子下去即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一锤子能把榛壳砸裂几道缝,掰开榛壳里面的榛仁仍完好无损,那就是好的了,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就有准头了。那真是值得记录的榛子坑。榛子坑记录了那个年代,记录了童年,记录了人间的温馨,记录了幼稚的萌动,记录了心跳和亲情,记录了指纹和抚摸,记录了漫长的冬季和妈妈的故事。那时生活在山区的达斡尔人家,炕沿儿上都有榛子坑。悠悠榛子情,都和炕沿儿结了缘。

要是炕沿儿上的榛子坑传到现代,那可是收藏到博物馆的好物件。转眼几十年,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毀林开荒。人为的把山丘陵谷里的大片大片的榛树林开垦了,要想吃榛子,就要到很远的深山老林里去采。

还是老习惯,吃了大半辈子的榛子了。依旧是吃生榛子,原生原味。现在市场上卖的炒熟的榛子,放了不少佐料。没有了野生榛子的纯香味,不好吃。去市场买菜,碰上卖生榛子的,还是要买一些带回家。牙是嗑不动了,吃一小把。女儿买来一把榛钳子,夹碎榛壳后,慢慢的细嚼,嘴吮吸着咂滋味。

有时真想找有炕沿儿的房子,砸砸榛子,不为吃榛子。就想听听那砸榛子的动静。

作者简介

苏勇,男,达斡尔族,作品散见《民族文学》《散文诗作家报》《中国散文家》《儿童文学》《故事林》《中国散文诗人》《西部散文选刊》《草原》《莽原》《内蒙古日报》《齐鲁晚报》《呼和浩特晚报》。出版散文诗集《木库莲声》《恩赐》、长篇散文诗《魂系故土》、散文集《曲棍球记忆》。曾获内蒙古第三届文艺创作“索龙嘎”二等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0)

相关推荐

  • 【山东】燕来松《插花·外二章》

    21世纪散文诗·第17期 插花·外二章 [山东]燕来松 插画 没有人说你不好, 不要钻进一只瓶里傻笑. 携手走过一段风雨, 我依然在一瓣绣花鞋里, 阅读你的画稿. 平安夜 我默默地握一根冰凉的树枝, ...

  • 小说《缘为兵》【四五六】尊前作怪惹爷烦

    小说<缘为兵>[四五六]尊前作怪惹爷烦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项骏泽有个毛病,急了就不管不顾,行为猛撞.项骏泽蹿到陆军璞跟前儿,要动手儿,陆军璞赶 ...

  • 老师的坑_胡思睿

    老师的坑 鄂州市洋澜小学四(3)班 胡思睿 作文课上,老师说:"今天同学们不要说话,因为今天要描写心理活动."课堂顿时鸦雀无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铁锤锤蛋锤不破. ...

  • 【温故知新】最容易判断的图形就是平台!

    平台形态的画线法:和通道没有本质区别,如果发现两个小波浪底或顶位置一样,那么就以它们为直线延长向右,取之间的最高点画一条平行线,后续一段时间内股票就会在两条平行线内波动,踩到下沿儿加仓,冲击上沿儿减半 ...

  • 咱们村‖拐杖/闫德刚(诵读银娟)

    ​编辑亚静 拐杖(小小说) ◎闫德刚 盛夏的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浪阵阵袭来,逼近每一个角落.小草们尽量蜷缩着身体,减少肌肤裸露,把头深深地埋起来,昏昏欲睡. 河边的一棵老榆树,树冠庞大,枝繁叶茂, ...

  • 小说《缘为兵》【四五一】芳情自遣征人远

    小说<缘为兵>[四五一]芳情自遣征人远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陆军璞刚要往北院大爷的院子里走,项骏泽又拉住了陆军璞的衣袖儿,他问:"这是 ...

  • 【毕业照】详解毕业图像采集要求及自行散拍上传避坑指南

    英玛吉是华中地区与学信网合作的摄影机构,每年承担众多华中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图像集中采集照片工作,采集的照片将上传学信网并作为毕业照印制在毕业证书.学历证书上. 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四同学想必都开始准备毕业照 ...

  • 云南普洱∣苏勇桦:老街(外四首)

             最美人间四月天 老街(外四首) 苏勇桦 光阴精雕细琢后,勐统老街 年轻了.傲骨矗空.那些稻草屋顶 被风雨漂黑的门面板材,熙攘的集市, 卷着裤管,手举烟草片子叫卖的乡下人 推销山货和土 ...

  • 夏天养花,踩上4个“坑”?那可不得了,花草蔫成草

    夏天温度逐渐升高,进入高温时段,家里养的盆栽花卉,有些喜欢冷凉的植物,要把它拿到通风散光处,尽量阴凉一点的地方让它休眠,也有些花特别喜欢炎热的环境,越热长的越快,开花越多,这些植物就要多晒太阳,光照充 ...

  • 人生坦途从来少,苏颋《汾上惊秋》: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岁月从来波澜不惊,缓缓如长河流淌不止,春去秋来,万物生长,永远不会因为某个片断而恒久停留.所谓的"追赶季节的脚步",只是浪漫的诗意想法,它领悟到的应当是人生之中那些最美好的时光. ...

  • 张振勇:外婆桥上忆童年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投稿邮箱 1019474369@qq.com 外婆桥上忆童年 张振勇 故乡是一块诺大的磁片,吸引我行进在故乡的方向.当车子从省道拐进乡村小道时,家乡已经 ...

  • 苏勇:跟随恩师研习三十年

    因为早知道恩师苏东水教授近日又住进医院,可医院又不准许探望,所以只能靠和苏宗伟教授电话沟通信息.而当6月13日一早,电话那头响起宗伟教授的声音时,我便预感会有不好消息,果然-- 自老师13日仙逝之后, ...

  • 脾不好的人腿上有个“坑”!补脾别再千篇一律,认错证型真的要吃亏~

    "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人体上的许多实证和虚证,都会在穴位上出现凹或凸的变化. 在夏季,最常见的就是脾虚.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虚,人就容易气血不足,就会产生一系列 ...

  • 邱勇: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

    思想火炬 今天 .wav 来自思想火炬 00:00 11:51   在学人数4002万,毛入学率超50%--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大学生"零 ...

  • 专访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图片由清华大学提供 在学人数4002万,毛入学率超50%--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大学生"零"的突破,当上大学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