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元明三朝龙泉窑瓷器的鉴定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没有收藏的价值。

一、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有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北宋晚期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胎:灰胎、浅灰胎或土黄色胎。质地坚硬,有小气孔,底足露胎。

釉:釉层匀薄透明、温润光洁。釉面有气泡、受越窑影响,釉多呈青黄色,有玻璃光泽。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刻花。纹样较简单。常见的有鱼纹、荷花、蕉叶等,图案花纹一般对称,风格趋于奔放。

造型:器物以盘、碗、壶为主。挖足浅,圈足厚、足跟平切。多管瓶、盘口壶为这一时期新产品。

支烧工艺:底足露胎,足跟光滑、支烧痕迹大多不明显。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盖罐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

二、南宋时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4)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胎:胎色以浅灰、灰白为主,胎骨坚质细密,略有小气孔。

釉:创梅子青釉、粉青釉。器物均施满釉且多次施釉。有冰裂纹或小气泡。底足露胎。

造型: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奁式炉、渣斗、洗、尊形瓶、琮形瓶、双耳瓶、人物及仿古铜器等。

纹饰:以刻花为主,有云纹,水波纹及各种动、植物变形图案。大多装饰在器物外表,有浮雕效果。

支烧工艺:烧造方法为垫饼垫烧,底部留有支烧痕迹,可见明显窑红。

南宋龙泉窑鬲式三足炉

三、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龙泉窑极盛时期在南宋,这是指釉色和器型。但龙泉窑真正走向世界,大量烧制其实是在元代。元代的海外贸易极其兴盛,造成了元龙泉窑的繁荣兴旺。那我们该怎么去辨别呢?露胎是龙泉窑在元代时期的一大特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辨别。

1. 露胎

元代龙泉窑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种。黑胎青瓷是生产的仿南宋官窑黑胎青瓷的作品,鉴定特征和南宋官窑相似。白胎青瓷则氧化硅含量降低,氧化铝和氧化钾钠含量提高,胎色白中带灰。由于淘洗不如南宋精细,所以元龙泉的灰白胎一般火石红特别明显,露胎处较多,多为赭红色。

白胎青瓷则氧化硅含量降低,氧化铝和氧化钾钠含量提高,胎色白中带灰。由于淘洗不如南宋精细,所以元龙泉的灰白胎一般火石红特别明显,露胎处较多。

2.器型

元代在烧制大件龙泉窑瓷器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都可以不变形。要知道在当时制造工具不发达的条件下,还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元代龙泉窑造型上的特点是器形高大,如大盘、大瓶、大罐、大碗、大执壶的形制之巨大均为前所未见元朝的龙泉青瓷则像是带着来自于草原民族的粗犷之风,当这种风格与原有的烧制技法与装饰风格相结合时,也就形成了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

元 龙泉窑青釉凸花花鸟纹罐

3.装烧方式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装烧方法,所以装烧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判断器物是什么时期的。如元代早期龙泉窑一般使用垫饼烧制方法,器物底足足心处一般无釉。中期大量使用盂状支烧器,故靠近圈足一圈釉常被刮去,只残留中心一点青釉, 形成独有的时代特征。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明初。 元代晚期又改用薄垫饼支烧,底足基本上无釉。无釉露胎处处理得不够精致,往往多见切削痕迹。这和南宋时仅仅底足足端露胎的精细处理方式有明显区别,是辨识龙泉宋元的重要关键点。

4.装饰手法

元代龙泉窑青瓷由于胎釉渐渐粗糙所以常采用模印花纹,釉上褐斑,露胎装饰等工艺手段作装饰,都是此时期多见的方法以追求图案美和造型美元代龙泉窑釉色灰青,釉质厚润,瓷器有开片纹。看装饰技法。元龙泉由于胎釉渐渐粗糙,所以采用了其他方法弥补。如模印花纹,釉上褐斑,露胎装饰等,都是此时期多见的方法,也是辨识龙泉窑宋,元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具有褐斑和露胎装饰的龙泉窑文物,都定为元代。大部分模印花纹的龙泉瓷器也定为元代。元代龙泉窑纹饰多见,少见素瓷。花卉瓜果,龙凤鹤魚,八吉祥八仙人物故事等纹饰繁多,很多和元青花瓷器纹饰形似。纹饰主要为贴花,布局或舒朗,或繁密,一般而言越到后期纹饰布局越密。文字类也大量出现在元龙泉瓷器上。有些还有窑工姓名和八思巴文,这都是南宋龙泉窑所没有过的。

