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脉髓筋骨血气溪谷所属
类经: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诸脉属目:
脏腑精气
上注于目
而为之精
目者,宗脉所聚
诸髓属脑:
脑为髓海
诸筋属节:
筋力坚强
连属骨节
久行伤筋
诸血属心:
心生血
心主血脉
诸气属肺:
肺藏气
大气之搏
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
出于肺,循喉咽
呼则出,吸则入
四肢八溪之朝夕:
四肢者,两手两足
八溪者,手有肘与腋,足有与也
四肢关节
故称为溪
朝夕者,诸脉髓筋血气
无不由此,(溪)出入
朝夕运行,不离
人有八虚
机关之室
真气所过
血络所游
即此之谓
一曰朝夕
潮汐之义
气血往来
海潮消长
早潮
晚汐
亦通
人卧血归肝:
人寤则动,动则血随气行阳分,而运于诸经
人卧则静,静则血随气行阴分,而归于肝
肝为藏血之脏
故人凡寐者
其面色多白
以血藏故耳
肝受血
而能视:
肝开窍于目
肝得血
神聚目
故能视
足受血
而能步:
足得之
神在足
步履健
掌受血
而能握:
掌得之
神在手
把握固
指受血
而能摄:
指得之
神在指
摄持强
愚按血气
人之神也
而此数节
皆但言血
而不言气
何也?
气属阳而无形
血属阴而有形
人之形体
以阴而成
人所以
生成者
血脉也
血者神气
血脉和
精神居
故此皆言
血者谓神
根据形生
用自体出
各条脉络
都属于目
诸髓都属脑
诸筋都属骨节
诸血都属心
诸气都属肺
气血运行
朝夕来往
而不离于
四肢八溪
的部位
睡眠之时
血归藏肝
肝得血而
濡养于目
则能视物
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
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固;
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抓物
卧出而风吹之
血凝于肤者为痹:
卧出之际
玄府(汗孔)未闭
魄汗未藏
为风所吹
血凝于肤
或致麻木
或生疼痛
而病为痹
凝于脉者为泣:
风寒外袭
血凝于脉
脉道泣滞
而为病矣
泣,涩同
凝于足者为厥:
四肢即为
诸阳之本
风寒客之
血凝于足
阳衰阴胜
气逆为厥
此三者
血行
而不得
反其空
故为痹厥
血得热则行
血得寒则凝
上文三节
风寒所客
血脉凝涩
不能营运
而反其空
故为痹厥
空,孔同
血行之道
大谷十二分:
大谷者
关节之
最大者
节之大者
无如四肢
在手者,肩肘腕
在足者,髁膝腕
四肢各三节
是为十二分
分,处也
按此上文
八溪之义
夫既曰溪
何又曰谷
肉之
大会为谷
小会为溪
肉分之间
溪谷之会
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
溪谷虽然
以小大言
而为气血
之会则一
故可互言
上文单言之
故止云八溪
此节与下文小溪
三百五十四名
相对为言
故云大谷
诸注以大谷十二分
为十二经脉之部分
皆非
小溪三百
五十四名
少十二俞:
小溪者,通身骨节之交
小针解曰: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十二俞,十二脏之俞
肺俞心俞
之类是也
此除十二俞
皆通于脏气者
不在小溪之列
当为三百
五十三名
五十四者
传写之误
此皆
卫气之所留止
邪气之所客也
针石缘而去之:
溪谷之会
本皆卫气
留止之所
若其为病
则亦邪气
所客之处
邪客于经
治以针石
必缘所在
取而去之
缘,因也
睡醒外出受风
血液循行受阻
凝于肌肤
即生痹证;
凝于经脉
气血则会
运行滞涩;
凝于足部
阳衰阴胜
气逆为厥
三种情况
都是由于
气血运行
不能返回
组织间隙
孔穴之处
所以造成
痹厥等证
全身有:
大关节,十二处
小溪,三百五十三处
这里面
减除了,十二脏腑
各自的,逾穴数目
这些
都是卫气,留止之处
也是邪气,客居之所
治病之时
可以循着
这些部位
施以针石
祛除邪气