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唐诗解读——李白之《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注:

东山:在今浙江上虞,为东晋谢安早年隐居之地。故此山又名“谢安山”。山顶之处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下山出微径,为国庆诗,及谢安故宅,旁有蔷薇洞,相传为谢安携妓女游宴之所。“东山再起”的典故源于此。

几度花:花一年开一度,几度花即已经有几年了的意思。

解读:

《忆东山》二首是诗人天宝初年在京城待诏翰林时所作。此时诗人虽身在京城,却并没有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这两首诗表明了诗人仕途受阻,开始向往东山、仰慕谢安,对于人世间权势禄位无所眷恋的思想。

李白曾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阐明了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因之,他对历史上的谢安的高才、盛气、诞性以及其在政治军事上建树佩服不已。有人曾经这样说过,谢灵运的寄情山水是李白生活志趣上的知己,谢朓的清丽圆转是李白诗歌风格上的知己,谢安的风流功业则是李白人生理想上的知己。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李白诸多作品中,经常反复出现“谢公”一词。

马茂元曾评价这首诗的特色时曾经这样说过“四句二问,前一问是明知故问,以设问见感慨,后一问是不知而问,以设问见怅惆,小诗有曲折,更有余味”。这也为我们理解这首诗打开一生面。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这是感叹时光流逝之速,转眼自己浏览东山之时已经很久,连蔷薇花都开过很多次了,诗人感慨寄之于东山的蔷薇,可谓别开生面。李白将“东山”视为自己理想生活的象征,“东山”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港湾,此处可以安顿生命,止泊魂灵。然“不向东山久”,足见诗人对当下生活有多么不满。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白云”在李白的笔下,象征着自来自去,无拘无碍,所谓“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其闲情逸态,怎么不令人神往?而“明月”本是诗人的心爱之物,如今也不知落在谁家。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在京城无所作为,辜负了山中的美景,白云时聚时散,而空中那轮明月也不知落入了谁家的庭院之中,内心有一丝歉意,一丝心痛,诗人将这种无可奈何的惆怅表达得委婉深致。

全诗中“蔷薇”“白云”“明月”这些都是东山的专有地名,但是在诗人笔下,将这些地名融入一首诗中,却毫无牵拘凑合之态,足见诗人因难见巧,毫无拘束,自然随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