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1.古遗址)
(五)古遗址(共26处)
*******************************************
136 1. 周口店遗址
旧石器时代 北京市房山县
137 2.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
138 3. 仰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渑池县
139 4.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西安市
140 5. 城子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章丘县
141 6. 郑州商代遗址
商 河南省郑州市
142 7. 殷墟
殷 河南省安阳市
143 8. 丰镐遗址
周 陕西省长安县
144 9. 临淄齐国故城
周 山东省益都县
******************************************
1. 周口店遗址
2.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是继周口店遗址后,中国发现的又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科学界把丁村遗址发现的人牙化石命名为“丁村人”,出土文化称为“丁村文化”。“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较接近于现代黄种人。丁村人所创造出的丁村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丁村文化早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晚段的遗存,分布在丁村遗址北部的塌河崖一带,距今约30万年左右;丁村文化中段,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分布在丁村周围及汾河两岸的第三阶地里,距今10万年左右;丁村文化晚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在汾河西岸的“丁家沟口”,距今26000多年。

以丁村遗址为代表的丁村文化分布于汾河流域,因而也被称为“汾河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同欧洲的石器具有明显的区别,集中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由于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是中国既有人类化石又有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的重眼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临汾市境内丁村文化的发现,充分说明临汾是中华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3. 仰韶村遗址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距渑池县城10公里,为5000至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民国十年(1921年),仰韶村遗址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其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考古人员在仰韶村遗址发掘发现墓葬19座,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一批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其中有仰韶红底黑彩、深红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典型的仰韶时期器物,还发现有龙山式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篮纹陶、灰绳纹鬲、带流陶杯等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出土用于农业耕作的有石、铲、刀、锛、凿;用于狩猎的有石镞、骨镞、弹丸;用于纺织和缝纫的有纺轮、骨锥和骨针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红陶为主,灰褐陶次之。器物种类有陶鼎、钵、盆、罐、壶、碗、瓮,以及汲水盛水工具小口尖底瓶等。在红陶器物表面或口沿,绘有精美花纹图案,故称“彩陶”。花纹图案有弧边三角纹、宽带纹、网状纹、菱形纹、圆点纹以及相互掺和的几何形纹等。
4.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半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发掘的房屋有平面呈圆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在居住处的中心地点有1座面积相当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是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场所。发掘约有200余座,说明半坡氏族公社已是一个相当大的集体和聚落。

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城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民国十七年(1928年),城子崖遗址被吴金鼎发现。城子崖遗址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城子崖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并采集了一些人骨和动物骨骼 。其中陶器有大批黑陶器皿,器形有鼎、罐、鬹、盆、瓮、杯等,其中有蛋壳黑陶 ,并发现灰陶时期刻文字的陶器 。

城子崖遗址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发现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1961年3月4日,城子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 .郑州商代遗址

郑州商代遗址东起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园路,南到二里冈,面积约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区、手工作坊遗址、窖藏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长约7千米的(内城)城垣遗址和分布范围巨大的宫殿区遗址保留最为完整,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郑州商代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其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在南城外侧是一段外郭城墙。

郑州商代遗址发现有城墙、宫殿夯土基址、手工作坊、墓葬、青铜器窖藏、祭祀遗址等一大批遗迹,出土了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习刻字骨等大量遗物。出土有成群青铜器200余件,最高者达1米。杜岭方鼎,鼎的口部和腹部略呈长方形,口沿外折,在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鼎腹呈斗形,深46厘米,底部由四个上粗下细的柱型足承托器身,鼎身装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铜鼎形体硕大,是商代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商代早期较大的一件青铜器。
7.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m,长宽各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

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宫殿宗庙区还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王陵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学术界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另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发现商代甲骨文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各中药铺中的“龙骨”,一时间身价百倍。由于贩卖甲骨有暴利可图,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点隐瞒起来。1908年(一说说1910年),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滨洹之小屯”,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1917年,王国维对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
8 .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周文王灭崇(位于陕西关中,夏禹之父鲧所封之地)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9 .临淄齐国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