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全面来袭,这5类学生更容易脱颖而出

都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闯过了高考的同学们已经在家享受暑假生活了,而准备中考的学生们则很快将迎来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前不见在网上看到了一份数据,让我不禁感慨,现在的中考真的越来越严格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丝毫不输高考,甚至比高考还要激烈和残酷。

据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招生1504.00万人,在校生4127.8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

其中,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6.44万人,在校生2494.45万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27.56万人,在校生1628.14万人。

也就是说,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约为58:42,其4成以上的学生,上不了普通高中。

▲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截图

这个比列着实有些可怕,也对家长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前是怕孩子上不了好高中,现在是怕孩子根本上不了高中。

而从2020年开始,中考正式迎来了全面的改革,各省市地区的中考总分值增加,考生之间分数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这也是很多家长都更为焦虑的一个原因,毕竟差一分就差了近千人。

那么,作为中考预备役学生的家长们该如何应对才能提升自己孩子中考的录取率呢?其实,中考的改革方向就已经释放了筛选人才的新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先来看看中考到底进行了哪些改革。

中考的四大改革

改革一:考试科目的变化

相比几年前,考试的科目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素质类科目正式提上了考试日程。

考试科目增至13门: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信息技术。

这13门考试中有一部分为省统一考试,有一部分为学校组织考试。以安徽省为例,省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10个科目。音乐、美术等考试科目由各市按照省颁布的学科考试标准制定具体方案,由学校组织实施。

各省市统一考试的科目有所不同,如果你发现有个科目突然被提上了考试的日程,那就要赶快重视起来,“临时抱佛脚”的话会大大缩小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所以家长一定要对中考政策比较敏感。

改革二:总分值的变化

和以往的中考相比,改革后的新中考,总分也会随着考试科目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还呈现的一系列变化是,理科实验操作的分值增加,地理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分值也增加。大多数地区的分值从150降到了120。还有不少省市如上海,保留了150分的英语总分,但增加了英语的口语测试。

▲2021年上海中考新形式

改革三:考查方式种类变多

考生的录取将不再以“分数”一锤定音,而是采用分数、等级、合格或不合格等多种形式呈现。

很多地区的中考科目也分为计分科目和非计分科目,比如在大多数地区,地理、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艺术和劳动技术就是非计分科目,实行随教、随考、随清。也就是说这七门学科会更注重平时的考核,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

▲上海地区的非计分科目(各省市地区有所不同)

最终录取需中和统考和校考两部分成绩和表现,择优录取。

改革四:录取方式的变化

各省市地区的录取方式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上海从2022年开始招生录取方式就从五种变为了三种,安徽省也提升了学校自主招生的名额。

大多数地区尤其是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城市采用的录取方式为:统一招生录取、自主招生和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

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重点高校的录取名额中有一定比例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降低“地区因素”造成的录取不公平。

统一招生录取:根据考生志愿、计分科目总成绩和政策加分投档录取。

自主招生:高校自主设置面试和笔试,合格者录取

以上的改革方向,虽然没有完全推翻之前的中考制度,但是仍然对中考的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从录取比例和中考的一系列改革,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1. 中考不再“唯分数论”,分数虽然重要,但素质已经越来越重要

2. 考试科目和总分值增加,稀释了主科目的占比,“全才”比“偏才”更具优势

3. 人才筛选的门槛已经从高考提升到了中考,对中小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如果家长们已经读懂了政策,看到了考试背后透露出的涵义,就会发现一件事:现在正在上小学的这届孩子,他们所面对的升学评价体系将完全改变!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方向上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家的娃脱颖而出。

面对改革,这5类孩子更容易胜出

1.思维活跃、善于知识融通的学生

教育部的中考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中考要减少单纯记忆、死记硬背的考察项目,转而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各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题型越来越多,比如物理、化学不仅仅考察科目本身的知识,还间接考察了数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某地区中考物理题

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方法的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更适应改革的方向。

如何应对?

鼓励孩子从小学开始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轻易帮孩子完成作业,鼓励孩子独自解决问题。应试、成长,素质教育,这三者应该是合在一起的。

2.广泛阅读的学生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语文卷作文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名著,考生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精神,向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靠死记硬背和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另外,语文中作文的评分也与阅读的宽窄和深浅有关。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站姿不优雅,大多数同学都会平淡地凑字数:“她的站姿很不优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

而那些读过鲁迅《故乡》的同学,就知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站在那里,双手叉腰,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故乡》插图

课外书读少了,学生连生活中最基本的“站”这个小动作都描写不好,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但是高分作文不是一日就能养成的,它与突击上分的英语、数学不同,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所以从小学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了。

如何应对?

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同时,要教给孩子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学会深度阅读,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和能力。

3.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比如科学实验的考核要求,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如何应对?

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4.亲近传统文化的学生

中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会有较大变化,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提升阅读写作能力。书法、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考试中都会增加。

如语文、思想品德(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如何应对?

要引导孩子在课堂内外关注传统文化,学校也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孩子可以学习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课程。

5.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

未来的中考会出现很多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更有优势。

如何应对?

考题呈现了一定的开放性,最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想法。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做逻辑思维训练来提高。

最后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能力的培养,比成绩更有意义。

每年的中考季,总会有一些黑马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家平时的成绩平平,但是自身的素养却在不断提高,当迎来中考的时候,恰好能够厚积薄发,帮助取胜。

而进行改革之后,这一现象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死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重通识重阅读重实践的时代已经逐渐靠近,不管未来中考还将面临哪些改革,相信考核的重点始终不会变。

所以家长也不用时刻提心吊胆,只要把握住培养的大方向,重能力而不重成绩,相信最后就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