元 龙泉窑青釉贴塑缠枝花卉纹小凤尾尊

5.底足

元代龙泉窑器物的每一个转折处多作成棱角形或凹槽,盘多作折沿式,外口沿也常作成花口。碗、盘底圈足垂直,足底齐平,圈足足墙较矮

6.釉色

元代的龙泉青瓷的釉色则有青中带黄或青灰色。这种釉色上的差别是因为釉的成分与工艺差别导致的。它的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艾青色,豆青滋润如玉。像玉温润而泽。釉色温和润泽、不张扬也就是没有“贼光”,光泽柔和内敛,似水一般。瓷釉没有瑕疵、杂斑。元代龙泉窑的白胎青瓷也是和南宋时期一样的石灰碱釉。这种釉中的氧化钙被氧化钾大量替代,从而在高温下粘度变大,不易流动。使得瓷器的釉可以一次性施得比较厚。由于元代的釉配方陈腐精炼程度不如南宋时期,所以元龙泉釉多为绿豆色或艾绿色,少数为青黄色。少见南宋龙泉精品那种梅子青和粉青的高等级颜色。

元早期划花碗标本

胎:胎体厚重,胎质粗,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

釉:薄釉,粉青带黄绿,色泽感强,釉层半透明。

纹饰: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堆花、贴花为主。纹饰以云龙、双鱼、牡丹、荷叶多见,或书有吉语、铭文。

造型:多大件器物,新创器型多,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

支烧工艺:器物外底中间有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露胎呈黄褐、灰黄、红棕、火石红等色相。

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塑文殊菩萨像 高24厘米

四、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明朝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明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明早期胎:灰白胎,细腻坚质,相比元代胎体较厚。釉:以青绿釉、青黄釉为主,釉色有深浅变化,匀净滋润。

造型:盘、碗、高足杯、洗、炉、瓶多见,人物雕塑多仿宋元。

纹饰:器物多数有装饰,以刻花、印花、堆塑为主,装饰繁复。出现十字杵纹、菱形锦纹。

支烧工艺:支烧方式呈多样化,根据器类不同,装烧方式也不同。足端刮釉,涩圈;或垫饼垫烧。支烧印痕浓艳,呈火石红。

明初 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初 龙泉窑龙纹匜

明代中晚期开始,窑口减少,质量下降,龙泉窑瓷业逐渐衰落。据清乾隆《龙泉县志》卷三“物产”记载:“青瓷窑……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在龙泉大窑和庆元枫堂的明代窑址中,发现有内底印“顾氏”铭文的碗、盘,器型粗壮厚重,铭文“顾氏”可能是文献记载的“顾仕成”。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瓷器的胎体更加厚重,釉层更薄更透,刻划花及挖足工艺更粗更草,质量显著下降,已基本处于衰落状态。

明晚期胎:灰胎,胎质粗糙,胎壁厚重,有气泡,底足露胎。釉:釉色青中泛黄,泛灰,施釉薄而涩,呈色不稳。纹饰:仍以刻划、模印为主,也有雕塑,镂空。但刀法不佳,入刀浅显,纹饰简单模糊。造型:有玉壶春、盖罐、碟以及出现一些形制较好的新器形。支烧工艺:底足露胎,成褐色或红棕色,支烧印痕不明显。

明 龙泉窑 划花牡丹玉壶春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

  • 这样鉴定龙泉窑才是行家!

    对于日本人而言,龙泉窑青瓷不仅仅是先进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也与他们所崇尚的禅宗相契合. 在瓷器的装饰方面,元朝的龙泉青瓷上,大多采用印.贴.镂.堆等多种装饰方法,并在瓷器上刻划纹饰,此时也出现了褐色点 ...

