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篇  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2

(续)大甸子遗址出土玉器的种类有斧、钺、璧、环、玦、璜、管珠、筒形器及勾云形佩、鸟形饰、蝉形饰和璜形坠、弧形坠、条形坠、圆柱形坠、矩形坠等,以形体较小的随身佩饰为主。按照大甸子玉器所反映的群体特征及其文化关系,可将其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有M853的壁、M821和M373的勾云形佩、M1257的马形饰、M833的筒形器、M308的勾形器、M659的曲面四边形臂饰,以及M453的环和t37l的圆柱形坠等。璧在大甸子墓地出土多件,形状、大小不尽相同,以M853的壁最富有特色,其外缘不圆整,形近方圆状,近外缘有两个系孔,缘边尖似刃,横截面呈梭形,形制与牛河梁等地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璧十分相似。M82l的勾云形佩,近长方形,中间雕作回字形卷曲,四角各有一背向的C字形弯勾,上缘钻一系孔,下缘有三对齿状突,其外形和四角与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红山文化勾云形佩相近,但齿状突较少,中心部位的卷曲也仅为单勾形而已。M373的勾云形佩,虽残断仅剩一半,仍可看出中间的卷曲和下缘的齿状突,形制基本同前。这种勾云形佩饰是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器种之一,郭大顺先生将其分为“单勾型、双勾型、简化型、异化型四类”。实际上大甸子墓地出土的这两件勾云形佩饰,外形近于双勾型,中间的卷曲却近于单勾型,颇有点介于单勾型与双勾型之间的意味。无独有偶,据报导形制相似的勾云形佩内蒙古文物店曾征集过一件,形近长方形,中间为单勾式回字形,卷曲四角呈背向的C字形弯勾状,上缘也钻一系子,惟下缘有四对齿状突。虽然勾云形佩的形态各异,但基本的特征是一致的,如中心和四角都有卷勾,佩面往往磨出与卷勾走向相同的隐槽纹等,当属于同一类饰品。不过,有的勾云形佩饰无明显的棱角且未经仔细琢磨,有的勾云形佩饰则棱角分明并琢磨得较为精细,这种差异或许包含了时代早晚的区别。M1257的鸟形饰,虽琢刻甚简,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鸟形,从其展翅、宽尾的特征看,与胡头沟等地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鸮如出一辙。M833的筒形器和M308的勾形器,与红山文化的同类器更是别无二致。M659出土的曲面四边形臂饰,其形状恰似半个筒形器,四角各有一孔,外表雕刻出数道横向凸起的瓦纹。形制相近的臂饰目前已知有两件:一件出土于牛河梁第三地点红 山文化的积石冢,原报告称凸弦纹玉饰,通体呈长方形,横截面曲如弓形,外表均匀地布满五道横向的凸弦纹,两侧边缘和顶部各有几个小穿孔;另一件为美国收藏家温索甫所藏,其形呈曲面长方形,外表饰横向瓦纹,边缘上也有小穿孔,已被罗森教授定为“红山文化玉器”。从形制上看,大甸子墓地的臂饰更接近后者。M371出土的圆柱形坠,一端平齐或圆头,另一端皆圆钝,近穿孔处饰一或两周弦纹,而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发现的棒形器,一端圆头,另一端漫圆扁尖,近圆头处饰一周弦纹和二匝突起,惟不见穿孔,两者的琢玉技术似有一定的共性。M453出土的环、M371出土的弯条坠、M677出土的管珠等,在造型风格和穿孔手法方面都与红山文化的同类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类,有M454的璇玑形饰和M453的筒形臂饰。M454出土的璇玑形饰,已残,仅一齿保存完整,齿狭端圆钝,另一端圆折。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璇玑形饰始见于大汶口文化,流行于龙山文化时期,在商周时代的遗存中也有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璇玑形饰在山东胶县三里河墓地曾出土两件,其中一件的三齿牙不在同一方向,另一件三齿牙的外缘各有一齿状突起,齿狭端较尖,另一端圆弧。龙山文化时期璇玑形饰在山东龙山文化胶县三里河、五莲丹土等遗址和辽东半岛龙山文化长海广鹿岛、营子四平山等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三里河出土的两件璇玑形饰,齿牙狭端圆钝或平齐,另一端近圆弧;丹土出土的璇玑形饰,齿狭端较尖,另一瑞方折;广鹿岛出土的璇玑形饰,实际上好似猪头形佩饰,三个齿状突起并不对称,有一齿形似口吻,另二齿形似耳朵;四平山出土的璇玑形饰,齿狭端较尖,另一端圆折。从形制上不难看出,大甸子的璇玑形饰比较接近营子四平山的璇玑形饰。1453出土的筒形臂饰,呈带状短筒形,外表有一匝凸棱。筒形镯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较为流行,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其镯体的外表往往带有一道明显突棱,故亦称之为有领环。大甸子墓地的这件筒形臂饰,外表的突棱较短,造型似介于筒形镯与有领环之间。
第三类,仅可列出璜。这两件磺的横截面均呈椭圆形,两端钻孔的位置或孔径的大小并不对称,而且带有明显的加工磨损痕迹,俱似断裂的环改制而成。璜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的玉饰之一,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南方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和中原地区都有发现,在北方地区则比较少见。其中璜在太湖流域自马家沂文化的晚期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均有发现,在苏皖平原和宁绍平原的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也比较常见,这一地区的璜有半环形、半璧形和不规则形。以其多变的形式在当地琢玉中心的形成与维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不同文化遗存间的联系传播到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以及南方沿海地区的石峡文化。中原地区的璜最早出现于半坡文化,并在秦王寨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延续。这一地区的璜,形制比较单一,多为半环形。长江下游地区半环形的璜,两端平齐且对称;中原地区半环形的璜,两端不甚平齐与对称。两者的风格不同,似不存在源流关系。从形态上看,大甸子墓地出土的两件璜比较接近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同类器。
第四类,包括玦、雕花臂饰、有齿直条形坠、雕花坠、蝉形饰等。玦在大甸子墓地的出土数量较多,且以横截面呈多角形的占主流,如I1214的玦横截面近于菱形,M1232的玦横断面近于四边形,M25:1的玦横断面呈五角形,在内蒙古库伦旗南泡子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中也曾出土数件玦,其横断面均为四边形,可知这种横断面呈多角形的玦当属夏家店下层文化流行的样式。M458出土的雕花臂饰,主体纹样由S形与C形的卷曲组成,边缘上琢刻着横向的人字形细线带。在大甸子墓地和范杖子墓地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出土的彩绘陶器上,大小不同的S形和C形卷曲纹是构成花纹主体图案最基本的要素,横向的人字纹带也是施于边缘画面的辅助式纹样之一,因而这件臂饰无疑应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M706和M905出土的有齿直条形坠,两侧长边都刻有对称的浅齿牙;M383出土的蝉形饰,尾部及两侧刻有对称的浅齿牙;M383出土的雕花坠,以中央一条为主干,两侧各雕出对称的花牙。这几件玉器的形制虽不尽相同,但器身上都有对称的齿牙,而这种对称的齿牙纹是夏代玉匠喜用的一种玉雕装饰手法。
综上所述,第一类应与红山文化有关,如方圆形璧、勾云形佩、勾形器、鸟形饰、筒形器、曲面四边形臂饰当属红山文化的产品;而环、圆柱形坠、弯条坠、管珠等则是承袭红山文化的琢玉工艺而制作的。第二类的璇玑形饰、筒形臂饰,系来自山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