  • 龙泉窑的鉴定方法

    南宋时期,皇 室.官僚.豪绅生活奢华.京城临安处处是园林庭院,广植花木,摆放盆景,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锦簇,以供赏玩.同时,在室内陈设也多用花瓶插花.龙泉窑生产的瓶类,多数用于插花摆设,式样很多,器 ...

  • 50图中国青瓷,龙泉青瓷遍天下,汝瓷存世不足百件?

    宋代窑业大兴,百窑争鸣,无论是率先开启瓷器篇章的青瓷,还是突破"南青"独揽天下的白瓷,或是独树一帜的黑釉瓷,皆在中国陶瓷史上皆留下绚丽篇章. 同为青瓷,为什么龙泉青瓷走向全世界,而 ...

  • 真正的龙泉窑到底是什么样的?

    龙泉青瓷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 ...

  • 掌握这几点,一分钟就能辨别出龙泉窑

    懂高古瓷尤其是宋元瓷的玩家都知道,龙泉窑和湖田窑是宋元的两大主流.虽说哥官汝定钧五大名窑价格更高,但是这些瓷器除了定窑外,真品数量非常稀 少,对于普通玩家不具操作性.而宋代的湖田窑和龙泉窑存世量很大, ...

  •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真假方法

    南宋龙泉窑有很多釉色.偏白的是粉青.偏绿的是梅子青.偏灰的偏黄的,都是温度没控制好的结果.大多数都很难烧成完全均匀的釉色. 元代的龙泉青瓷的釉色则有青中带黄或青灰色.这种釉色上的差别是因为釉的成分与工 ...

  • 以装烧工艺为视角 浅谈景德镇湖田窑五代宋元瓷器的鉴定

    以装烧工艺为视角 浅谈景德镇湖田窑五代宋元瓷器的鉴定 --安 强 无言味最长2017-06-03阅读 1653我们今天看景德镇湖田窑产生的瓷器,无不为其多样的造型和别致的设计所叹服(图1).但要读懂湖 ...

  • 浅谈宋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 ...

  • 浅谈古瓷真假鉴判之瓷器釉光观测法

    瓷器承载着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生产.科学和文化艺术等许多时代信息,因此也成为历代国家和私人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主要门类.因受高利润商业利益驱使,中国从明代早期即开始出现名贵瓷器的仿古造假.从此以后明 ...

  • 浅谈宋哥窑的鉴定

    说起哥窑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甚至是脱口而出宋代五大窑口之一嘛!但是要细说哥窑特点可能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 ...

  • 浅谈宋瓷的情趣和精妙

    若干年后,当后人拾起宋代民窑残片的时候,也许就发现以后的时代都那么浮躁.那残片的断面露出的胎骨,如参天大树的年轮,高古苍凉.但那莹润的釉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刚出窑的火气,更加温润.生动的纹饰依旧鲜 ...

  • 浅谈诗歌(三)

    浅谈诗歌(三) 文/杨金堂 三.意境的营造 意境,也称境界,是写诗人营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意境与意象这是两个关系密切而且容易混淆的范畴.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 ...

  • 浅谈清代民窑粉彩瓷器的变革特征

    徐浩楠 摘 要: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极盛.而民窑粉彩瓷器作为粉彩瓷器的重要门类,一直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因此,细致分析清代民窑粉彩瓷器的变革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清代粉彩瓷器的 ...

  • 浅谈国家博物馆(三)

    浅谈国家博物馆(二) 中国古宫博物馆 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是在一次欧洲旅行中,那次说不上很认真的看每一个博物馆,但那次在一个博物馆里切底改变了我走万里路不如看万卷书的观念,在匈牙利的国家博物馆里看到了我在 ...

  • 浅述宋元明时期的印谱发展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古代印谱经过宋元明三代的漫长发展,在晚明时期形成了第一座高峰.秉承晚明印谱成熟阶段而进入清代,随着清代篆刻艺术发展走向纵深,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复兴,晚明以来的集古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